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课时作业+学案:第2课 大连丸上(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课时作业+学案:第2课 大连丸上(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09:30:21

文档简介

第2课 大连丸上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摊开(tān)  嗅觉(xiù) 皱折(zhòu) 颠动(chàn)
B.舷板(xián) 警察署(shǔ) 背脊(jǐ) 狭窄(zǎi)
C.迷恋(liàn) 频频(pínɡ pínɡ) 起锚(māo) 广茫(mànɡ)
D.甲板(jiǎ) 急躁(zào) 鸦片烟(yā) 蠕活(r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围拢   狂暴   哈尔滨
B.抚摸   棍棒   辣椒水
C.凶残   顶撞   警察暑
D.激荡   沉默   满洲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600年前我国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披肝沥胆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B.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是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C.“目前,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振兴中华,赶超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
B.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二、精品阅读
(一)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土流波
吴克敬
①原来以为,黄土是凝固不动的,是亘古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的,突然有了一次俯瞰的机会,才发现黄土是流动的,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波涛荡漾。这是我乘坐在飞机上的发现,从西安国际机场起飞去北京的班机老飞不高,总是在一种低空状态下盘旋,这使我疑惑,又使我激动,觉得给我生命的黄土,在这个特殊的境遇里,是那么的风姿绰约,遍布着神奇的波影,透明、轻巧、恍惚。
②所以我疑惑。生养了我们的黄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来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国”,她是那样丰富,从来都不曾寂寞。在其波动的地表上,那许多的梁峁和沟壑,那许多的树木和庄稼,不断地变化着,仿佛它们的生命蕴藏着太多的活力,只有经过这无穷的变幻,才能获得美丽的释放。我仔细地看着那波涛汹涌的黄土地,把她每一道梁峁,每一条沟壑,还有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庄稼地,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它们紧紧地匍匐在黄土地上,以它们各自所有的色彩和动态,诠释着各自的命运。
③我想这该是风的功劳。它使如水般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动的黄土地,产生了一种繁复的美,飘飘荡荡、洋洋洒洒、无边无际,使自然显示出广大无比的存在。她承载着她可能承载的一切:村庄、牛马、芦苇、粮草、炊烟、雨涝、干旱、诗词、书画、唢呐、秦腔、皮影、爱恨、朝代……无穷无尽的物事,在遗传的作用下,肆意地张扬着,谁都不愿低头,自信这就是各自存在的源泉,各自挺立的基础。还有高陵、三原、蓝田、临潼……全都风姿绰约地活跃在波涛汹涌的黄土地上。我必须承认,它们是黄土地真正的主人。它们一个一个,历史地种植在黄土地上,差不多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高龄了。它们懂得黄土地的性情,知道黄土地的感情,因此就都毫不客气地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贪婪地吮吸着黄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壮大着自己。
④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土地。起小,我就与黄土地密不可分,溜着面面土(细如面粉的黄土),摔着泥炮长大成人,我发现着黄土地的秘密,寻找着黄土地的诗意。
⑤黄土地的生活,大同小异,但这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诗人的吟唱。很早的时候,有一些无名诗人,用歌声吟唱着黄土地,他们的吟唱被专司采风的官吏收集起来,编入了不朽的《诗经》。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也来赞颂黄土地了,他们都是唐宋两朝伟大的诗词家,他们笔下的黄土地,更加丰饶壮丽,更加风情万种。到了现在, 柳青来吟唱黄土地了,陈忠实来吟唱黄土地了,贾平凹来吟唱黄土地了。这些沾染了黄土地气息的文字,波动着诗意的灵性,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波动着,醇厚而绵长。
⑥波动的黄土地啊,应该就是我们的母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因为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风姿。说是女孩儿还不行,尽管她们彩衣飘飘,很有黄土地的原始本性,但她们略嫌稚嫩,还需要岁月的磨砺。像我们的母亲一样,身穿的衣服不会特别平整,举止使她们的衣服更多了一些褶皱。但那是流动着的褶皱呢,像是海水一般。母亲是轻盈幸福的,那衣襟上的褶皱也就轻盈幸福地变化着,变化出无限的形态来。那样的变化,应该说,是人所乐意领受的。由于纺织物的自然垂感,或者由于一次次的浆洗,母亲的衣裳还会出现一些别的变化,譬如色彩,又譬如褶皱,就如那黄土地上种植的庄稼和陷落的沟壑……纺织物的美丽质感,有效地遮盖了肌肤的润泽,使其愈加透出难言的神秘。(选自《散文》,有删改)
5.文章开头说突然“发现黄土是流动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黄土是流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分析文章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作者对黄土地进行了深情的赞颂,请概括作者眼中的黄土地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末段说:“波动的黄土地啊,应该就是我们的母亲了!因为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风姿。”请结合阅读感受,对此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触摸高考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 ( http: / / www.21cnjy.com )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敻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10.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①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②必须采用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有个妇人看到自己的前院里坐着三位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白胡须的陌生老人。她对三位老人说:“我想我并不认识你们,不过你们应该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在问清男主人在家后,其中的一个老人指着身旁的一个介绍说:“他的名字是财富。”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你现在进去跟你丈夫商量商量,要我们其中的哪一位到你们家里。”
妇人和丈夫商量的结果是请爱进来。爱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二者也跟着他一起走了进去。
妇人惊讶地问财富和成功:“我只邀请爱,怎么连你们也一道来了呢?”
