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4 山市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4 山市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1 20: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山市
课文学习设想 《山市》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帮助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三是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其中第一个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一课是文言文,理解,对学生来讲是其它一切训练的前提。《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极富于想象力,这一点值得学习。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
前置预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
重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课堂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一目标认定2分钟 教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二自主学习18分钟 一、小组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整合1、何谓山市?2、作者作品简介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并为下列划线字注音奂山( ) 邑 ( ) 青冥 ( ) 飞甍( ) 高垣( )睥睨 ( ) 禅院 ( ) 连亘 ( ) 窗扉( ) 逾时( )倏忽( ) 缥缈 ( )2、学生自读: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自由朗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流畅、读出停顿、读出情感。3、小组齐读课文。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本。 小组合作热身,边讨论边完成巩固性任务,代表展示。进一步明确合作与展示方式。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 1、何谓山市?2、作者作品简介3、为下列划线字注音(小组代表上黑板完成)4、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本1、个人根据幻灯片提示,并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2、分小组探讨,进一步疏通文意(注意以下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语的积累):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莽莽然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在练习本上自己写几遍记住)3、全班交流文意的疏通,先让学生解释课件上展示的重点词语,然后翻译整句话。通假字:1.一切乌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古今词义不同:直接霄汉(” )词类活用:窗扉皆洞开(” )一词多义:见宫殿数十所 数至八层( )然数年恒不一见( ) 个小组根据分配任务进行对自主学习环节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进行展示。教师点拨(注意作者的名、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号不要混淆)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所批判。容易写错的字词如:飞甍、睥睨等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强调重点展示疏通文意环节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就该同学的翻译,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一来可以把答疑环节融入进来,二来也可以让翻译的同学能把字词的意思落实到位。三还可以较大面积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养成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善于思考发现,总结规律,形成独具的阅读个性。建立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模式。充分关注人员分工及发言质量。
四达标反馈5分钟 1.本文节选自《______ 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字留仙,别号________。2.给下列画横线字注音。青冥( ) 飞甍( )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亘( )窗扉( )睥睨( )  高垣( )逾时( ) 倏忽( ) 遂( )3.解释下列画横线字词并翻译句子。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 )②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 ( ) ( )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 ) ( )④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 ) 闭卷检测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
重难点 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课堂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一目标认定2分钟 教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二自主学习18分钟 (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后,师生共同明确: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小组合作热身,边讨论边完成巩固性任务,代表展示。进一步明确合作与展示方式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 对上述问题进行展示(二)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进一步感知文本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明确: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1、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3、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老师明确:二、拓展延伸1、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能讲个大概即可)2、海市蜃楼图片欣赏 学生在找出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后,老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追问一个问题:山市的变化是快还是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市变化很快,从刚才找的这些表时间的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另外,忽—表明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的景象变化突然性;其他几个词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变化很快。)这三个问题有点难度,同桌之间探讨不一定能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组合作可能会好些。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先让学生讲,最后老师明确,老师的明确只是一种参考,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理由充足的观点。1、明确: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这样写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2、明确: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3、明确:夸张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比喻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效果: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结合作者写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发现、解决问题善于思考发现,总结规律,形成独具的阅读个性。建立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模式。
四达标反馈5分钟 1.下列画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2.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 B.游踪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3.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4.“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5.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闭卷检测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反思梳理 本篇课文,我们主要疏通了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大意,通过学习,能把本文的字词意思,落实到位,不懂的要问老师同学,并完善好自己的分类式学习笔记。《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要能够用你所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美轮美奂的景象。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