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9 18:30:08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语言用于面对面直接交流,文字用于“间接接触”,交流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②在
表达上,语言可以辅以表情,不易产生误解,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全,容易产生误会;③语
言不太讲究文法,文字讲究文法和艺术。
5.①网络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文字符号,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容易形成误解;
②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话语,没有相同经验的人往往无法理解;③网络语言有其社群化特
征,不同社群有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其他网络用户较难与之共振;④网络话语权掌握在较
为集中的年龄群体中,交际方式上有其独特性,其他年龄群体不易接受;⑤网络语言有鲜
明的后现代特征,非理性、随意性、游戏性等,其传达信息的功能被弱化。
6.D
7.C
8.①“我”青春年少时在安徽农村插队,感受到人生的窘迫和伤痛,深感命运的变化无常;
②蚌埠这座城市让“我”积极审视这段人生经历并期许未来的美好生活;③借以表达了作
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9.①“我”从上海到安徽五河县农村插队,蚌埠是我转车转船去往五河县的中转站;②插
队农村生活极度贫穷,温和整洁安宁的蚌埠让我获得了农村生活所没有的补偿;③蚌埠让
“我”重温熟悉的城市生活,是“我”暂忘烦恼的避身之所,而对它有所依恋;④蚌埠保
留了我许多秘密,让我感受到它对“我”的包容,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10.CEG
11.B
12.B
13.(1)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英雄,而今又在哪里呢?
(2)刘备进驻夏口,孙权派周瑜等和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在赤壁相遇(交战)。
14.史书记载的交战双方的出发地点,《水经注》记载的赤壁相对于大军山的位置。
15.C
16.①李白盛赞追慕赤壁之战中周瑜建立的丰功伟绩,反映了诗人自身对成就功名的渴望
与抱负;②苏轼感叹曹操那样的历史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终将湮没,抒发了生命短
暂的无奈和现实的苦闷,也表达了人生失意下的自我安慰。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
18.D
19.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感染过
②绝大多数病毒是无法预防的
③孩子的习惯让他们很难避免感染
20.A
{#{QQABDYQEoggAQBJAABgCQQ2ICAEQkACCAAoORAAAsAAAwAFABCA=}#}
21.①“漂浮着的祭坛上空”改为“祭坛上空漂浮着的”;⑤“因此这园子”改为“因为这
园子”。
22.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
响(意义),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生命的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
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看到了时间永恒、窥看心魂、感恩命运”等)
23.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要求。
{#{QQABDYQEoggAQBJAABgCQQ2ICAEQkACCAAoORAAAsAAAwAFABCA=}#}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 一 语 文 2024.01
注意:本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 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 在异时异地的圈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圈局中可能引起的反 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
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 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 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
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
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
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 “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 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 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 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 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 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
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高 一 语文第1页 (共10页)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 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
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 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
