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水的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列举与区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知识要点】
1.液体在沸腾时要吸收 热量,但温度 ,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叫 。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2.地球上的水在 、 、 、之间不断循环。
3.严冬季节,将湿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上的水会结冰。这些冰未经熔化,衣服也会变干。这一现象说明冰直接变成了 ,这种现象叫 。
4.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 。这三种现象的共同点是,发生时都要 热量。
【预习提示】
1.水在常温下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蒸发?什么是沸腾?
3.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4.酒精灯是怎样使用的?
5.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6.水有哪些变化呢?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在物体上凝固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
?
冰
?
?
露
?
?
云
?
?
雾
?
?
【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
1.逐题交流学案“学海探密”部分的内容,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做好记录。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2.如果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圈出来。
3.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讨论展示内容及方式。
二、全班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交流学习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合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全班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交流学习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合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自由活动
水的三态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周长增加)。这说明什么?
【达标测试】
1.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 ),有时是( ),有时是( )。
2.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用图表示)
3.蒸发和沸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蒸发吸热,沸腾放热 B.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C.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D.液体蒸发和沸腾时温度都保持不变
4.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拓展提升】
神奇的水
水是常见的物质,常见的令人不觉的神奇。
我们认为水就是杯子里,池子里的那个液体,但是,假设世界是100度以上的情况下,水的常态是气体。
整个世界是0度以下,水就是固态了。所以,所谓水是依靠环境存在的,实际是没有什么“常态”的。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水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同样,脏水和净水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纯净的水,总会含有杂质。所谓脏水也从未使水真正的“脏”过,都无法污染其本质。那水的本质是什么呢?H2O?错,那不过是他的分子,如果从粒子层面再加细分,竟然找不到什么究竟的“水的本质”。最终,还是归结为“超弦”——波动而已,波动就是无中生有,真空妙有,好比天上明星,若隐若现,竟然是无处不在,又无法可得的“空”。
第1课《水的变化》教案
【课程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第1课水的变化
【教材分析】
《水的变化》这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物质的变化》第1节的内容。水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冰点和沸点。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11、12岁之间,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玩性很大。对很多事物都有一种研究的心态。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本课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法分析】
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从而了解水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知道物质的变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知道水的一些知识,也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是随之变化的。
掌握: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理解:水的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阅读教材,及相关文本资料,在脑海中形成水的变化的过程图。
感受: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视频(动画)的演示,聆听伴随的说明,间接感受过程。
参与: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冰点和沸点。
经历: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并且完成系列实验,掌握水的变化的原因。
情感与态度目标:
知道: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感染:亲身经历了水的变化的实验过程,感受到水的三态变化。
形成: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水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难点: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学具准备:烧杯、冰块、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等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学挂图或图片。
3.媒体资料:“水的三态变化”视频。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的水的变化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蜡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谁来说说这三种状态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固态、液态、气态)
2.水是否也像蜡一样,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呈现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呢?现在,请同学们细心地观察下面的视频资料,看看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时,教师从学生已知道的知识入手,导入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留心观察,讨论交流
1.教师播放“水的三态变化” 视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水的状态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小组交流: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观察、讨论、交流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水也有固态、液态的气态三种状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一)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
1.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经验进行讨论:
晾晒衣服最佳的条件是什么?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
2.晾晒衣服在温度高、通风、蒸发面积大的条件下可以加快蒸发。(课文33页中的第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温度高”。第二种方法主要利用“通风”的道理。)
3.你还想到用什么方法能使湿衣服快些干?
4.总结归纳:蒸发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设计意图】这是在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引入的蒸发的概念。湿衣服晾起来,就会干,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设计这样的活动是让学生从生活常见的现象中,认识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明白“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的道理。
(二)水在加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1.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水沸腾后,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归纳出“沸点”的概念,让学生齐读“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
2.停止加热后,待水温慢慢下降,观察杯壁和水面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
(三)水蒸气怎么样能变成水,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气体遇冷液化形成液体,液体遇冷凝固形成固体,当气体凝华时,可以直接变成固体。同样,水蒸气遇冷就可以液化成露,因为露是液体,室内热的水蒸汽遇到外界冷空气时,凝华在窗户上,就是霜。因为冰花是固体,而霜与冰花是一种原理,所以霜也是固体。
所以,水蒸气遇冷就可以液化成露,但此时温度不能低于0摄氏度,又不能高于100摄氏度。室内热的水蒸汽遇到外界冷空气时,凝华在窗户上,就是霜,但温度应低于0摄氏度。
【设计意图】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从而达到了我们学习的目标。
【板书设计】
水的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冰点——水结冰的温度。(0℃)
沸点——水沸腾时的温度。(100℃)
蒸发——液态→气态(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教学反思】这次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点了解的不是很透,如何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上课,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是不了解,只是听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没有真正在脑子里进行思考,而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思考的队伍中来。这样的方式很好,但是给学生汇报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也是对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激发。
第1课《水的变化》习题
一、填空题?
1.水开了,科学上叫( )。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中去,同时保持在100度的温度。?
