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0 12: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什邡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2分)
材料一:
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
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并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
B.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C.“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
D.“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加稳定。
B.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C.在亲密社群中,“算帐”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
D.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亲不亲,故乡人 B.远亲不如近邻
C.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 D.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4、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5、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法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亲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车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巳春应邀。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着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巧妙使用伏笔照应,开篇写陈列柜里的名酒样品轻易不卖,但后来把酒送给雷默,二者照应,颇为巧妙。
B.小说人物对话丰富,言谈之中多处使用文言词句,语言质朴,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雷默画松时,“拎”“蘸”“画”“染”“涂”等词展现其画艺高超。
D.小说善于设置悬念,文中“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成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D.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8.小说中的甄仁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
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答题纸上写下正确字母。(3分)
韩侂胄A奸臣B//专权C无上D//动兵E残民F//谋危社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15.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两句。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4)《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登高》中也有抒发类似感慨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①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 ② 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家人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只希望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不愿意劳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③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考虑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分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设计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力度,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攻,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2分)
19.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公益广告语。(4分)
四、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成为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习”。
中国的古诗文中蕴含着诸多有关学习的启示。孔子曾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了应多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孟郊在《劝学》中写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阐述了学习的作用;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体现了学习要讲究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并联系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说说你在求学路上的故事。
要求:情感真挚,事件典型,刻画细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参考答案】C(解析:曲解文意。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往来愈发繁重,才需要当场清算,进而形成“钱上往来",颠倒了条件和结果。)
2.【参考答案】A (解析:B“这保证了杜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意不符。原文说是“维持着表面和谐”。C“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D“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的模式”于文无据。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3、【参考答案】C (解析:说的是某些人的势利眼,不在材料的讨论范围内)
4.【参考答案】①亲密的血缘关系之间怕算账(人情社会怕算账),而商业需要“当场算清”的“钱上往来"。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靠人情不易维持商业活动所需的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货币可以用来当场清算,保证相互间的信用。③相对而言,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适合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可与其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
5、【参考答案】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春节时中国人返乡过年的根源。(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两者不分离。)②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但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在许多人心中还存在。③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④“春节回乡潮”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乡土情结或血缘与地缘)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深远)。
6.【参考答案】B(解析:“语言质朴”错,应该是“语言典雅”。)
7.【参考答案】C(解析:A“其言行粗鄙”概括不准确,文中写其言儒雅,其行卑劣。B“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错,于文无据。D“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错,主要是为突出甄仁形象特点、深化主题,没有显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的特色。)
8.【参考答案】①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店铺命名、自撰楹联不俗,与画家谈论绘画很内行。②精通商道,心机缜密。用文化气息吸引顾客到他店里;奔走于书面界联络感情;店中常备空白大画册,以便书画家酒酣耳热之时留下墨宝;在“百松多寿图”册中预留两张空白页让雷默画松等情节均可看出他心思缜密、精于商道。③见利忘义。明知雷默不愿意,但为了钱还是把雷默为自己母亲贺寿的《松谷云根图》挖截下来卖给房地产老板。(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
9.【参考答案】①使情节波澜起伏。为甄仁母亲贺寿的《松谷云根图》竟出现在领导之母的寿宴上,情节陡转,但又与前文雷默回绝房地产老板高价购画的情节相照应,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凸显(塑造或表现也可)人物形象。为谋取利益,甄仁竟把为母亲贺寿的松画从“百松多寿图”册中挖截下来,转卖他人,凸显了他见利忘义的形象。③深化(点明或彰显也可)文章主题。结尾批评了一些看似讲道德、有品位的商人见钱眼开、不顾道义的行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10.A奸臣B//专权C无上D//动兵E残民F//谋危社稷
11.【参考答案】D(解析:“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有误,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
12.【参考答案】C(解析:“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
13.(1)【参考答案】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会”、“交荐”、“召”被动句)
(2)【参考答案】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博学”、“参省”、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勉励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为之恐惧。
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胄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答应日后请他任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
14.【参考答案】D(解析:苏辛二人虽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但这两首怀古词风格还是差异明显,《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显豪爽豁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显抑郁愤懑;另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采用间接抒情中的引用典故抒情)
15.【参考答案】①孙权的典故,表达对英雄的仰慕、感叹当朝无人可御外侮。②刘裕的典故,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渴望。③刘义隆的典故,意在讽谏当朝应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④拓跋焘的典故,表达对民众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呼吁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⑤廉颇的典故,映射自身,既有壮志未酬的愤慨,又有被重新任用、为国效力的期待。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参考答案】 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一蹴而就(3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说的是“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广告语被人们熟知,故可填“耳熟能详”之类的成语。第②处,结合“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可知,“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广告语在无形中影响了很多人的劳动价值观念,故可填“潜移默化”之类的成语。第③处,横线前说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此这里要表达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的意思,可填“一蹴而就”之类的成语。
横线处成语示例:第①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②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③处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18.【参考答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每改对一处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把握……技能”搭配不当,“把握”应改为“掌握”;二是意思重复,“切忌”和“不要”否定重复,可将“切忌”改为“切记”,或在“切忌”“不要”中择其一保留。
19.【参考答案】成功之处:突出了劳动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2分,言之有理即可)
公益广告语:劳动最光荣,勤奋出智慧。(或:花开满树红,劳动最光荣。)(符合题目要求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的能力。成功之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阐明了劳动对人类的意义“创造美好未来”;结合文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可知,这句公益广告对人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启示人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拟写广告语:应注意运用对偶修辞,使句子简短、生动、富有文采。
20.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上关于学习的倡言,引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材料第二段为我们提出了古人如何“学习”的智慧之法,引导我们更高效地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了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以他人的短处作为自己的镜子,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追求善美,是一个人发掘内心道德主体性的表现,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善于从他人的不善之处,反躬自省,从而改掉自己的缺点,则是很困难的。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着眼,才是真的会学习。“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意思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由此可见,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意义非凡。“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意思是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朱熹在这里指出了日积月累、勤学勤思的学习方法,这说明学习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为之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讲方法、讲效率,方能事半功倍。
高考优秀记叙文写作四大要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塑一个鲜活的人物,作一番生动的描述,抒一段动人的情感!
务必注意,讲好故事,体现“学习”主题的同时,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必须鲜明。
【参考立意】
1.在学习中成就自我。
2.保持学习,方能创新。
3.学与思缺一不可。
4.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