经验,不会懂的。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社群是一个很笼统的范畴,就其与语言的关系而言,确实可以被粗分为创设语言的社 群(即社群先于语言)和由语言建构的社群(即语言先于社群)两大类型。现实空间中,后者很 不明显;但在网络空间中,后者却越来越显著。这是因为,网络社群的结构和呈现形式并 不同于现实社群,网络社群难以形成紧密、清晰的社群结构,较之现实社群,它更加扁平、 流动、模糊,是一种动态涌现着的组织形式。这种社群的成员,事先并没有明确的“同属 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而是经由对网络语言的习得、传播和交际使用,才自明起来“同 属一个社群”的心理现实。我们当然承认,在网络空间中,社群先于语言和语言先于社群 的现象是并存且互有交叠的。比如我们谈到“饭圈”这一范畴,它既包括作为亚文化图层 的既有社群,也包括那些因为“饭圈用语”而聚集在一起的网民。但是对于后一群体,目 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论述。实际上,这两种社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因为某些网络语言
而缔结社群关系,而待社群相对稳固后,又生产、传播着新的网络语言。
(摘自程润峰、谢晓明《论网络语言的社群化》)
材料三:
由于表达媒体的不同,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篇类型”“有其独特的话语范围、 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展示出一种新的文本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媒体创造语言” 是不过分的。报刊不同于口语,因此报刊语言自然不同于口语交际;广播、电视不同于报 刊,因此广播电视语言自然不同于报刊语言。同样,网络不同于以往任何传播媒体,网络 语言这种新兴的媒体语言自然有不同于以往任何媒体语言的地方。它是一般所言的口语、 书面语以及有声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的很多特性来自娱乐和游戏的性质,其中 又有新奇兼随意的地方。而这种特性得以充分显示,是与其指头输入、目治方式、网络语
言的游戏心态和方式有很大关系。
近些年来,学界都将网络语言这种功能变体形式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网络语言
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中,职业、身份、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阶级或阶层等实际上都处于
一种屏蔽状态,但在表达方式上仍有所体现,如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以学生和“小资”为主、
高一语文第2页 (共10页)
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为主等。这种交际形成了一个虽不稳定但也有很大交集的言语社团。这
自然在语言交际方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特征,通过网络这一特殊的语言环境而得以充分展 示。网络语言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非理性、去中心化、多元化、
游戏、随意性、为解构而解构等。这是宏大叙事、主流话语之外带有鲜明的草根语文特色
的交际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承载媒体和交流方式的不同,这种社会方言跟行业语、隐语等一 般社会方言有很大的不同。承认它的社会方言的性质是一回事,如何看待这种性质的特殊 之处则是另一回事。在跟其他社会方言乃至普通交际语言比较时,网络语言这种新语体和 新社会方言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游戏性质,其他很多特征都来自语言的游戏功能,体现的 是一种娱乐色彩。网络语言当然也需要传递信息,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央杂游 戏的方式。交际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还有其他功能,而且有时某种别的功能会更加凸显 一些。网络悟言正是凸显了语言传递信息之外的游戏功能,折射了特定时期的某些社会情
趣和心理时尚。
(摘自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天然的缺陷,除了因“间接接触”外,还因在不同时空、情
境下,文字所引发的反应无法完全契合。
B. 人们说话时可以用表情来进行辅助,进而补充传情达意,因此在说话时并不需要
使用完整的句子,也不需要用到文法。
C. 语言上所附着的意义或动作必须得到群体中多数人的共认,语言才能够被多数人
理解,从而成为面对面社群交流的工具。
D. 作者认为,语言源于社群的相同经验,群体越大,语言就越简单,而“行话”是
少数群体的特殊语言,外行人无法理解。
z.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的“语言”特指说话,后面两则材料所论述的“语言”概念,主要是指
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表达形式。
B. 网络社群是成员们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习得、传播和交际使用,从而明确彼此“同
属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C . 网络语言与材料一中的“行话”都有社会方言的性质,都有其独特的话语范围和
话语方式,但这两者之间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D.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语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夹杂游戏的方式,体现了
一定的娱乐性,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流行印记。
高一语文第3页 (共10页)
3. 下列选项,不能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yyds”“666” 等网络缩写语霸占各大网络平台,这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用语,
