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第2课《筏子》参考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第2课《筏子》参考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09:00:3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筏 子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语感,并领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以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激发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认知阅读 自主阅读第1段,看画面,说描写黄河特征的成语,比一比看谁说的多。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课文3-6自然段
将自己深有感触的语句或片段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理解阅读(2)速读课文7-11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说明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语句。 再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反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桌合作学习课文,在书上作简要的批注。(1)朗读品味:
① 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② 他撑着篙,看着水势,破浪前行。
哪一句写得好,谈谈你的体会。朗读体会:“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结合关键词语或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体会。探究,:乘客们谈笑风生,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口语交际:
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假如同学们是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即将上岸了,想对“我”这位艄公说些什么?拓展阅读说一说:
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课文中介绍的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而成为黄河的主人之外。你还能说出像艄公一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事例吗?黄河的开发利用黄河的开发利用黄河的开发利用黄河壶口瀑布景观黄河的开发利用兰州黄河大桥
黄河小峡水电站截流成功
黄河的污染与破坏《筏子》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筏子》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描写波浪汹涌的黄河、黄河上羊皮筏子及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美了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课文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同时,文章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惊心动魄的场面,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和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综观全文,结构严谨,层层渲染,突出了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2.筏子(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音乐导入。教师可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如《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之类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通过《黄河船夫曲》或者《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来谈谈自己的感觉。教师可引导《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都是用音乐的形式赞颂了与水搏击的船夫,以及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2.由学生进行简短的背景、作者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3.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在激昂澎湃的音乐声中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脉络和情感的起伏。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不仅是在赞美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更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
4.语言体会。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可以此作为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如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用了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
2.筏子(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探讨艄公的形象意义。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在研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增强了语言的感受能力。以黄河的磅礴气象为黄河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从人与河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艄公在汹涌的黄河上勇敢、机智、沉着地驾驭筏子的描写,歌颂了人类的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挖掘得出:这艄公实际是作者所赞美的精神的象征,是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寄托
2.比较研习。让学生通过和第一课相比较,指出两个作者分别想要表现什么。同时让学生学会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语言的特点、文章的主旨。前文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对黄河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同样不是仅仅止于此,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3.交流本文的衬托手法。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对黄河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作者在描写黄河艄公的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大水车、羊皮筏子和人的心情的衬托;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这也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从正面和侧面地衬托艄公技巧高超。在经过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探讨之后,文章的主题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4.拓展延伸。以这两篇课文为基础,让学生搜集来的有关长江、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更好地把地理与思考联系起来,为感情的寄托找一个家,由此才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情操。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黄河图片若干张。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感受黄河之壮美,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引发学习的兴趣。
3.作者袁鹰及其作品的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4.羊皮筏子的照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情形?自己又是什么感觉?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北朝民歌《木兰辞》“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现代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课件使用目的: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文学的积累,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写作。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滚滚黄河的图片、黄河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磁带或光盘、羊皮筏子的图片。
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图片进行描述: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这样会使学生更能与老师产生交流融入课堂。了解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筏子》赏析(金志华)
……
由于“筏子”身负引发“人生真理”的重任,故需要使它一鸣惊人,给读者造成深刻的第一印象。为此,作者不吝笔墨,投入了这篇总共不足千字之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精心设计了筏子的“出场式”。先以万马奔腾之喻,正面渲染黄河“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的巨大慑服力。继写兰州特有的大水车,即使大到“比二层楼房还高”,也只能“在河边缓缓地转动”,呈俯首臣服之状,侧面烘托黄河之雄。在这险峻的背景上,“一个什么东西”(作者故隐其名)出现了。对黄河,作者不厌其烦,极写其阔大,对此物,则极写其渺小:“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
筏子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场的,那么,该从这胜利中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呢?勇敢、无畏,无疑都是恰当的,但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且还是表层的。作者寻觅的,是“含意悠远”的哲理,显然不会如此肤浅。所以,如果只赞赏《筏子》展现出一幅黄河上游的艄公在汹涌澎湃的急流中鼓浪前进的动人画面,就没有赞赏到点子上。实际上,作者对“筏子现象”的辩证分析,在文字上都有直接显示。对乘客,既写其谈笑从容的“足够的勇气”,也议论道:“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点出了“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至于“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艄公,其勇敢甚于乘客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突出地写他的“沉着”,仔细(“目不转睛”),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筏子》鉴赏(李世范)
本篇描写浊浪排空的黄河上,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箭也似的前航。此文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反衬的手法。
一开头,就描写浊浪滚滚的黄河边上,比二层楼房还要高大的水车,缓缓地转动着。然后笔锋一转,写到那河面上,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小得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大水车把小羊皮筏子衬得更小了。而且那高大的水车,却在岸边稳稳地、缓缓地转动,而小小的羊皮筏子,则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急进。大水车之安稳,把小筏子衬得更加惊险。以其惊险,更衬着小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胆略和智慧非凡。
接着,又写到岸上观看小筏子前进的人们,“不免提心吊胆”。以岸上人的提心吊胆,和筏子上人们的沉着、从容谈笑,形成反衬。更显出筏子上人们的坚强意志和勇气。
经过几层反衬,把小筏子在黄河上航行的惊险写足,最后点出羊皮筏上的艄公,只凭着手中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读者自然心悦诚服,艄公确实更值得景仰和赞颂。如果不用反衬的手法,而仅仅是直写筏子只有十到十二只羊的体积那么大,那么就不能更有效地把读者的情绪逐步推向高峰,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筏子》点评(王尧)
在袁鹰的散文中,有不少随笔小品堪称佳构。如果说《望京石》《荆条蜜》还多少显露了做的痕迹,那么《筏子》与《小站》则是炉火纯青了。作者在滔滔滚滚的黄河上游,截取羊皮筏子破浪前进的场景,用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羊皮筏子在惊涛骇浪之中化险为夷的美的瞬间;而在这瞬间,人搏斗自然的气概以一种壮丽的生命景观表现出来。袁鹰的这类小品,确是“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悠远”。(选自《中国当代散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相关资料:
——重在人生特点的探寻(曾焕鹏) 袁鹰对景物的体察,侧重在人生哲思的探寻,社会意蕴的感悟。他的散文是一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如激赏在人生急流中鼓浪前进的《筏子》等作,追求的正是那种情思隽永、含意悠远的境界。(选自《中国当代散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兰州大水车
兰州大水车是古老的灌溉设施,由明代兰州段家台人段续所创,后经四百余年,兰州大水车日臻完善。它雄浑粗犷,风格独特,悠悠旋转,浇灌万亩良田。其学名为“筒车”,车轮底部浸入河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转动;系在轮周上的盛水筒盛上水后随轮转至上方,又随轮向下转动时将水自动倾入槽内,然后流入农田。甘肃、宁夏的大水车轮径有达20米以上的,当地又称“天车”。至1952年,曾有252轮大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成为兰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兰州因此又称“水车之都”。20世纪60年代后,水轮泵大量使用,这一古老提水工具淡出历史舞台。现兰州设有“水车公园”,供游人观赏。(据《辞海》及兰州水车园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