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老家的树
【文本导读】
作者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组织篇章,构成四个连贯、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
【作者卡片】
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
作品有散文集《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家的树》《永恒的岛》《海之歌》等,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懵懂( ) ②吞噬( ) ③寒碜( )
④辗转( ) ⑤堤堰( ) ⑥阴翳( )
⑦攒聚( ) ⑧无稽( ) ⑨簇锦( )
⑩臃肿( ) 硕大( ) 豆荚( )
炙人( ) 黍稷(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近义词辨析
①黯淡·暗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迷离·迷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肃穆·庄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2.如何理解“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标题?
点拨 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这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
3.作者为什么把第二章的标题定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点拨 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所以题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4.“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点拨 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
5.“严冬,荒野,松柏”又如何理解?
点拨 写松柏傲视严寒的象征意义,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赞颂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本章主要是托物言志、提升情感和意向,以便结篇,实事较少。
6.如何理解《老家的树》中的恋土情结?
点拨 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 ( http: / / www.21cnjy.com )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
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山万水的北方,在夐辽无边的黄淮大平原上,我的根仍扎在那儿”,“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着我。”
7.全文是如何围绕着“老家的树”抒发作者思乡的游子之情的?
点拨 春柳,使作者忆起故土上一派春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家每户难挨的春荒与春愁,每到春天,灾荒与饥饿“便像瘟疫般侵袭着农村”。榆树,使他忆起人们以“榆钱”及榆树皮充饥而迎来小麦收割的情景,想起从小暑到大暑大豆长荚、高粱起一派青纱帐的壮观。白杨,使他忆起老家斑斑驳驳的成熟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大地就变成了“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松柏,使他忆起养息他的那片土地,变成风和雪撒野的世界,可恶的风无情地摧残着“单薄而破蔽的冬衣”的穷苦人,难以度过漫漫冬夜……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对老家的春柳、榆树、白杨、松柏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结构图解
老家的树恋土情结
三、写作特色
长于新奇精巧的构思,常发人所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的新见解,又有盎然的诗风,善于开拓幽美的意境;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有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炼,晓畅自然、风格多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讲究结构,文字畅达自然,但也多有点睛之笔。像“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了我”,如古韵一般,气势蕴含,令人咏叹不止。他把炽热的感情,融于质朴的叙述之中,从头到尾,文章萦绕着和谐的乡思。
本文粗犷、阳刚,有北方气质。
【文苑天地】
1.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唐·白居易《松树》
2.愿君作长松,慎勿作桃李。 ——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现代·陈毅《青松》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 ——《诗经》
8.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限无限时。 ——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
9.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唐·皎然《戏呈薛彝》
【素材积累】
海滩上的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较温和,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甚至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是因为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不善战的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感悟 这一现象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可以解释得很清楚。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弱与强,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而得强势,强而处弱势。现代社会,竞争的鼓角争鸣,“风物长宜放眼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利于高效优质干事,大概更能成为长久的赢家。
适用范围 1.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强与弱具有相对性 3.适者生存 4.风物
【美文珍藏】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目“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赏析 本文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说法,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其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可见一斑。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měnɡ ②shì ③che ( http: / / www.21cnjy.com )n ④zhǎn ⑤dī ⑥yì ⑦cuán ⑧jī ⑨cù ⑩yōnɡ shuò jiá zhì jì
2.①辗转、碾压 ②浑厚、混球 ③堤 ( http: / / www.21cnjy.com )堰、偃旗息鼓 ④拂晓、仿佛 ⑤萧瑟、琵琶 ⑥震撼、遗憾 ⑦门槛、栅栏 ⑧靛蓝、沉淀、绽放 ⑨溢满、狭隘 ⑩放肆、肄业 凛冽、清洌 海隅、忠贞不渝
3.①“黯淡”仅指色彩暗淡。
“暗淡”不仅指色彩不鲜明,还指光线昏暗,不明亮;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例:前景暗淡。
②“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例:迷离恍惚、睡眼迷离。
“迷蒙”指昏暗看不分明,迷茫。还可以指神志模糊不清。例:醉意迷蒙。
③“肃穆”指严肃而恭敬。例: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
“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例: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六)
探究题的解题对策
高考探究题根据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思辨类和拓展类。
一、思辨类探究题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本读深读透,作答时思考角度广一点,或深一点。
二、拓展类探究题
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
1.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
2.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
3.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其实,这种题型是基于知识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累和生活经验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解释、启示,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种题型按拓展的方向又分为社会拓展类和文学拓展类。
(1)社会拓展类探究题
社会拓展类探究题是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答问题。这类题的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探究这类试题的方法主要是内外勾连法,类似于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不可无“内”,也不可无“外”。这类试题多要求“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因此,这里的“内”“外”关系可发展为“作者”与“我”的关系。探究应尊重作者,这叫“目中有作者”;题目要求说出“你(我)”的看法,必须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叫“手下有自己”。总之,要做到“内”“外”结合,作者与自我相结合。
