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9 22:48:12

文档简介

潮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分)答案:C
解析:C项“像前者一样做到完善无缺地传情达意”有误。“前者”即是“面对面的说话”,同样未能“完善无缺地传情达意”。原文“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即可看出。
A项对应原文“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因为他们是‘文盲’,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B项对应原文“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作‘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D项对应原文“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2.(3分)答案:A
解析:A项“旨在证明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误。结合下文,本文以此事例,目的在于批驳“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上的‘愚蠢’”这一观点,进而引出下文对乡土社会的本质和文字的局限的探讨。作者立论的落脚点始终在“乡下人”“乡土社会”上,写“教授孩子”“城市孩子”也是以此来类比乡村孩子的情形:教授孩子蚱蜢捉得少,与“乡村孩子多不识字”情景相似。作者为孩子所做的辩护理由(教授孩子缺乏练习捉蚱蜢的田野环境),同样适用于乡村(乡村孩子缺乏识字的环境)。既然不能因教授孩子不懂捉蚱蜢便将其视为“愚”,那么同样地,不能因乡下人不识字便将其视为“愚”。
B项对应原文“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C项对应原文“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而又可笑”;D项对应原文“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3.(3分)答案:C
解析:“文字的缺陷”,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意思是指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未能很完善地表情达意,即词不达意、言不尽意。C项“文不逮意”能证明此观点。A项,只是阐述造字之初的情形;B项是强调各种文体对文字风格的要求。D项是强调不要沿袭古人的文辞,要创新。
4.(4分)【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乡下人可借助诸如语言等的象征原料来进行日常交流,没有使用文字的刚性需求。②台儿沟地处大山,人口稀少,正是这样一个“面对面往来”的乡土社会,没有使用文字来帮助生活的刚性需要,因此台儿沟的其他姑娘自然对与文字、知识相关的书包不感兴趣。
【评分建议】第1点引用材料的理论观点得2分;第2点结合“台儿沟”的事例分析,得2分。如果学生将理论观点与材料杂糅作答,亦可,按划线处的关键词给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5.(6分)【参考答案】
(一)旁征博引:指广泛征引材料,学术视野开阔,显示出深厚的学识积淀。如作者在行文中既援引社会学的专业术语“面对面的社群”来说理,又转述《项脊轩记》、“结绳记事”、李贺“呕心沥血”等古典文献的记载,还能引述广西瑶山部落的事例。(共3分,划线处各1分,给满3分为止。如有学生作答中提及“巧妙转述和借用语言学、文字学的理论”,酌情给分。)
(二)浅显通俗:指文章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如①借助日常生活事件来阐释理论观点,论述深入浅出。如以口语表达中“用手指指着自己省去‘我’”的日常事件来论述“说话可以不讲究文法”;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如以“筛子”的比喻论述“语言与表情达意”的关系;③遣辞用字,多用口语式表述,语言浅显易懂。如“我们是不是说”“我决不是说”等话语,娓娓道来,如话家长。(共3分,每个角度概括1分,分析1分。给满3分为止)
6. (3分)答案:B。本题B项考查对石碑的历史以及石碑上的文字的理解。石碑被粗暴的年轻人推到,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这只是它最低级的作用,只有在孕妇那里才将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该项表述不正确。
7. (3分)答案:A。(A项“孤僻”有误。文中提及“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等,足可证明孕妇不是孤僻的人。)
8.(4分)【参考答案】
①表面上指一个孕妇与家里所养的名字为“黑”的牛,一人一牛相依相伴、相互怜惜,关系亲近(1分),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1分)。
②孕妇和牛都怀有身孕,都为腹中小生命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自豪(1分),寄寓了颂扬母爱伟大的主旨(1分),也暗示着生命充满希冀的主题。(1分。表述为“孕妇希望腹中孩子成长为掌握知识的人”等类似表述,亦对)
【评分细则】划线处各1分。
9.(6分)【参考答案】
本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一个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其表现如下:
①语言描写:如文章通过描写孕妇喝止“黑”牛啃食麦苗的语言,体现了孕妇的善良朴实。(答为正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亦可。动作描写,如文章写孕妇描画石碑上的文字,“握”“拿”“铺”“端详”“落”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一个开始觉醒、有了较为清晰的文化向往的农村妇女形象;心理描写,如文章描写孕妇在石碑旁对孩子未来的憧憬,这些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慈爱的母亲形象)
②细节描写。如文章描写孕妇在石碑旁一“压”一“挪”的细节,表现了一个在蒙昧中开始觉醒、对知识充满敬意的农村妇女形象。
③侧面描写。如文章描写一些年轻人推倒石碑以及丈夫对石碑上的字的漠不关心,以此与孕妇形成对比,烘托孕妇对知识的朦胧向往。(这一点,手法答为“对比”“反衬”,亦可。从“以黑牛形象烘托孕妇温婉和美的形象”这个角度作答,亦对。)
总的说,本文中的孕妇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善良的品质,以及对知识的朦胧向往,对生命寄寓希冀。
【评分细则】学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总起句得1分,结论句得1分。
10.(3分)答案:BDF【解析】原文标点: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
解析:(1)“济宁”充当“移驻”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2)“纡道泰安”指的是改道泰安,中间不应断开。
11.(3分)答案:D解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是“竟然”之意。
12.(3分)答案:D解析: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8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
