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溶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如图,说法错误的是
A.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应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到平衡
B.步骤④中,量取水的体积为42mL
C.步骤④中,量筒有水溅出,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步骤⑤后要将配好的溶液装瓶并贴标签
2.寻乌举行的职工篮球赛期间球员需要补充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含“钾、钙、镁”等无机盐的碱性饮料以防营养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理盐水属于纯净物
B.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C.饮料中“钾、钙、镁”指的是单质
D.喝纯净水比喝矿泉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3.取某固体物质5g加入20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4.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将40g 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40gNaCl溶液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都很大
C.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5.将质量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密度小于1)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后,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等于30% B.大于30%
C.小于30% D.等于35%
6.NaCl 与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溶解度g/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时,NaCl的溶解度为
B.中混有少量NaCl,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C.在 时,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和的饱和溶液
D.时,用等质量的NaCl和配制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大于NaCl
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B
B.t1℃时30g 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80g
C.A、B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A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50g溶质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其溶解度变大,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9.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
C.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总是下面更浓
D.如果水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
10.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不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CaO B.加入
C.升高温度 D.加入CaCO3
11.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矿泉水 B.冰水 C.碘酒 D.白醋
12.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0克B物质,则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比
A. B. C. D.无法比较
1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有晶体析出
D.将t2℃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丙溶液
14.60℃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然后再将溶液逐渐冷却到40℃。能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关系的示意图是
A. B.
C. D.
二、科学探究题
15.科研团队利用废弃核桃皮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探究了生产条件对制备出的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查阅资料】
核桃壳粉末的目数越大,颗粒粒径越小。
【实验一】
以化学活化法为基础,分别利用三种活化剂处理,测定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吸附值(吸附值越大,表示活性炭吸附性能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活化剂 磷酸 氯化锌 氢氧化钾
吸附值(mg/g) 655 600 420
【实验二】
称取核桃壳粉末原料 10 g,用 40%的磷酸溶液浸泡 60 min,测定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吸附值。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目数/目 20 6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炭化温度/℃ 500 500 500 450 500 550 500 500
炭化时间/min 90 90 90 150 150 150 30 60
吸附值/(mg g-1) 516 597 652 600 646 588 583 660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一可知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的多孔活性炭材料选择的最佳活性剂 是 。
(2)实验二中所用 40%的磷酸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为探究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需要做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4)由实验①②③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5)由实验二可知,在研究的实验范围内,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实验条件是 。
【反思评价】
(6)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时,其吸附性能还受 影响。
16.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2021年6月8日是第13个“世界海洋日”,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应台理开发并积极有效地保护海洋资源。
(1)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能使海水淡化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过滤 B.吸附 C.蒸馏 D.消毒
(2)海底矿物: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它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海水制镁:如图为海水制镁的工艺流程图。
经历①②转化过程的目的是 。
写出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海水晒盐:
根据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从而使食盐结晶析出
B.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苦卤)一定是饱和溶液
(5)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破技术的发展,该技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食盐(NaCl)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同时得到可用作化学肥料的物质氯化铵(NH4Cl),NaCl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图2所示,t2℃时,NH4Cl的溶解度是 g。
②通过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判断出海水“晒盐”是用 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NaCl(填写“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③t1℃时,将不同质量的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升温至t2℃,此时,NH4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写“大于“等于”小于““无法判断之一)。
三、填空与简答
17.如表所示的表格中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从表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
(2)20℃时,将15克硝酸钾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20克硝酸钾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8.溶液的基本特征: 、 。
19.溶液的配制和应用在生活、生产中非常普遍。
(1)实验室用“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探究的理论依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NaCl、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①60℃时,50g水中加入 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②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图2实验,提纯的方法为 。
③20℃时,将等质量的NaCl、固体分别加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3,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4(不考虑水分蒸发)。根据NaCl、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 (填“”或“NaCl”)。对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从20℃升温到60℃,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若对20℃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晶体
C.20℃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D.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0.王刚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购买 (填化学式)。
21.水在日常生活及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
(1)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的10%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步骤中, 时要用玻璃棒。溶液配制过程中除了天平、量筒、烧杯、药匙和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用洗涤剂洗涤某件衣服。“拧干”后该湿衣残留的溶液为100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2%,该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 g。现用6000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拧干”后残留在湿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
2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 点的含义是 。
(2)将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恒蒸发温掉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甲 乙(填“>”“<”“=”“无法判断”)。
(4)t1℃时,将 30g 甲物质放入 50g 水中,使之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指针偏右,说明药品质量小于砝码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步骤④中,量筒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主要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继续向左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6%=8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8g=42g(合42mL),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步骤④中,量筒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步骤⑤后要将配好的溶液装瓶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B
【详解】A、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说法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说法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饮料中“钾、钙、镁”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单质,说法错误;
D、纯净水中只含水,不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对身体健康无益,说法错误;
故选:B。
3.C
【分析】某固体物质溶于水过程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可见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详解】A、NaCl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B、NaOH溶于水放热,不符合题意;
C、NH4NO3溶于水吸热,符合题意;
D、CaCO3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分析】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10℃时,将40g 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35.8gNaCl溶液,故A不正确;
B、由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不正确。故选C。
5.C
【详解】,将质量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密度小于1)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后,乙醇的质量比溶液的质量的二分之一小,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30%;选C
6.C