是00后自成一派的语言体系,被调侃为00后“黑话”。
B. 近年来,“雪糕刺客”(天价雪糕)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效仿,造出
“××刺客”等一类词语,来表达对产商牟取暴利的不满。
C. 视频网站 “B 站”用户以背年群体为主,他们通过发布视频、发表评论和发送弹
幕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较多的一个群体。
D. 网络越来越发达,有些人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各类作品,从而被广大网民认识,
在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后,他们开始依托粉丝群进行定向营销。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语言(说话)”和“文字”有何不同。(4分)
5. 新的网络语言,正在形成一种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并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无
法交流的群体。请结合材料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蚌埠
王安忆
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 无关的,比如旅游地,或者某一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 史显得虚无缥缈,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过了 许多年,我从《清史稿》上看到,我插队所在的安徽五河县,在清代是著名的产酒之乡。
这才想起满城的酒糟酸气,县城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酒糟,在阳光下发着酵。
蚌埠这城市的历史,我也不知道。但知道它对于我插队地方的农民们,①是一个重要的 大码头,它使得孤陋寡闻的农民,变得见多识广了。无论是多么遥远陌生的地方,由于有了 蚌埠,就变得容易了解了。农民们说:哦,是从蚌埠往北。或者,从蚌埠往南。我所来自的 上海,农民们在广阔无际的麦田里转了一个圈,便明白了方向:不是从蚌埠上船的吗 那么
就是在东边。他们粗黑的捏锄把的手指在耀眼的阳光下,肯定地一点,上海就有了。
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去过蚌埠,可是每日里,他们都听见来自蚌埠和去往蚌 埠的轮船汽笛。尤其是在远离村庄的农田,由于天地广阔,悠长的汽笛便自由地飘荡过来, 早一次,晚一次。船是从大柳巷到蚌埠的。 一早从大柳巷出发,傍晚才可到蚌埠,反过来 也一样。五河码头是大柳巷之后的第二站,所以,当汽笛传来时,日头已经高了。下午呢, 日头也还高着,人们都在田里忙着。当然,这是指天长夜短的春夏季节,冬天就不同了。 假如是下雪天,人们不出工, 一日只烧两次锅,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偶然地,汽
笛也会传进耳里。于是,雪封的村庄不再是离群索居的了。
高 一语文第4页 (共10页)
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过蚌埠码头的全貌,只有一些细节像钉子一样,坚固地扎在心底。
比如跳板的木格底下,滞重的水波。②水是黄绿色的, 一股一股地滚动,是稠厚的印象
此时,天光初亮,景物均是苍白的。机械地走过跳板,好像是一个自己在看着另一个自己 动作。起锚的叮当总是特别的醒耳,敲击着迟钝的知觉,可也是隔膜的。几乎所有的航程,
我都是坚持在船舷的甲板上度过。
我们离开上海时正值肯春年少,时事的变故叫我们认不得这个世界了,生活失去了它 的本来面目。农村是另一个世界。它如此突兀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它极度的贫瘠、荒凉、 没有组织,令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心其实比我们能感受的,更为孤苦。生活的常规已经破 坏殆尽,可是,不期然地,我们又与它避逅,就在这里,蚌埠。在这城市阴郁的表面之下,
竟是有着温和的、整洁的、安宁的生活。
在蚌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百货大楼里度过的。在那个年代里,百货大楼是最能体现 城市的性质的,它往往是城市的最中心和制高点,和它相连一起的,还有电信局、新华书 店、照相馆和影剧场,③ 这些都代表着城市的生活方式 我们其实最空如洗,所以逛百货 大楼,显然不为了购买的欲望,似乎只是为了参与。参与这城市的主旋律。尽管是在物资 匮乏的年代,百货大楼依然竭诚竭力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商品,为使柜台货架看起来琳琅 满目,它不惜将同一件商品排为长长一列,书店里的书也是这样,同一本书排满一列,甚 至几列。即便是如此单调和贫乏,依然是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通货膨胀是远远谈不上 的。可是这绝不影响人们涌向百货大楼,熙来攘往,也是为了参与。百货大楼是城市生活
的最典型,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城市活泼的康健的脉搏,是城市的最强音。
虽然是这城市的过客,我们却也奇怪地热爱星期天。我们极易受星期天气氛的感染, 与居民同乐。星期天也是体现城市性质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闲适、热闹、轻松、欢快的气 氛。街上的人多了,天空也格外的晴朗,百货大楼则达到了高潮。偃止多日的声息动静, 这时候拉开了帷幕。这是城市的节奏, 一拍一止的。在这种节奏之后,是可靠切实的生计, 是这城市的命脉。所以,星期天的快乐里面就有着一股理直气壮,它绝不张扬,而是有所 抑制,显得比较含蓄。也是矜持。我们挤在人家的星期天里,难免有苟且偷欢的意思。但
快乐总是有感染力的,况且少年人又大都贪欢。于是,我们便也享受着蚌埠的星期天。
星期天将连成一线的时间切割成匀整的小节,是有规律的平稳的起伏,人体内部的生 物钟一样,使平淡的生计具有了周期性的波澜。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农村的时间是 由自然来分割的,比如下雨、刮风、打雷、闪电,再比如播种、收割、歇地、水旱灾害, 时间和生计就是这样,由着人意难料的自然意志作出决定。那时候,我们太年少,什么都 不懂,不懂这种看似不安全的生活里真实深刻的人性,而只是眷恋着时事变故将我们与之 生生剥离的城市。我们还没长成人,就被推进了人生,我们的心还很轻浮,什么准备都没
有做好呢,考验就提前来临。
高 一 语文第5页 (共10页)