(2) 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解析:(1)(4分)“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若”,好像;“偻”,弯腰曲背的样子”。关键词任选2个得2分,句式1分,句意1分。
(2)(4分)“睹”,见;“自幸”,幸自,庆幸自己;“向”,先前;“遽”,立即。关键词任选2个得2分,句式1分,句意1分。
14.(3分)【参考答案】
①事未经历,不能够主观推测。
②遇到艰难,不能够半途而废。
(言之成理即可。)
文本一:译文略
文本二译文: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都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倚靠,有的像拱着,有的像蹲着;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明灭。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我们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卧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观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15.(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不愿再见的心声”错。下阕意思是: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这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新添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这里是借抒情主人公怨恨之语,反映男女双方因相会恨短的复杂心态,并非真的不愿再见。故选C。
16.(6分)同:都写出了因相会时间短暂而引发的离愁别绪。
异:①范词写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侧重抒发新欢不抵旧愁的复杂别离心绪;秦词则认为美好的一刻虽然短暂,却已然能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重在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比较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同:范词抒发会短离长、欢少愁多之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三句将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泪别场面,而是着力刻画牛女心态,将神话传说人间化。结句紧承上句意脉,深一层阐发长别之痛。因为“新欢不抵旧愁”,所以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愁恨便增加一分;
秦词“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因此两首词都写出了鹊桥相会因时间短暂而引发的离愁别绪。
异:①范词“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一夕之会,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短,实在是难以填满两颗相爱而受伤的心,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恰似狂风掠过已平静下来的心湖,掀起阵阵波澜,遂而发出“争如休见”的怨恨之词。相聚实属不易,却也免不了扰起往日的离别旧愁。“新欢不抵旧愁”新欢何其短暂,旧愁又何其沉重,侧重抒发新欢不抵旧愁的复杂别离心绪;
秦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认为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②范词“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将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因此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以添新愁归去作结,情感萧索落寞;
而秦词中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振起全篇,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情感昂扬向上。
17.(6分)(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渌水荡漾清猿啼 万里悲秋常作客
(3)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8.(4分)【参考答案】
A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 B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参考答案】
②让古籍里的知识、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
⑤我们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
⑨从各地图书馆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
(评分参考: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解析】②“被深刻地传承并理解”,“传承”和“理解”语序不当,修改为“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⑤“发挥”与“技术”搭配不当;⑨“各地图书馆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修改为“从各地图书馆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
20. (3分)【参考答案】
①“嶙嶙峋峋”比“嶙峋”更能强调奇峰的突兀、重叠,具有层次感。
②“深深浅浅”比“深浅”更能强调颜色的多样化。
③叠词读起来节奏更加舒缓悠扬,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评分参考:1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1.(4分)【参考答案】
①“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直接引用,表现良好生态的重要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采。
②“绿水青山”,标示了文中的重要词语,起强调作用。
③“金饭碗”,标示了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表现绿水青山对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2.(3分)【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的“是”作为判断动词使用,表示主谓之间具有从属或同一关系,此句是对“美丽乡村”作解释。
②第二句的“是”作表示存在的动词,多用于描写性的句子中,与表示存在的动词“有”的作用和意义相同。
(评分参考: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
23.(6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
