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调查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调查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0 08: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西区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地 理 试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 1至5页,第Ⅱ卷6 至 8页。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 本卷共 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山西陶寺古观象台 (35.8° N, 111.5° E) 由13 根呈半圆形排列的夯土柱组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确定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 从东2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东12 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东7 缝看到日出为奔、秋分日。读“陶寺古观象台示意图”,完成1~2题。
1. 东 2 缝位于观测点的
A. 东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2. 日出方位从东 12 缝到东 10 缝期间, 当地
A. 昼夜长短差值变小 B. 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C. 日落时刻逐渐推迟 D. 日落方位变为西南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1页 共8页
杭州亚运会的奖牌取名为“湖山” (下左图),以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为表征,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良渚文明。良渚玉琮的主要材质是透闪石,一种由白云石和石英混合沉淀后形成的变质岩。 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下右图) ,完成3~4题。
3 透闪石属于右图中的
A. 乙类岩石 B. 丙类岩石
C. 丁类岩石 D. 戊类岩石
4. 形成透闪石的主要地质过程有
A. ①、 ② B. ②、③ C. ③、 ④ D. ④、⑤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5~6题。
5.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先形成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断层形成于石炭纪前 B. 寒武纪时期发生地壳水平挤压
C. 丁形成时地壳先下降后抬升 D. 该区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地壳上升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2页 共8页
某月,甲天气系缆影响了我国部分区域,下右图为其经过我国G市前后该市的部分气象资料。 读图,完成7~8题。
7. G市6日气压值最低的原因是
A. 气温较高 B. 盛行上升气流
C. 降水量大 D. 受冷气团控制
8 甲天气系统的中心位于台湾岛南部时,G 市的风向可能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下图为“大西洋菜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洋流的性质相反。读图, 完成9~11 题。
9.关于甲、乙两处的洋流流向及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向北流,是寒流 B. 乙向北流,是暖流
C. 甲向南流,是暖流 D. 乙向南流,是寒流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3页 共8页
10. 图中a、 b、 c、 d 四处表层海水,水温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11.图中洋流会导致
A. 甲处船只航速减慢 B. 甲处沿岸降水增加
C. 乙处沿岸气温降低 D. 丙处形成著名渔场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 S,29° 14′ E)海拔2800 米处的绥坡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图, 完成12~13题。
12.11:00 至 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厦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天敌数量
C. 食物数量 D. 昼夜长短
13.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需要调节体温 ②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③食物储备充足 ④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4页 共8页
冰岛以其极光、火山、冰川、温泉等奇特的风光和地形地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读“冰岛示意图”, 完成14~15 题。
14. 影响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和气候 B. 地形和交通
C. 气候和交通 D. 交通和资源
15. 苔原带是冰岛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但不少地方也分布着斑块状的草甸,这些地方最可能为
A. 冰原顶 B. 海岸边
C. 温泉处 D. 河流沿岸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5页 共8页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地 理 试 卷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2. 本卷共3题, 共55分。
16. (14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尔喀什湖位于中亚干旱区.是世界第四长湖。发源于天山的伊犁河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 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卡普恰盖水库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卡普恰盖水库以下河段进入峡谷, 水流清澈。
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 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大规模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发生变化、盐度升高,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
(1) 试从河流补给类型的角度,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较长的原因。 (6分)
(2) 据材料分析伊犁河在卡普恰盖水库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尔喀什湖盐度升高的原因。 (4分)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6页 共8页
17. (17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最西部的山脉, 平均海拔3500米。 气象观测资料显示,保山站和腾冲站受山谷风影响, 风向日变化明显,分别于上午9时和10时左右形成谷风。 下图分别为 “保山站和腾冲站位置示意图”和“腾冲——保山沿线地形剖面图”。
(1) 说明保山、腾冲两地谷风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8分)
腾冲地区气候特征具有干湿季之分,下表为腾冲站湿季多年平均风频表。
风向 北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风频(%) 11 4 4 13 11 40 15 2
(2) 阅读上表,说出腾冲湿季庄导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4分)
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腾冲考察打鹰山,并有记载:“其山……上起两峰而中坳,遥望之,状如马鞍。……其上皆大木巨份,蒙蔽无隙, 中有龙潭,深莫能测…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 为浮沫结成者。”
(3) 依据材料推断打鹰山的形成原因,并列举三点判断依据并说明。 (5分)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7页 共8页
18. (24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由四个半岛组成, 面积约为17.5万平方千米。道上森林茂密,多高山深谷, 火山地震多发。
可可原产于美洲中部,喜生于温暖和湿润的气候和富于有机质的冲积土所形成的缓坡上,幼苗期不能接受烈日暴晒,在排水不良或常受台风侵袭的地方则不适宜生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人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采用与椰子树间作模式种植可可树,该国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可可种植国和出口国,但可可加工业长期相对落后。
下图示意苏拉威西岛部分地理要素及“椰树与可可树间作模式”。
(1) 历史上,苏拉威西四个半岛的居民相互间很少往来,请说明原因。 (6分)
(2) 从地理位置与生产模式角度,分析该岛适宜可可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6分)
(3) 简析苏拉威西岛可可种植园枯枝落叶覆盖层的作用。 (6分)
(4) 简述印度尼西亚发展可可加工业的限制性条件。 (6分)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8页 共8页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1卷(选择题 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D B D B C B A D A ^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16、(14分)
(1) 冬季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形成春汛; 夏季,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加上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形成夏汛; 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汛期较长。 (6分)
(2) 上游修建有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 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小; 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使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任意2 点 4分)
(3)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气候变暖,蒸发强烈; 上游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易因蒸发与下渗加强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度升高; 土地盐碱化加重,灌渠中的河水携带(土壤中的)入湖盐分增加,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任意2 点4分)
17. (17分)
(1) 表现1:风向不同(保山为偏东风,腾冲为偏西风)
原因1:谷风从谷地吹向山地。保山位于相邻山地的东侧,为偏东风; 腾冲位于相邻山地的西侧,为偏西风。
表现2:形成的时间不同(保山早于腾冲)
原因2:日出后山坡东侧升温较快,故谷风形成时间早于山坡西侧,所以保山早于腾冲。(8分)
(2) 腾冲雨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充足水汽; 且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4分)
(3)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2分)
判断依据: “上起两峰而中坳,遥望之,状如马鞍”,为火山口的典型特征; “中有龙潭,深莫能测”,推测为火山口湖; “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为玄武岩的典型特征。 (3点3分)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参将答案 第1页 共2页
18. (24 分)
(1) 海洋阻隔; 地形险峻; 热带雨林密布。 (6分)
(2) 地处低纬地区,热量充足; 地处赤道多雨地带,降水丰富; 地处赤道附近,台风较少(地处赤道无风带、有椰树林阻挡) ,少强风; 椰树林为幼苗期可可树遮挡了强烈阳光。 (任意3点6分)
(3) 可以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表土和养分的流失; 腐烂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养分; 在降水较少的季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任意3点6分)
(4) 远离欧洲、北美等主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 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不高。 (任意3 点6分)
(答案仅供参考,合理可酌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