我们一次次地来蚌埠,起先是为了转车转船,后来就开始停留, 一日,两日,三日。 蚌埠究竟在以什么吸引着我们 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在 这里找到了最近似的形貌。我们可在其间避身一时,暂忘烦恼。其实,我们在这城市是流 浪者的身份,有时候不得不在澡堂过夜。④夜晚过宿的澡堂可不比白日里的,灯光暗淡, 墙壁潮湿,水龙头一夜滴水。晚上九点过后方可入宿,早起六点就要离开,不能存放行李,
我们只能随身携带洗漱用具,满城游荡。纵然如此,也阻止不了我们逗留蚌埠。
蚌埠,这一个中转地,它保守着多少秘密,为我们这些初涉艰难世事的少年。 一些窘 迫的境遇,和哀伤的细节,藏进了它浑然不觉的街区和客栈。它什么都看见,又什么都没 看见。闯荡在外,哪一个没有磕磕碰碰 碰到痛处,又能与谁去说 只有蚌埠,它不知我 们的根底,也不负责我们的未来,它是我们的客地。由于不懂事而犯下的过失,在这里得
到纠正和将息,再继续奔赴我们的前程。 那里有着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写“我”到安徽农村插队,却主要着墨于中转地蚌埠,而农村生活经历几乎
避而不谈,这样的写法值得读者深思。
B. “我们”热衷于“百货大楼”“星期天”,是它们体现了城市特质,“我们”能在这
里找到与原本熟悉的生活相似的形貌。
C. 插队贫瘠落后的农村让“我”无所适从,而城市蚌埠以其温和整洁、闲适热闹给
了被命运放逐的少年们以心灵的慰藉。
D. 文章简要叙写了农村社会的农民生活,在平淡简单的人与事中,透出城乡间的差
异,含有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中写“大码头”的“重要”,表面上是因为蚌埠在增长当地农民见识上的作
用,其实也因为它在“我”知青生涯中有特殊意义。
B. 句子②中关于流水的描写,是“我”走在跳板上时蚌埠码头给我的印象,它在一
定程度上暗示了“我”当时心情的凝重。
C. 句子③提及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指蚌埠具有都市的物质、空间及文化形式,“我们”
一度沉迷于此,偏离了正常的人生方向。
D. 句子④中关于澡堂“灯光暗淡”“墙壁潮湿”等细节,再现了“我”当时不得不夜
宿澡堂的境遇,反衬“我”对安居城市生活的向往。
8. 文章结尾,作者说“那里有美好的景色等着我们”。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4分)
9. 作为这座城市过客的“我”,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来到蚌埠并逗留在蚌埠 (6分)
高一语文第6页 (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 旌旗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战 ”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东坡云:“黄州西山旎,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 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 华容央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儿是也。然 岳州复有华容县,克不知软足。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 酒酣、作数开,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江夏辨疑》“云:“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江汉之间,指赤 壁者三焉: 一在汉水之侧,竞陵之东;竟陵今复州。 一在齐安郡之步下;齐安今黄州。 。二 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子以谓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败之地也。按 《三国志》,建 安十三年七月,曹公南征刘表,表卒,其子踪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既而琮降,备走夏
口②,冬,公自江陵征备,至赤壁,战不利。又《周瑜传》曰:‘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 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 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左径百丈山南,右径赤 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也。江水又东径大军山南。’由是观之,以大军山而 考,合其出所,可以无疑矣。”
(节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江夏辨疑》作者王得臣,北宋学者,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②夏口,即夏口城,在三国 时期为孙权所筑,南北朝时夏口为江夏郡的治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一在江夏西南四二百里□许□今口属汉阳县国子以谓郡之西回南者 正国曹公所
败之地也。
11.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丹,是指朱砂,古时常用作红色颜料,与姚剩《登泰山记》中“日上,正赤如丹”
的“丹”意义和用法一致。
B. 于,在,与“赤壁下”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与材料一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中“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江,在文中特指长江,与《荀子·劝学》中“无以成江海”的“江”,两者意义不 同,后者是江河的通称。
D. 建安,汉献帝年号,文中用作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两 种纪年法有时会兼用。
高一语文第7页 (共10页)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客”认定泛舟的地方就是三国赤壁,但从材料二来看,苏轼对此地究
竟是否是三国赤壁其实并不确定。
B. 材料二中,苏轼描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形,当时道路泥泞难行,并且遭遇
了刘备暗中纵火突袭,军士伤亡惨重。
C. 曹操率军南征,刘琮投降,刘备逃往夏口,后来孙刘结成联盟。之后曹操从江陵