(2)文学拓展类探究题
①试题特点
依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作家作品,分析探究文本外的阅读与写作。
依据文本内外联系的不同,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a.阅读→阅读型:依据文本内的文艺观点要求联系所学课文加以阐发印证。
b.阅读→写作型:依据文本的写作特色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这其实就是一种读写结合型。
c.阅读→作家型:依据文本或文本内涉及的作家去探究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等。
②做题方法
同社会拓展探究题一样,依然使用“内外结合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过,这时的“外”多指课本内的阅读或写作积累,也可指课外的文艺审美类积累。因此,真正答好这种题,除要深入研究文本外,课外的阅读、写作方向的积累至关重要。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 ( http: / / www.21cnjy.com )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选自《沙地》,有删改)
本文的题目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祖先还“活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气神仍激励着后代,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②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时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③祖先虽已逝去,但祖先是子孙生命的源头,子孙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承续),祖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支撑着我们的生命”等,然后在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第18课 老家的树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shì) 寒碜(chen) 憨厚(hān) 繁花簇锦(cù)
B.炙热(chì) 辗转(zhǎn) 硕大(shuò) 懵懵懂懂(měnɡ)
C.豆荚(xiá) 磨蹭(cenɡ) 攒聚(cuán) 斑斑驳驳(bó)
D.氤氲(yūn) 葱茏(cōnɡ) 蓊郁(wěnɡ) 潜伏(q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凛冽 靛蓝 放肄 无稽
B.堤堰 黯淡 迟钝 铭刻
C.破敝 苍穹 含蕴 阴翳
D.绚烂 矫柔 妩媚 茁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B.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C.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10大罪状”第一位。
D.创业之初,他经济异常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但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名的IT业界精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 000吨。
二、精品阅读
(一)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舆,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味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暂短,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崂山雪地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报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5.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二)触摸高考
(201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0.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不超过10字)
邓小平的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在谈到长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他用了“跟着走”三个字;谈到抗战时,他用了“吃苦”两个字;谈到解放战争时,他用了“最舒畅”三个字;谈到“文革”之前的十年工作时,他用了“最忙”两个字;谈到“文革”时,他用了“最大的灾难”五个字;得知林彪摔死后,他用了“林彪不亡,天理不容”八个字;谈到自己的“三落三起”时,他用了“忍耐”两个字;谈到精简军队的问题时,他用了“肿、散、骄、奢、惰”五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开心的时刻,微笑凝望,我会想起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生命中的感动牵系在朋友的情谊中,心灵间的思念牵挂在朋友的情谊中。漫漫人生路,我用心感觉拥有朋友的美好感受,也用心品味被朋友关怀的温暖感觉。
1.A [B项“炙”读“zhì”。C项“荚”读“jiá”。D项“潜”读“qián”。]
2.B [A项肄—肆。C项敝—蔽。D项矫—娇。]
3.B [A项如履薄冰: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B项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D项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4.A [B项句式杂糅。C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D项“使用……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5.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解析 “雪野里的精灵”应包括“崂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地的小花小草”和“雪国中的‘白头翁’”。从第六段和第九段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纤细里……博大”等。
6.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 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运用手法的作用。同时联系上下文语境。“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写出了“我”的惊喜与感动。
7.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解析 “浩歌的境界”是参天大树——银杏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所代表的,是一种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寂寞的境界”是众多的小生命所代表的,是一种纤细柔弱的生命形态。二者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8.CE [A项“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说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妥,原文是说在多次拜谒之后才感悟到的。B项“目的是以人的浅薄……伟大”与原文文意不符。D项“从三个角度”说法不妥。后两个场景都是从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的角度来说明生命的力量,而前一场景是从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的角度来说明的。]
9.AC [B项“同样单调的海景”错。D项注意文章第⑤段中“我本来是……可是……”句。E项属于无中生有。]
10.(1)并非无缘,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一些片断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2)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 注意一切的选材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前面的描写,是为后文张本的。“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使有关片断串联起来。
11.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作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位置及意思,并分析句中重点词语,如“不能平静”“挣扎”。
12.(示例)当作者身在祖国时,也许自己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会到自己对祖国的那份浓烈的爱,而当他远离祖国身处异乡的时候,他才感觉到祖国在他心里的分量,那份爱,折磨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想起它,正是这样,他才感到距离远了,而在心里,他跟祖国的距离更近了。
读高中才离开家的我,原来并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识到对相陪相伴的家乡有多深的感情,总想远离它,因为它不够发达。等到离开它,才发现,时间一长,越来越想它,而梦中多少次曾回到它身旁,离它远了,可又离它更近了,它就长在了我的心里,无法分离。我知道,今生也许会离它越来越远,可我也会跟它越来越近。
解析 本题是一道延伸阅读题,作者的体验要结合文本,而自己的体验感受,一定要紧扣题干要求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忌泛泛而谈。
13.简洁有力,抓住要害。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根据语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语言不仅“简洁”,还很“有力”,而且能“抓住要害”。
14.示例1:孤独的时刻,仰望天空,我会想起朋友 寂寞的时刻,低头不语,我会想起朋友
示例2:伤心的时刻,忧伤泪流,我会想起朋友 疼痛的时刻,孤独无助,我会想起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画线句子,分析画线句子的结构,对照结构进行仿写;另一个是整个语段的语境,这一语段的主题是“朋友的情谊”,仿写时要和这一主题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