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1课《愚公移山》参考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1课《愚公移山》参考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08:49:56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通假字: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甚矣,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
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 ??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
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
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
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
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
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
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
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
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学习情况检查: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亡以应
(2)对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 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投诸渤海之尾。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思考?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智叟愚公之妻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愚公移山这件事情
是否笑谈?愚公到底愚
不愚?愚公精神: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探究练习:
愚公移山难度太大,留给子孙后代的负担重,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不去挖山,你认为他可以怎么做呢?请为寓公出一个好点子。愚公移山纪念雕塑愚公移山雕塑愚公村村民盖房1.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愚公村的现代生活给我们哪些启示?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作业:
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之后还会
有什么故事发生?请发挥想象,写一段
300字左右的文字。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愚公井《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