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Barometric zones, wind zones and climate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
2.建立三圈环流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原因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离开该海域后继续向西北航行,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思考:南美洲南端的海峡为何风大浪高?而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61-63,学习笔记P66,预习“季风与季风气候”相关内容,思考:
1、大气环流的概念、原因、意义及影响因素?
2、气压带的概念(形成)及分布?
3、风带的概念(形成)及分布?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大气环流
①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作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
②原因:
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
③影响:
大气环流能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④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产生地偏力
地面性质→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概念:
地球近地面七个高低气压带之间,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呈带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称为风带。(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带概念: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气温和气流的运动情况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气压区域大致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故称之为气压带。(大气垂直运动)
①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标出两地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并说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②画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两者风向及其受力情况。
温故知新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思考】
如果把A地换成赤道,把B地换成北极,结果又会怎样?
热
冷
550
540
530
A
B
假设情境1:
1
2
3
地球不自转
地球不公转
地表性质单一
任务: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由于“热力因素”引起的大气环流呢?试在图中绘制出来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赤道
南极
北极
赤道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热
冷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单圈环流
热
冷
近地面
高空
假设情境2:
2
3
地球不公转
地表性质单一
地球自转
1
赤道
形成高压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形成西南风。
北纬30°上空气流与纬线行,
气流无法北上并在此堆积下沉。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30°N
【思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赤道上空的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①.低纬度环流圈:受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受
热膨胀上升,在0°—30°纬度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②.高纬度环流圈:极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60°—90°纬度间形成高纬度环流圈。
③.中纬度环流圈:在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影响下形成的中纬度环流圈。
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
30 N
60 N
90 N
赤道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极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1
2
3
4
5
6
7
8
10
9
畅所欲言:
观察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1)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
全球共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大气环流模型的建立)
高低交错、南北对称、带状分布
1、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知识小结
Knowledge summary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相同
相反
气压带
成因:1、热力原因: ;
2、动力原因: 。
分布(中心纬线)0°- 、30°- ;
60°- 、90°- 。
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跨10个纬度。
风带(理想状态下全球气压带大约宽10个纬度,风带大约宽20个纬度)
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完全 ,与西风带风向 。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离开该海域后继续向西北航行,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思考:1.南美洲南端的海峡为何风大浪高?
2.而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
1.南美洲南端的海峡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面积广阔,风力强。
2.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空气以升降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不显著。
假设情境3:
1
2
3
地球不自转
地球不公转
地表性质单一
地球自转
1
N
S
2
地球公转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60°N
60°S
30°S
0°
30°N
太阳光线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假设情境3:
1
2
3
地球不自转
地球不公转
地表性质单一
地球自转
1
2
地球公转
任务:观察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知识小结
Knowledge summary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
规律: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夏半年)偏北,冬季(冬半年)偏南。
大致移动5-10°左右。
想一想
观察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地图册P115)
(1)天山准静止锋为什么出现在冬春季节,北大西洋的冷气团是如何到达天山脚下的?
(2)昆明准静止锋为什么出现在冬春季节,西南暖湿气团是如何到达昆明的?
气压带、风带的南移;
大西洋的气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能力提升 气压带、风带判读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
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
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能力提升 气压带、风带判读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北半球“撇” 南半球“捺”
北半球风右偏 南半球风左偏
能力提升 气压带、风带判读
4.抓图片——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下图。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判断南北半球
方法:南北半球——北撇南捺(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右南左)
高低气压——箭头指向 (出高进低)
北半球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南半球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
副极地低气压带
能力提升 气压带、风带绘图
0°
30°
60°
90°N
30°
60°
90°S
画一画三圈环流变式图(俯视图、剖面图、立体图)
气压带风带俯视图
立体环流图
三圈环流剖面图
0°
60°N
30°N
90°N
俯视图
立体图
剖面图
S
90°
60°
30°
0°
30°
60°
90°
N
画一画三圈环流变式图(俯视图、剖面图、立体图)
能力提升 气压带、风带绘图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0°
60°N
30°N
90°N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所
反映的时间与季节(北半球)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M表示3月份、春季
B.N表示7月份、夏季
C.M表示12月份、夏季
D.N表示1月份、冬季
B
B
1.右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下图四组箭头中,能正确表示B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近地面风带风向的是( )
C
B
读图:
1、下图中a、b、c、d处气压带的名称。
2、此图所示时间应为北半球的 季节,判断的理由是 。
夏季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
下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
⑴气压带的名称:甲是 、
乙是 。
⑵ ①的实际风向是 ,
②代表的风带名称是 。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南风
极地东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