这是一道现象型的材料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材料通过“显眼包”一词,要求我们就此现象思考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本质,从而立意行文。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显眼包’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同类中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又有点丢人现眼的人和事物。”本句解释了“显眼包”的本义,表明人们原本对“显眼包”的态度带有“嫌弃”的意味。
第二句“‘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逐渐褒义化,因‘与众不同’而受欢迎。”表明“显眼包”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其褒义化与时代有关。
第三句,从“解压方式”“个性释放”可以看出对“显眼包”持赞成态度的人,主要将其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一种标榜自我态度的行为。当然,这种被赋予的新意义是具有即时性和话语情境性的,不能不加节制地表现。
引导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的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首先,“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需要学生有身份意识;其次“启示”,要求考生写作时能根据材料提炼出观点、方法;“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的体会”要求考生写作时需体现材料意识,并适当延伸和拓展。
综合材料和引导语内容,考生可以进行以下思考:一是原本具有贬义的“显眼包”,为什么逐渐褒义化?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娱乐,消解高压氛围,满足自我个性解放的需求。二是辩证看待“显眼包”在“内卷高压”时代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度,只求“显眼包”图一乐,不关注自身的真实需求,“显眼包”便容易重新回归其本义,惹人嫌弃。三是要想真正长久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付出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因此,追梦路上我们可以有“显眼包”式张扬外放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消除压力。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度,并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解压的方式。
二、参考立意
1.适当“显眼”,及时解压
2.拒绝用“显眼”行为逃避,关注自我需求
3.显眼张扬个性,沉淀磨炼心性
三、综合评分的原则
本次作文平均分建议不低于40分
1.一类文:综合评分60-50分
分为:一类文上60-55分;一类文下54-50分。同时满足以下四点,评为一类文上:
(1)任务完成得好(辩证看待“显眼包”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提出解决方法);
(2)思想内容好(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文风端正);
(3)表达形式好(文脉清晰、语言流畅、书写漂亮);
(4)有亮点(①深刻——本质,内在联系,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足,论据足。③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④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
书写不漂亮但工整的可在一类文下打分。
2.二类文:综合评分49-45分
任务完成较好(能辩证看待“显眼包”的作用)、表达形式较好、思想内容较好、书写比较工整。
3.三类文:综合评分44-36分
满足以下一个条件的:
(1)只围绕“显眼包”的一方面作用进行写作;
(2)书写潦草、字迹难辨的。
4.四类文:综合评分35-26分
只在开头提到材料内容,然后部分在内容和立意上另起炉灶的。
5.五类文:综合评分25分以下
离题的。
附:
(1)标题扣分。缺标题扣2分。
(2)错别字扣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3)字数扣分
①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按百字乘5在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④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可以打0分。
⑤完全空白的,评0分。潮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因为他们是“文盲”,白生了眼晴,连字都不识。这自
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
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
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2)我记起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比乡下孩
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总夸奖这些孩子聪明。这等于说教授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
自然是私心窃喜。但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小学生捉蚱蜢,那些“聪明”的孩子,补来扑去,屡
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
(3)乡下孩子在救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
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因为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他们日常
并不在田野里跑惯一一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
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热的环境
教授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
环境。
(4)这样看来,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
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5)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
称之作“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归有光的《项脊轩
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凭脚声来辩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
里一起生活的人是可以不必通名报姓的。“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
必如此,足声、声气等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6)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