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0 05: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 题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视频素材
教材内容 分 析 教材从“文明的摇篮”讲述当地对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性,在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成因、生态影响等方面,讲述了一个有着明显特色地区域,呈现了完整地区域学习方法和过程。
设计理念 借助于赣教云教学通2.0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黄土高原为主线,学习了其地理位置与范围、主要地形与成因、分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措施。通过教学通2.0里面的笔、视频截图打点、课堂活动、思维导图、计时器等功能进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提高了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同学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我国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黄土高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运用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也有利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成因的时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寻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教师:这里是什么地方?今天我们来认识真正的黄土高原。 教师: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黄土高原给你的印象有哪些? 学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教师:这里不仅有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更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视频活动引入,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系列黄土高原文明的图片。 讲解:黄土高原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 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 (1)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大量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4)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教师: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这里是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图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吃、穿、住有什么特点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地理位置和范围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黄土高原的东、南、西、北方的边界在哪里?包括哪些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接秦岭。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省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自然环境特点: 1、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还有着黄河众多的支流:渭河、洛河、汾河 2、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偏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整体气候偏干旱。 承转: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3、风吹来的黄土 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看教材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形成的地貌景观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承转: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川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四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黄土高原的地貌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探究活动】 1.阅读P29课文活动资料,说说水土流失原因与植被的关系。 学生思考与讨论 总结回答:(1)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沙土、陡坡、暴雨使得水土流失更严重,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都有这样的特点。 教师使用图片资源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让学生带着“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落实综合思维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严重的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教师: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望无际、平坦宽阔的高原景象大不相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呢? 师生共同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结构、地形、气候、植被。 人为原因:开荒、修路、采矿等 教师讲解: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地形坡度较大,土壤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教师:除了自然因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小结:人类活动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因: 教师: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生读课文回答: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落实综合思维
教学环节 (六) 师生活动 五、水土保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回答问题。 提问:保持水土流失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除了图上措施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学生读课文,并回答: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合理的人口措施。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所学知识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二、位置与范围 三、自然环境 四、水土流失 五、水土保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使用同学们通过图片和视频直观的看到黄土高原的地表地貌特征,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本节课信息技术有效地配合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