2.在常温下,水也会慢慢蒸发。要想蒸发的比较快一点,可以加温、增加空气流动( )、增大蒸发的表面积等。?
3.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 )。?
4.水在0度以下就会结冰,冰是( )。其他固态的水还有霜、雪、雾凇等。?
5.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 )。?
6、地球的两极大部分被( )覆盖。冰盖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竟达4000米。?
二、判断题?
1.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水温还会继续升高。? ( )
2.水灾常温下也可以蒸发。? ( )
3.水沸腾是水中大量的气泡其实就是水蒸气。? ( )
4.同样多的水,装在碗里比装在盆了蒸发得要慢些。 ?( )
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 )
6.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固。? ( )
7.只要条件具备,水蒸气可以直接变成冰,冰也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 )
8.自然界的水可以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 )?
9.化雪时,雪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所以我们感觉化雪时要冷些。? ( )
10.人身上有时会起鸡皮疙瘩,这是一种病。? ( )
三、选择题:?
1.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汽”,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C.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
2.在温度为(????)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冰。?
A.0℃???????????B.—1℃???????C.4℃?
下列不能使水蒸发速度加快的是(????????)。?
A.用风吹???????B.使空气湿润????C.给水加热?
4.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B.0℃—42℃???C.35℃—42℃??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蒸发的是(????)。?
A.酒精擦在皮肤上觉得凉凉的?????B.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明显变小????C.湿衣服慢慢变干
四、简答题?
1.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请揭示其中的奥秘??
2.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
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哪些事??
说说水的三态变化需要哪些条件??
五、实验分析
1.小明在做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是这样做的:“小明用手拿住温度计的上端,从杯子的上面竖直将温度计一直插到杯子底?(碰到杯子底),马上从温度计的上端往下看进行读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认为小明的做法对吗?错在哪里,请你帮忙找出来并纠正。???
?
??
2.一位同学在实验室连续测量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得到以下数据:?时间?开始?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6分钟?7分钟?温度(℃)?
(1)水温是怎么变化的????
(2)水温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如果这位同学所在的实验室的温度是15℃,那么2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是多少????
3.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参考答案】
一、1.沸腾 2.吹动 3.凝结 4.固态的水 5.霜 6.冰雪
二、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对 10.错
三、1.C????2.C?3.?B???4.?C????5.?B
四、1.答:雪化时,雪变成水蒸气或水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温度会降低。?
2.答:①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②严禁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③严禁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④加热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答:晒盐,晒粮食,人工降雪,对食物进行冷冻等。
4.答:水的三态指:气态(水蒸气)、液态(水)、固态(冰)。?冰受热会融化成水,也会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水遇冷会凝固成冰;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也会直接凝华变成冰。?
五、1.我认为小明的做法错误。(1)温度计下端不能碰到容器的底;?(2)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不能马上读数;?(3)读数是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不能从上端往下看。?
(1)水温慢慢降低;(2)水温降低说明物体热量减少了;(3)15℃。?
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了小水滴。?
?
课件18张PPT。小学科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情景导入水有哪些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一:认识平常温度下水的变化现象 大胆想象变成气体变成固体变成液体合作探究 想象:衣服在晾晒一段时间后。就变干了水分跑哪里去了?水分蒸发了探究过程一、将一块泡湿的木板放置在空气中,观察一段实际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木板变成了原来的样子,水没了。二、对比一下:一块湿润的毛巾放置在空气中与把它放置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内,二者有什么变化?放置在空气中的毛巾变干燥了,而放置在塑料袋内的毛巾还保持着湿润。探究结论 水分的蒸发现象。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指水在常温下接触空气,变为水蒸气。
要求:把水放在酒精灯下,测量每过一段实间水的变化二:认识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注意:测量温度时,温度计要悬在水的中央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合作探究酒精灯的用法 由灯壶、灯帽、灯芯管和灯芯组成。灯壶内的酒精要适量,一般不少于灯壶体积的四分之一,也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1、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火灾。
2、点燃酒精灯时,左用扶灯壶,右手提起灯帽放在灯的右边,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芯。
3、不允许用酒精灯去火焰上引燃,以免酒精溢出造成火灾。
4、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它的外焰。
5、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去盖,然后再提一下灯帽,再盖上。以防止下次不易打开灯帽。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特点:1.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2.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4.水汽化放出大量的热量探究结论三:研究水蒸气怎样能变成水合作探究探究结论 可以通过降温(即吸热)的方式,具体看你是在哪的水蒸气,如果是大气的话,因为降温,水蒸气变成雨水降下,在周围,一块冷的玻璃片上面有水珠,也是水蒸气变水的过程。四:研究露和霜的形成合作探究探究结论 一、露的形成和消失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其实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 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二、霜的形成和消失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零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C,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C,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三、露与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水越冷形成
不同点:
存在的形态:
露——液态形式存在
霜——固态形式存在
需要的温度:
露——空气温度在零度以上形成
霜——空气温度在零度以下形成总 结水的变化在常温下蒸发变为气态加热后沸腾变为水蒸气预冷则变为水滴、露和霜你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奥妙吗?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拓展延伸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
—— 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