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上册科学教案-第 9课 热传导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上册科学教案-第 9课 热传导青岛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20 21: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9课 热传导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同一固体中,热通常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运用文字、图示记录等交流表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能体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类研究方法的意义。
3.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4.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能运用文字、图示记录等交流表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借助其他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能体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类研究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生活情景,唤醒经验,引入新课。
谈话:“现在天渐渐变凉,到冬天的时候有些同学手冰冰凉,你都是用什么办法让手暖和起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师:热是怎样在金属棒中传递的?
1.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画出简单示意图,科学表述实验过程。
2.小组分工明确,合作交流积极,操作过程规范。
3.实验记录单填写严谨,实验结论正确。
师:热是怎样在金属圆片中传递的?能联系新学知识做出合理推测并画出猜想;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科学表述实验过程。;小组分工明确,合作交流积极,操作过程规范。
(二)重视亲身体验,展示思维、大胆猜想。
基础活动:探究杯子、金属勺怎样变热的。
1.提出问题,作出推测,引导学生谈触摸金属勺、杯子的体验感受。
提出问题:倒入温水后,杯子是怎样变热的?金属勺柄并没有浸泡在热水里,它为什么也会热起来?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找学生黑板画出自己的想法。
(三)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获得新知
探究学习:探究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 学生思考回答:如果实验加热,能直接用眼看的到热在杯子、金属勺中的传递过程吗?
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吗?
【设计意图】在用眼观察不到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过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案。2.出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出示:蜡环、金属条、酒精灯、火柴。请同学们观察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和物品,想一想如何运用它们来研究热的传递。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种实验方案,并记录下来。(教师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方案。)讨论汇报方案:把蜡环挂在金属棒上,通过蜡环的变化观察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谈话:科学家在实验中也常常使用这种研究方法,遇到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会借助其他物体去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讨论汇报完善方案:挂蜡环的数量、距离、实验注意事项。【设计意图】教材中在这个实验中借助的实验材料是凡士林和火柴,我根据试讲时的学生情况,把实验材料改为了蜡,在达到原定教学目标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和操作难度。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承接和学习方法的整理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课堂上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对一类科学研究方法(转化法)的深思,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热沿着金属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
4.在铜棒中间加热,热的传递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介绍借助材料:温变油墨,视频展示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热在铜棒中的传递“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设计实验、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等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更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等。
(四)学习进阶: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学生思考:把金属棒换成圆片,热会怎样传递?小组讨论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推测。
2.学生展示,表述想法。3.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再次视频展示利用温变油墨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
(五)教师总结
谈话:不管是金属棒上还是金属圆片上,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通过直接接触),或者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六)应用所学新知,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教师出示变温勺,演示加热勺柄,勺子慢慢变白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热传导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学生利用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应用热传导的现象,加深对热传导概念的认识。
(七)学习拓展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热传导的快慢(为下节课做准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