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
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 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
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 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
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
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
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
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
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
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
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
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
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
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
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
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
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
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
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
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
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
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
“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
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
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
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
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
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
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
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B.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
想和英雄意识。
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
政治变革之中。
D.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非常强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B. 诗歌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C.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司空图主张:“诗中有虑犹须戒,莫想诗中着不平。”
D.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 白居易《策林 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
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政治与李白诗歌创作存在哪些关联?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
白生平,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
述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看,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
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
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
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
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
的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
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
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
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
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老一下,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运,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
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
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二)
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翁的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 成的烟包点燃,
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
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发问道: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
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
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
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
说? ”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谄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
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
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
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 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
胧的爱情状态,无奈的现实使她无法选择。
B. 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
唱歌表达爱意) 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
C.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细腻的心思,他不想让她过早
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
D.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
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 (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的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羞
涩情感。
B. 选文 (二)多处写到月光,对月光的描绘意在营造出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用此烘托翠翠的心理,
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C. 文本情节集中,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
味。
D. 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或通过对话、独白、神态等展现,或借助景物、人物侧面烘
托。
8. 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9.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人评价《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
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38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
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
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
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
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B. 虽一毫而莫取 虽然
C. 攀栖鹘之危巢 高 D. 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飞去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
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
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赤壁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 《赤壁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赤壁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
闷。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14. 《后赤壁赋》最后写道士化鹤及梦醒不见道士,有何作用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释】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 邶风 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
15.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一句在描写田园景象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以下诗句也用到
这一手法的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D.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6. 此诗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了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小题,9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 ”。
(2)《归园田居》(其一) 中写诗人离开官场后遵循自己的理想,开始着手行动起来,进入舒展人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
惊胆战。
(4)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杜甫
《登高》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栏杆是文人的心灵港湾。诗人们通过栏杆这一意象,表达“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的闺怨之思,“解
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雅趣之乐,“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愤懑之愁……将自己的喜
怒哀乐倾注其中,传达说不尽的诗意。
凭栏是入世的,和渔樵式的隐逸不同,但又不全是入世的。它和万物有联系,但又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
切介入。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背负青天向下看,尘埃飞扬,游氛如马,而人群如蚁,甚至看不见
了。这个视角是______的俯视。能够这样做,这就意味着:必须将自己安放于一个极高的地方,高得远离尘
世,______。
凭栏一望,天地辽阔,风景无限。然而远处,更远处,终于还是看不清了。看不清的地方,一片苍茫,
使人______。凭栏久,看夕阳缓缓落下,落下,才能再次升起。一个又一个______的日子里,我们好像什么
都经历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经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居高临下 置身事外 若有所失 周而复始
B. 高屋建瓴 超然物外 若有所失 循环往复
C. 高屋建瓴 置身事外 怅然若失 循环往复
D. 居高临下 超然物外 怅然若失 周而复始
19. 请以“诗人们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为开头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一轮“超级月亮”将于 6 月 14 日现身夜空,这也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
( )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 180 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被
称为“满月”。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介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要比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更“扁”一点,再加上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看起来
比在远地点附近时大一点。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 12 次或 13 次满月。如果满月发生时,①,这时的月
亮看起来就会又大又圆,被称为“超级月亮”或“超级满月”。②,一年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满月
发生的时间与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时间最近时,就会出现年度“最大满月”。本年度“最大满月”出现在 7
月 14 日。修立鹏说:“14 日入夜后,我国各地感兴趣的公众可留意夜空中的这轮大月亮,③,不需要借
助任何器材。”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届时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
B. 只要届时天气晴好,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均可被我国各地公众欣赏到。
C. 届时只要天气晴好,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均可被我国各地公众欣赏到。
D. 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四、写作 (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 12月 17 日,湖北宜昌一所中学因为一则更换校牌的视频走红网络,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悉,该校数年来一直将学生手写校名的书法作品当做校牌,每两周更换一次,该校校长表示,校牌由学
生来写,激励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也是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发挥教育的美育功能,让学生的特长
得到最大的展示。学校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样做能激发学生书法兴趣,有人也认
为校牌是学校的名片,还是能“饱经风霜”比较好……
以上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