老人齐声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下面的长句重组为两个单句。(可换用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贡献已融入到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中;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将为每一位热爱独立思想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1)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个热爱独立思想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A项“颠”读diān;B项“窄”读zhǎi;C项“频”读pín,“锚”读máo,“茫”读mánɡ。]
2.C [“警察暑”中的“暑”应为“署”。]
3.B [A项不合语境。披肝沥胆: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B项忘乎所以:①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②忘记了一切。C项感彩不当。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D项望文生义。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4.C [A项“夙愿”就是“一向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的愿望”,可删掉“长期以来”;B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可改为“这样的经历对自己来说,始终是宝贵的”;D项“空间”不能与“地域”并列。]
5.(1)黄土地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国”。(2)黄土地上的沟壑、梁峁、树木、庄稼等都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意的能力。文章开头作者即说“发现黄土是流动的”,而文中的每段文字其实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黄土地的“流动”,但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则要从文章开头两段中去寻找。
6.(1)从内容上,强调了“我”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2)从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对黄土地内涵的探讨,又引起下文人们对黄土地精神的赞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回答某一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看它在文中的位置,位于文章中间的一般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分析其作用时还要联系文本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7.(1)黄土地是流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满活力,生机勃勃。(2)黄土地广阔无边,承载一切,滋养一切。(3)黄土地充满诗意的灵性,滋养了古今众多诗人作家。(4)黄土地久经岁月,充满神秘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虽然本文的题目是“黄土流波”,但是文中却描述了黄土地的多个特征。认真阅读文本的第②③⑤⑥段,可以从每个段落中总结出一个黄土地的特点。
8.黄土地和母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们都历经岁月磨砺,无私地养育着一切,不光鲜亮丽,却轻盈而幸福。作者在黄土地上长大成人,对她充满感情,在文末将之比喻为母亲,显现出其对黄土地的感激和赞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诗人作家常将土地和河流比做母亲,表达对其养育人类、滋养文化的感激,本文也是如此。在探究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
9.BC [B项“无法摆脱的沉重负 ( http: / / www.21cnjy.com )担”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而不是选项中的“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10.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用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升华了文章主题,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1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12.第一问:祁连山为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作者说“观山如读史”,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作者在欣赏祁连山美景的时候,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重新领略到了那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西湖的美景中,我曾经也同样感受到了西湖的历史文化积淀。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山水中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古人的思想,我们观赏风景的同时也穿越了古今,触摸到了先贤的思想,了解了历史的厚重,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我们,也同样会在山山水水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希望我们的足迹也刻印上我们的思想,留下历史的痕迹。
13.示例:如果你邀请的是财富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功,那么另外两位都不会跟着进来;如果你邀请的是爱,那么无论爱走到哪儿,财富和成功都会跟随他。哪儿有爱,哪儿就有财富和成功。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要想清楚续写的思路。文段中提到了“财富”“成功”和“爱”,对他们的态度是文段隐含的信息。老者的话是一个结论,需要点明“爱”的主题,这是总说;分说则要说明“爱”和其他两者的关系。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4.(1)已融入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的贡献。
(2)都将从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前进的精神力量。第2课 大连丸上
【文本导读】
1935年的东北,已经被日寇蹂躏在铁蹄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抗战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爱国青年作家打出了象牙塔,他们不愿在日本人的眼皮下生活,于是被迫逃离“九·一八事件”后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故土。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和爱人的那段经历。
“生存的意义不是活着,活着不是苟延残喘,苟 ( http: / / www.21cnjy.com )延残喘不是受人欺蒙压榨……”作家李健吾是了解萧军的,“萧军先生不苟且”。不苟且的萧军“掮起我们黑色的十字架”,“悲哀变成铁的愤恨”,“眼泪变成黑的血浆”……
【作者卡片】
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以投稿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摊开(  )    ②顶撞(  )    ③瞟我(  )
