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春联儿
【文本导读】
为挽救危亡,中华民族全力以赴,青壮子弟奔 ( http: / / www.21cnjy.com )赴战场,妇孺老幼积极支前。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此,叶圣陶把他与车夫老俞的交往及写的这幅春联,写进了散文《春联儿》一文,借以宣传抗战救国。
【作者卡片】
叶圣陶(1894.10.28~1988.2 ( http: / / www.21cnjy.com ).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叶圣陶不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1918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招揽( ) ②颧骨( ) ③面颊( )
④喘息( ) ⑤琐碎( ) ⑥嚼烂( )
⑦晦气( ) ⑧推毂(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近义词辨析
①年纪·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外·分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继而·既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题目中的“春联”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联?什么意思?
点拨 对联指的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意思是有个儿子在前方打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谋生计,比哪个行业都不差。
2.主人公老俞的身份是什么?
点拨 老俞是个从事人力推车的老车夫。
3.“我”为什么要送老俞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文本简析。
点拨 一是车夫“老俞”自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现出来的本分、勤劳、善良、崇高而朴素的爱国情感,不屈于生活压迫的韧性精神品质。例如,88页第7段“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
第13段“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第15段“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
第19段“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
第21段“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二是“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
4.作者为小说家出身,他的有些散文可以当做小说来读,这篇散文就有小说化的特点,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这种小说化的写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展示人物的心理,或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课文的重心很明显地放在车夫老俞这一人物上,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这个人物。
其次,这篇散文也重叙事,也大致有一个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的故事情节(车夫老俞从“遭受不幸后的彷徨疑惑”到摆脱心理负担、确认自身价值获得心理平衡)。这些都表现出了小说化的倾向。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一位车夫老俞的交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送他春联的事情,从中表现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结构图解
春联
三、写作特色
1.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春联儿》中老俞的性格就是在相对完整的情节中不断清晰、不断得到彰显的。
2.具有提纲挈领的线索。
“春联”是文章的“纲领”,文题为“春联儿”,又收束在“春联”,“春联”就是老俞精神的写照。
3.运用丰富的描写技法。
《春联儿》看似小说的笔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点。读过文章,你会发现,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环境烘托一应俱全,在如此丰富的人物描写技法之下,老俞的形象不鲜活都很难。
4.具有关心下层的悲悯情怀。
文章基本按照“同情——关怀——赞美”的思路,为我们塑造一位勤劳、本分、爱国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春联儿》的精髓思想就是叶先生的悲悯情怀。
5.选取最平凡本真的材料。
《春联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或者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俞推车糊口,或者写其倾尽所有埋葬小儿,或者写其对“我”絮叨大儿子打国仗的事情。生活的真味儿就在原汁原味的老俞的生活里。
6.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
《春联儿》没有作者直接的评价内容,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让人物的性格清晰起来,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的对话,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又爱国的普通人物。
【文苑天地】
1.欢度国庆,翘首遥望台湾山水;迎来中秋,举杯祝福骨肉同胞。
2.民富国强数今朝,欢笑迎国庆;山南海北赞改革,歌舞颂党恩。
3.苦尽甘来,经过多少坎坎坷坷;星移月转,跃向无限辉辉煌煌。
4.同德同心同忧同乐,金瓯永固;载歌载舞载笑载言,玉局新开。
【素材积累】
抬头与低头
警方打掉了一抢劫团伙,有人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问:“你通常都是向哪些人下手呢?”
