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孙权劝学》
课文学习设想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前置预习 朗读课文,写出文中有几个主要人物。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在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基础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并掌握文言字词。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难点 重点:1、在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基础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2、掌握文言字词。难点: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堂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一目标认定2分钟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在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基础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并掌握文言字词。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熟识教学目标,重点标注
二自主学习18分钟 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______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_____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 “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文中可以提炼的两个个成语是:______ ______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 ) 涉猎( ) 孰( ) 遂( )三、 解释加点词。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四、翻译下列句子。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问答题:简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独立完成。语文组长组织核对答案,并负责检查,监督落实。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 【展示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并组内明确问题(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请具体说明? (4)文中描写人物主要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举例,并一句句分析反映出的人物形象特点。(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 【点拨升华】: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责备后,严格要求,并以自己举例,循序渐进的说服。(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文中描写人物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据此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时,找出解决不了的地方或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住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针对疑难问题全班讨论,并点拨或重点讲解,最后总结
四达标反馈5分钟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反思梳理 学生自评和互评,查缺补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