出兵攻打刘备,在赤壁遭受挫败。
D. 江汉一带,被认为是赤壁的地方共有三处,《江夏辨疑》的作者王得臣认为,汉阳
县的那一处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酮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14. 《江夏辨疑》是根据什么判断真“赤壁”的确切位置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常用来比喻吞食小国的豪强。②唐突:冒犯,触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龙争战”以象征之笔写出了魏、吴两军赤壁会战的历史,“扫地空”交代了战
争结局。
B. “烈火张天照云海”以夸张手法再现当年火烧赤壁的壮阔场景,解释了曹魏军队战败
的原因。
C. “君去沧江望澄碧”写友人将离开赤壁前往沧江,点出“送别”之意,抒发再见无期
的怅惘。
D. “一一书来报故人”中的“故人”是诗人自指,李白希望友人给他带来关于赤壁馀迹
的见闻。
16. 联系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相关内容,请你说说同样面对赤壁遗迹,李白和苏轼抒发的
感情有何不同。(6分)
高一语文第8页 (共10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学
与思要并重;荀子则结合自身学习体验,在《劝学》中,用“
”两句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
(2)姚丽在《登泰山记》中,用“ ”两句写 出了泰山的苍劲与雪色的壮丽。
(3)古代诗文中常以猿猴的啼鸣抒发情思,如:哪道元《三峡》中的“猿鸣三声泪沾 裳”,杜甫《登高》中的“ 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孩子经常感冒,很多家长担心是不是孩子的免疫力有问题。除此之外,网上各种对于 儿童传染病研究的“权威解说”,也让一些家长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有家长甚至认为应当
避免孩子感染任何病毒。
大多数大一点的孩子和中青年人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后症状更轻,并不是因
为他们感染的病毒毒株毒力减弱了, _ ① ,已经有了特异性免疫。尽管有人会
出现 RSV 的再感染,但抗体仍然可以降低重症风险。所以,除了少数可以用疫苗预防的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以外, ② 。年幼的孩子只能直面这些呼吸道传播病毒,然
后在与病毒的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免疫系统逐渐成熟。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 ③ 也们到处摸来摸去,把手放在嘴里,不 懂得认真洗手,跟不断咳嗽或甩着大鼻涕的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要。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孩 子的天性。这也是孩子们每年会感冒很多次的原因。但对于大多孩子来说,经常感冒并不
代表他们存在免疫缺陷等问题。
18. 下列选项中,与画线句中“权威解说”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装腔作势的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B. 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D.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
香粉……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高一语文第9页 (共10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 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 时常到那古园里去,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 被不能理解它的人 A 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 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 B 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 寞的时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 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C 去闻才能明了。味 道 D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 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展,
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
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 那么, ①春天是漂浮着的祭坛上空鸽子的哨音,②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 对蝉歌的取笑,③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④冬天是啄木乌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后咽
此这园子,⑥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肆意映照身临其境甚至 B. 随意映照设身处地甚至
C. 肆意映射设身处地毕竟 D. 随意映射身临其境毕竟
21.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见到这座古园,见到这历经沧桑的
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孩子偷偷拿了摊位上的粽子,爸爸发现后带脊指斗去道歉。摊主说:“哎呀,没 事的,没关系…… ”
摊主的这种做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第10页 (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