“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的下手对象。”那个头目说。
“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
“怕?再多的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
“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
“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
感悟 这次采访,使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好人低下头去,坏人就会抬起头来;当善良低下头去,邪恶就会抬起头来;当勇气低下头去,恐惧就会抬起头来;当正义低下头去,冷漠就会抬起头来……
适用范围 1.面对邪恶 2.生活的辩证法 3.抬头与低头 4.勇敢 5.正义
【美文珍藏】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侯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时,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和很多美好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本文平和质朴,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谈论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旧之情。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ǎn ②quán ③jiá ④chuǎn ⑤suǒ ⑥jiáo ⑦huì ⑧ɡǔ
2.①招揽、缆绳、橄榄 ②薄利、账簿 ③糟踏、槽钢 ④喘息、惴惴不安、湍急 ⑤脸颊、豆荚 ⑥兵戈、摇曳
3.①年纪一般只用于人。年龄的适用范围比“年纪”大,它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例: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②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其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是“格外”指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例:他学习成绩格外好。“分外”指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分外”多用于书面语。例: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③“继而”,状态副词,表示发生的两事紧紧相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走在了攀登泰山的征途上。第14课 春联儿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熟识(shú) 晦气(huì) 书塾(shú) 嚼烂(jué)
B.啰唆(suō) 颧骨(quán) 面颊(xiá) 琐碎(suǒ)
C.糟踏(zāo) 喘息(chuǎn) 洗刷(shuàn) 荷戈(ɡē)
D.推毂(ɡǔ) 恪守(kè) 庇护(bì) 教诲(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招缆 利薄 安装 愤世嫉俗
B.调换 原藉 锻炼 融会贯通
C.漂泊 涵养 吊唁 箭拔弩张
D.范畴 风采 悠久 书写潦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几分钟后,唐大成手挽着麻绳,终于从危如累卵的木垛里钻出来。
B.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祁连山的沉默、青山的明朗息息相关。
C.由于旅途匆忙,恕我不能举些例子来商讨,而只能泛泛而谈。
D.这些怀着“工业救国”理想的地质家们,被这里的石油远景吸引,风餐露宿,在所不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二、精品阅读
(一)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有香气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样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和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花和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我扩大了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情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中的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
5.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触摸高考
(2007·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秘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9.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0.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3.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
一天,流水遇到了树根。
流水讽刺树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根谦和地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涧,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为“内幕交易”下定义。
在证券交易中,一些人利用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便买卖证券。这些所谓“知情人员”主要是指上市公司高管、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行政审批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大都选择在公司并购、业绩增长等重大信息公布前从事证券买卖活动,而这些将要公布的信息大都是有关人员泄露出来的或是公司的内幕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A项“嚼”读“jiáo”。B项“颊”读“jiá”。C项“刷”读“shuā”。]
2.D [A项缆—揽。B项藉—籍。C项箭—剑。]
3.C [A项的“危如累卵”只能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抽象的事物。B项的“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C项“泛泛而谈”,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D项的“在所不惜”偏重于不吝惜。此处应为“在所不辞”。]
4.D [A项指代不明,将第二个“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为“中国皮影戏”。B项成分残缺,“回答”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问题”。C项结构混乱,“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改为“每年都由此发生过窒息死亡事件”。]
5.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解析 这句话出现在原文第三段,从第二、三段中抽取词语概括即可。
6.(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解析 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意,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要孤立地分析,有时还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7.①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解析 作者用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的生活,一般来说要从表现手法上来考虑,很明显,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二是为同十三年前的马缨花对比。反衬、对比手法的运用,旨在强调“如今”。
8.第一问:①“光与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解析 “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本文主旨来理解。作者写马缨花,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对生活的感悟。
9.AC [A项朱自清访欧并不是受叶圣陶的鼓励与帮助。C项相同的是叶圣陶对给两个刊物投稿的作者的复信中显现出的“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
10.(1)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2)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 本题答案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应细读本段,作出概括。
11.(1)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2)①随兴趣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 本题答案主要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对本段相关内容分析与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2.三个方面:(1)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2)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3)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析 “孺子牛”精神指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并加以整理、概括。
13.(示例)流水:你永远处在黑暗中,瞧你丑陋的样子,只知道喝我的汁液,你一无是处,
树根:是啊,我匍匐地下,默默地汲取,是为了春天变得更加美丽。
解析 注意抓住“讽刺”“谦和”进行合理想象。
14.内幕交易指上市公司高管、控 ( http: / / www.21cnjy.com )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行政审批部门人员等知情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在公司并购、业绩增长等重大信息公布前,泄露信息或者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的行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下定义一般要使用单句的形式,尤其是要找到宾语中心词(“行为”);其次要将材料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保留关键信息;最后还要检查写出的句子,看其是否有要点遗漏、语言表达不妥当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