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第1课《长江》参考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第1课《长江》参考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08:59:19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长江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正音并填空玫瑰(????)?? 曙天(????)?
吹拂(????) 哺育(????) 舢板(????)?? 驳船(????)??
堆栈(????) 感悟课文1、范读
2、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1、本文通过对长江的赞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合作探究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脸面”。“微笑。”“容光焕发。”“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等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4:自己动手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1——2)长江醒了,长江的黎明温柔、清新、亲切、繁忙。
第二部分(3——6)直接抒情,把长江比作“母亲”“乳娘”,赞美长江给祖国带来的变化和活力。
第三部分(7)表达了对祖国和新时代的赞美之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3)反复的修辞手法,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主旨本文以富有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长江江面及两岸的繁荣景象,歌颂了长江对祖国发展的贡献,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积极热情创造新生活的赞美之情,流露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研读与欣赏1.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 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本文图解长江 —————————祖国
(醒来) (光辉)
迎接旅客 追寻理想
江面繁忙 奔赴未来
江岸繁荣 迈向新时代
高唱赞歌《长江》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本文从“长江的黎明”与“长江的古老”两个方面,一唱三叹地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通过富有诗歌美感的语言,特有的清新激昂之情,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
1.长江(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设置疑问导入。语文第一课,教师可以朗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壮美。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为什么诗人、作家总是通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我们为什么热爱长江、歌颂长江?这样通过疑问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2.由学生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明确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出生,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明确: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1.长江(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问题探究。二读:通过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品味语言。三读:通过辨析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来更好的感受语言之美。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本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体味其中的同与不同,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尝试回答: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二是第3段和第6段。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
3.交流感受。四读: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国母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
4.拓展延伸。五读: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再次体味“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来更为加深对文本的挖掘,如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自己心情是“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祖国既是古老,在新的时代,又是朝气蓬勃、年轻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长江的挂图、长江的不同时间的照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气势和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激起学习的兴趣。
3.作者郭风及其作品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的磁带或视频《话说长江》的光盘。使学生在全方位地了解自然长江的基础上,感受人文长江,最后才能上升到祖国的层面。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郭风感知世界中的亮点和盲点(孙绍振)
郭风在20世纪50年代吹响的叶笛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颂歌的风格、牧歌的情调。这些颂歌和当时风靡一时的战歌一起,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页。在那宏大的颂歌和战歌洪流中,郭风所吹奏的并不是最强音。他并不以当时最受重视的“时代精神的号角”的激越的豪情引起读者的瞩目,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英雄主义的非凡业绩,也没有壮丽的献身的场景,甚至连无私的爱情和独白都没有。在那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的颂歌、战歌中,他的声音与其说是洪亮的,不如说是清纯的,甚至是柔弱的。(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郭风散文诗的意境美(李元洛)
在诸多文学样式里,诗歌的语言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包括韵、节奏、声调等几个方面。不过,郭风的作品一般都不押尾韵,他所看重的是那种“内在的旋律的美”。他说:“我心中暗自以为与其写一些貌似格律化的诗歌,写些矫揉造作的押韵的诗歌,毋宁写些短小的散文,写些富于内在的音乐美的散文。”(《我与散文诗》)郭风诗作的意境美,是和他的语言的音乐美分不开的……郭风语言的音乐美,除了句子的和谐、流畅、自然的抒情节奏之外,主要得力于那种反复歌吟、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旋律之美。……读郭风的意境悠远的散文诗,就有如聆听音乐中的“春之歌”,就有如欣赏音乐中的“月光曲”。(选自《福建文学》1981年第6期)
4.相关资料:
——我与散文诗(郭风)
在全国解放以前,在我学习创作的若干散文诗中,我诅咒黑暗和鞭挞国民党的残酷统治。我也写了若干表面上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解放以后,我重新运用散文诗这样的文体时,有许多作品直接表达政治主题,如歌颂我们党和劳动建设的篇章,也写了若干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我有一个奢望,这便是:我想通过不懈地、持续地运用诗篇,来描绘自然界风景美,以表现一个总的文学主题,即人们的内心如何地感知自然美,内心有多少对于光明、欢乐和美丽的渴望,不止的追求。(选自《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
——《漫谈散文创作》(郭风)
我有一个体会,不宜把时代精神理解得过于狭窄。在作品中描绘当代人民最关心的重要事件,固然比较易于体现时代感,但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意志,抒发人民的愿望以至某种特定的时代情绪,也可以体现某种时代感。
(选自《花溪》198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