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23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
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
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音乐批评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要考虑其对听众、读者的社
会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其审美价值。
社会效盖对音乐来说,应该包括对听众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用常话
来说,就是是否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更放大一些,是否能对伦理、道德、政治甚至整个
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音乐可引起人们的情绪、情感、趣味、思想等方面的变
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影响到社会风气、社会观念。因此,音乐批评不可避免地要
考虑社会效盏。
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阶级都会考虑音乐的这种作用
与功能。这样看来,单纯“为音乐而音乐”的说法,是不能立足的,也是不存在的。由于历史、
地区、民族等不同,因此,人们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社会效益会产生不同的判断,是可以理
解的。另外,评价标准,会由于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因为有些作品在当时所具有的社会
功能、社会效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成为遗迹,当后人从自己的时代的意义上去理解这
些音乐时,评价标准便发生了变化。
我们认为,以音乐的社会效益作为判断的标准时,对于历史作品,既要看到它在当时的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有益、无益作用,尊重历史实际,而又要观察其当前的时代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它们。
与社会效益同样应被考虑的是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
音乐审美价值的判断极为复杂。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审美有没有一个客观标
准?当然,这客观标准也是因历史情况的不同而有适当的变化的。其实,存在客规标准,那就
是实践的检验,即由长期的历史实践而形成的音乐传统。它是经过多年逐步产生,在音乐艺
术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基本评价标准。因为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就意味着,它是最为音乐
艺术家所公认,并已被历史实践证明“关”的创造规律。
在对现代音乐做审美判断时,人们主要是从形式美,以及内容与形式是否完美结合起
来衡量音乐。形式美在音乐中的主要表现,如果简单归纳一下,不外乎三点:音乐的形式是
否合乎多样的统一:音乐语言的运用是否生动:音乐的内在逻辑是否通顺,结构布局是否合
理,是否具有发展的动力及良好的结束等。
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审美判断,人们主要是看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能让人得到审
美愉悦和审美满足。按照音乐的传统,形式及形式美的构成均有一定法则可遵循,因而是可
以作出较客观的判定的。但是,问题在于传统是大家所习惯、所熟悉的,完全依据传统,美则
美矣,新意就缺乏了,作曲家的独创性也不见了。
创新是另一个重要审美判断标准。创新不仅包括音乐语言的创新,音乐表现手段的创
新,更在于立意的创新。然而创新可能就违反传统判断的标准,如果看看史料,会发现诸如
此类的情况很多。可见仅从传统观点来判断作品的艺术质量仍是不可靠的,传统也是在不
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批评的标准同样在不断演变。
大体来说,注意到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是进行审美判断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既不
能采取僵化、保守的立场,也不能单纯从“新”着眼,这才是比较妥善的方法。
(摘编自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
材料二:
孔子擅长音乐,能歌,能琴,但他最看重的从不是音乐的技巧,而是内在的诚意。“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音乐的艺术形式只是细枝末节,内在的恭敬和仁爱
才是它的大端。弟子记录孔子“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如果某一天因为吊丧而哭过,那么当天
他就绝不会再唱歌。若问为何如此?无他,但因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能够深刻共情他人
也。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礼崩乐坏,鲁国贵族季平子堂而皇之使用天子标准的“八佾”(六十
四人的舞蹈),孔子对他的倍越行为相当愤怒,说“八份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
连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的呢?当然,除了对贵族所用礼乐的
关注,孔子也充分重视音乐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的学生子
游在武城做官施行乐教,孔子来到武城“闻弦歌之声”,对子游的做法十分赞许。
孔子对音乐是有选择的。《礼记》中强调,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