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20 11:2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课 题 《圆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铅笔 尺子 圆规 圆片
教材内容 分 析 圆的认识,教材首先安排了让学生自由画圆的环节,再教学相关的概念。在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学生对针尖所在的点保持不动、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等圆的最本质特点形成直观感知。此时,再去学习圆心、半径等概念,理解半径与圆规两脚间距离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圆的周长”,教材先让学生将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或者“拿线绕一圈”,量出长度。这样的活动,就会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也会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测量、实验的活动,最后发现规律,得到对圆周率的深刻体验。
设计理念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得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影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的教学要设计得足够细致,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也要做到灵活。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知识上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知识。 2.生活经验:在日常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圆形物体,比如骑自行车,用圆形杯子画圆、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直观了解,低年级时已对圆有初步的感知。 3.学习困惑: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圆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圆规画指导大小的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做游戏:摸图形。 师:今天看到孩子们精神状态那么好,老师非常高兴,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老师想带你们先玩个游戏,想玩吗? 看看信封里面装了些什么?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有很多平面图形,教师出示每一种图形让学生说,然后请一位同学摸圆。 2.教师:你是怎样摸出来的?有什么诀窍吗? 圆与其它图形有什么不同吗? 3.请一个学生上来摸摸圆,感受一下。引导说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摸图形,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直观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尤其是动态出示圆的,绕一圈的动态图。通过信息技术媒体展示,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联系生活,充分感知。 1.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圆吗?请学生回答。 2.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的数学家说,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出示名言: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希腊数学家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圆。(出示图片) 盛开的向日葵,浪漫的摩天轮,充满童趣的旋转木马,灿烂的烟火,雄伟的建筑,美妙的奥运五环。圆真是太美了! 3.引出: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板书:圆的认识(齐读标题)
设计意图 该环节的技术应用主要是触发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圆的美。技术应用能满足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自主探究,认识圆 1.教师: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这样,我们来一个画圆比赛,不管你用任何工具任何方法,就看谁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圆,画好了坐端正手举起。 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可以用尺子画圆、可以借助有圆面的物体来画圆) 师:你是怎样画的?(有圆的物体盖子画)展示,你真聪明。 师:你是怎样画的?(圆规画)展示。 师:关于圆规画圆,古代有一句名言。 出示名言:说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大概的意思是指没有圆规,就难画成圆,你看我们班得孩子多厉害,成功演绎着“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3.刚才我们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了这么多的圆,(圆规画圆是最标准最准确最漂亮的) 4.认识圆规各部分名称。 过渡:接下来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画圆,画出最美的圆。 5.怎样画才标准?教师示范。(定点 定长 旋转一周) 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6.教师:同学们,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课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下面请你翻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本,看看从课本中你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汇报。(圆心 半径 直径) 7.学生跟着在自己的圆里画半径,直径,圆心。 8.师:为什么老师画的圆在黑板上,而你们的圆在你们的纸上,这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老师的圆大,你们的圆小?
设计意图 从学生自主画圆画的不规范到互相介绍发现的问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尝试,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的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动手的能力。其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特征 1.合作学习寻找规律。 教师:(手举一圆片)说句心里话,你们觉得,关于这个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2.单说这个圆心、半径、直径,这当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呢?师:你们手里的圆片它的圆心怎么找? 我们大家可以用手头的材料,用圆片、直尺、圆规等作为研究的工具。研究方法可以是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等。(教师比划怎么研究) (老师事先给每小组准备一份研究记录单,请同学们作好记录) 3.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探究一和二、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结论的? 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名言:圆,一中同长也。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觉得自豪,向古代人学习) 探究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举例,如果半径为5厘米,直径就是?) (3)师:看看这两个圆,半径相等吗? 教师指出要说清楚同一个圆或者大小相等的圆,半径与直径才相等。
设计意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不,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由圆规画成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一起看!(出示课件图片) 师:(先出示一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现在我们一起切割,再切割,再切割……直到把它切成一个……圆。 师:现在如果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我要你介绍一下这是一个多大的圆,你怎么介绍?(直径为10厘米或者半径为5厘米的圆) 看来古代人对于圆也是情有独钟,想尽办法画出美丽的圆。 2.解释应用。 (1)圆在生活中的作用 长方形的盖子,圆形盖子,体会圆形盖子的方便,更体现圆的内在美。 (2)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3)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圆,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数学文化也是数学课的一项重要部分,本环节注重了文化渗透。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课件设计 https://13.r302.cc/wz9e8Zw platform=enmobile&channel=copylink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不少的缺点: 1.由于教师的遗忘,板书未能写完。在让学生观察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2.没有应势利导。在折圆、画折痕时,就可以让学生标出圆心、直径、半径。没有必要到后面再去表示,从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3.没有准确把握好时间。由于前面个别环节不够紧凑,如:学生关于圆的特征讨论发言的时间过多,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造成了本课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