【分析】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相同的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解度概念的意义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5.7g,不符合题意;
B、由于 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不符合题意;
C、在 20℃~40℃范围内,NaCl 和KNO3的溶解度可能相同,该温度下,两者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 和KNO3的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D、60℃时,KNO3比NaCl的溶解度大,溶解等质量的NaCl和KNO3时,所需水的质量比NaCl 少,得溶液质量KNO3小于NaCl,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C、A,故A错误;
B、由曲线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15g,形成的溶液质量是65g;故B错误;
C、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要从A、B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提纯A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C错误;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B的溶解度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B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 C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故D正确。故选D。
8.C
【详解】A、由图示可知,t1℃时,甲、乙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含50g溶质。但是此时甲溶液质量不确定,所以溶质质量也不确定,故B错误;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其溶解度变大,但是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不变,所以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
D、由图示可知,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在t1℃时,甲、乙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A. 溶液中的物质以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是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选项正确;
C. 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还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此时不是溶液,因溶液各处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选项错误;
D. 如果水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因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选项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增加溶质,同时减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故可行;
B.加入氢氧化钙,增加溶质,故可行;
C.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可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故可行;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故不可行。
故选D。
11.B
【详解】A、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冰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B正确;
C、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白醋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B。
【点睛】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2.C
【分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详解】20℃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5克物质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物质B,则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0gA物质,A的溶解度为10克;20℃时,B的溶解度为10克,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同,故选C。
13.C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错误;
B、在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不相等,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错误;
C、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正确;
D、将t2℃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C。
14.A
【详解】60℃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过程中,随水的蒸发硝酸钾不断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亦不变;
然后再将溶液逐渐冷却到40℃过程中,随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析出硝酸钾晶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当温度到达4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A。
15.(1)磷酸/H3PO4
(2)2:3
(3)③⑤⑦⑧
(4)在实验的研究范围内,当10 g原料用40%的磷酸溶液浸泡60 min且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相同时,颗粒粒径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5)目数为100目,炭化温度为500 ℃,炭化时间为60分钟
(6)磷酸溶液浓度、浸泡时间(合理即可)
【详解】(1)由表可知,使用磷酸活化剂处理,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的吸附值最大,说明最佳活性剂是磷酸;
(2)实验二中所用 40%的磷酸溶液,设溶液的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100g×40%=40g,故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40g)=2:3;
(3)探究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变量是炭化时间,其它因素均相同,故需要做的实验是③⑤⑦⑧;
(4)核桃壳粉末的目数越大,颗粒粒径越小。实验①②③中,核桃壳粉末颗粒粒径大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颗粒粒径越小,吸附值越大,说明在实验的研究范围内,当10 g原料用40%的磷酸溶液浸泡60 min且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相同时,颗粒粒径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5)由实验二可知,在研究的实验范围内,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实验条件是目数为100目,炭化温度为500 ℃,炭化时间为60分钟,此时吸附值最大;
(6)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时,其吸附性能还受磷酸溶液浓度、浸泡时间等影响。
16.(1)C
(2)
(3)利用化学沉淀法,富集提纯氯化镁
(4)CD
(5) 30 蒸发结晶 等于
【详解】(1)A、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使海水淡化,故选项A错误;
B、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不能使海水淡化,故选项B错误;
C、蒸馏可除去所有杂质,可使海水淡化,故选项C正确;
D、消毒只能除去细菌和病毒等,不能使海水淡化,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2)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②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经历①②转化过程的目的是利用化学沉淀法,富集提纯氯化镁;反应③是氯化镁在通电条件下生成镁和氯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A、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蒸发,从而使食盐结晶析出,不符合题意;
B、利用海水在阳光下蒸发结晶制得食盐,并没有发生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可以得到食盐,符合题意;
D、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苦卤),有溶质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CD。
(5)①根据图2所示,t2℃时,NH4Cl的溶解度是30g;
②通过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海水“晒盐”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NaCl;
③t1℃时,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不同质量的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升温至t2℃,溶解度都增大,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此时,NH4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7.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不饱和 24%
【详解】(1)表格信息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31.6g,也就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故在20℃时,向50g水中加入15g<15.8g硝酸钾,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若20克>15.8克硝酸钾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只能溶解溶质质量为15.8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 均一 稳定
【详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因此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稳定;故填:均一;稳定
【点睛】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9.(1)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 55g 降温结晶 KNO3 AD
【详解】(1)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①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所以50g水中加入55g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②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硝酸钾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操作Ⅰ是蒸发浓缩,操作Ⅱ是降温结晶,再经操作Ⅲ过滤将硝酸钾晶体和溶液分开,故操作II的名称为降温结晶;
③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部分溶解,乙全部溶解,说明乙溶解度大,由图1可知,甲为硝酸钾,乙为氯化钠,故填:KNO3;
A、从20℃升温到60℃,氯化钠溶解度缓慢变大,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正确;
B、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对20℃溶液降温,不一定会析出晶体,错误;
C、20℃时,硝酸钾有固体不溶解,说明加入溶质质量大于31.6g,故该温度下,乙烧杯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大于31.6:100,错误;
D、20℃时,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刚刚饱和,升高温度,溶解度变大,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故填AD。
20.NH4NO3
【详解】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吸热,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放热,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表现为溶于水温度不变;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故填硝酸铵NH4NO3。
21. 溶解 胶头滴管 2
【详解】(1)配置溶液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贴标签,其中溶解时需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速度;在量取溶剂时,还需要用到胶头滴管;
(2)该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100g×2%=2g;
用6000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溶液的总质量为6000g+100g=6100g,“拧干”后残留在湿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x,则=,x=. 所以“拧干”后残留在湿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g。
22.(1)在 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50g
(2)不变
(3)>
(4)75
【详解】(1)由图可知,P点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的交点,其含义是在 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50g,故填在 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50g。
(2)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将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填不变。
(3)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恒蒸发温掉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甲>乙,故填>。
(4)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50g,t1℃时,将 30g 甲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只能够溶解25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25g+50g=75g,故填75。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