④舷板(  ) ⑤舱内(  ) ⑥辣椒(  )
⑦频频(  ) ⑧钢链铰(  ) ⑨蠕动(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近义词辨析
①询问·质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视·检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端详·注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点拨 (1)盘问——汉奸走狗对“我”的“问讯”。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一步。
(2)搜查——汉奸对“我”携带物品的逐件搜查。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二步。
(3)写紧张过后的期冀和脱离沦陷区以后的喜悦,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
2.在文章的“盘问”这一部分当中,“盘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目的?“我”的回答则显示了“我”的什么心态?
点拨 盘问的内容可分为去向、来处、职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属、证明材料等等,可谓详细。其目的就是想千方百计找出“我”的破绽,从而对“我”施以其他方式的刁难,充满着奸诈而凶狠的意味。尽管如此,从“我”的简短而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的从容不迫,有备而来。
3.“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从哪里可体现出来?
点拨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峙体现出来。在对峙过程中,表面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是“强者”;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
具体体现在: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镇静、有骨气。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③到达“祖国”后,则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
二、结构图解
从容不迫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文中对话多,这些对话由于是对立双方的意志、性格与心理的交锋,因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2.语言情感色彩鲜明。
对汉奸走狗的极端憎恨、厌恶、轻蔑,以及心灵的痛苦压抑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都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文苑天地】
有关“爱国”的名言
1.对祖国的爱,能使人在枪林弹雨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九死一生中,在不断的劳动、熬夜和艰苦的环境下泰然自若。 ——列夫·托尔斯泰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3.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拿破仑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
5.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陆游
6.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7.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 ——李苦禅
8.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
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10.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屠格涅夫
11.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了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13.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肯尼迪
14.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有一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斯图尔特
【素材积累】
半壶水
17世纪时,丹麦和瑞典之间发生了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次,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号的声音,他抬起头,看到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伤的瑞典人,他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丹麦士兵走过去,将水壶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喝了两口后,瑞典人竟然伸出长矛刺向他。幸好因为受伤后准头不够,长矛偏向了一边,只伤到丹麦士兵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丹麦国王知道了,他特别召见了这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这名士兵轻松地回答说:“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高贵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第二次的饶恕,是一种伟大的情操。
适用范围 1.宽恕是伟大的情操 2.人性的高贵
【美文珍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赏析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当戴望舒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这首诗以超现实的手法,用“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时,手掌的内涵和外延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诗中同时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是广大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tān ②zhuànɡ ③piǎo ④xián ⑤cānɡ ⑥là jiāo ⑦pín pín ⑧jiǎo ⑨rú
2.①摊开、傩戏 ②询问、殉情、徇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循序 ③颠动、山巅 ④瞟人、缥缈、漂亮 ⑤船舷、炫目 ⑥频道、濒临 ⑦铰链、矫健、皎洁 ⑧蠕动、孺子、儒生
3.①询问:询问一般是打听的意思。如:经理询问公司职员的健康情况。询问还包括对对方意见的征求,如:他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大家。
质问:质问是责问之意,依据事实问明是非。
②监视:从旁严密注视、观察,强调从一边看,有目的地观察。如:他在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
检视:检验查看,检视的目的在于检查,进而观看。如:工作人员正在检视现场。
③“端详”和“注视”都有仔细地看之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端详”侧重于近距离、带有温情地看,“注视”强调远观,无感彩。另外“端详”还有两个意思,一指端庄安详,作形容词;一指详情,名词,说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