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08:51:51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qu?nfù yuègéxī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筑墙劳作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译文: 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使……劳累 使……饥饿 使……痛苦 使……贫困违背扰乱 用来使……惊动同“增”,增加下达责任,使命使……坚韧 //kòng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译文: 人恒 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常常 动词,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明白,了解 表现,显露 显现入则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同“弼”,辅佐指在国内 指在国外bì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这样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译文: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1、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弧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司马迁受宫刑 而作《史记》 字词小结通假字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词类活用举于版筑之间 :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 ???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国
拂 国防
国家不顺
同“弼”,辅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多义词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发于声(表现)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是??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背诵课文课 堂 练 习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畔叛曾增拂弼衡横背叛增加辅佐梗塞、不顺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委而去之
古___ 今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___ 今___ 护城河池塘放弃委任界限,限制 地域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D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A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 使他身体饿瘦。使他筋骨劳累。 3)空乏其身。 译: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5) 所以动心忍性。
译: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使他受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论点、论据知识来把握整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读准读好,背会背熟。
教法:导读引背,引导学生探究写法、领悟文章主旨。
学法:自主读译记诵,分组交流探讨与合作诵读相结合。
教具:古筝曲《叹颜回》、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并学习文学常识
1、 出示以下“孟子语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之口。这个人与孔子齐名,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看孟子像)
2、 资料简介(文学常识):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的方式进行。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
预习题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乱(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分组练读:两人互读;组内轮读。
4、全班练读: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齐读第二段;第三段:女分读、男分读、男女合读;第四段:齐读。
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配乐:古筝曲《叹颜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信”“达”“雅”三个字是文言文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从文言文翻译的角度来理解,“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侧重在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能进而为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信、达、雅”三者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信”是第一位的,“达”、“雅”递而次之。所以,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
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各组准备展示本组的翻译内容。)
3、 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大意。
学法:分四组,每组翻译一段,师点拨;(配以板书)
组际挑战,互相“点将”,我读你译,你读我译。
◇第一段的设计:
(学生)先借助“注释”讲历史人物的故事,
再翻译句子,同时(师)点拨文言词语及翻译方法
第二段的设计:
用组长与组员对话的方式,(对照幻灯片放映的文本)逐人逐句翻译,且组长译首句和尾句(以便于组织)。
第三段的设计:基本同于第二段。
第四段的设计:同第二段。
◇师穿插讲解:
①调整语序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词类活用
例: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③同形异音异义字
拂:行拂乱其所为,读“fu” ,阻挠,违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读“bi” ,通“弼”,辅佐,辅弼。
④百里奚的“奚”字。
四、背诵
1、“引背”,按板书提示背诵;
2、小组内互背;
3、“赛背”,以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
4、“美背”,全班配乐(古筝曲《叹颜回》)齐背。
五、分析
1、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二段的理解。
第二段,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3、课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先谈人,着眼于“生于忧患”;后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中心论点。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4、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中心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六、谈启示,作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篇文章使我们明白了艰难困苦对人的意义。
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人怎样才会有所作为。
这篇文章还使我们接触了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
2、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联想到的故事或相似的名言警句。
(事例)
司马迁,遭遇宫刑,却成就了一部《史记》。
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不断上山采药,留下了一部《本草纲目》。
孙中山,无数次的努力,千万次的牺牲,中华民国从此诞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名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苦难毁灭一些人,也磨练一些人。——富勒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舜 苦…
傅说 劳… 过… 改
胶鬲 饿… 吃大苦 心… 虑… 作 生于忧患,
管夷吾 空乏… 成大业 色… 声… 喻… 死于安乐
孙叔敖 拂乱… 入… 出…
百里奚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