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课时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课时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0 14: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三章 第一节第1课时
新课导入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叫做“马纬度”。
1.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2.“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哥伦布环球航行旗舰船(想象图)
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2.通过阅读和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还记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吗?试着描述一下。
为什么水平方向上气流会由高压流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方向:
大小:
特点:
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活动
你是怎么理解气压梯度概念的?将学习心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我对气压梯度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你有好办法吗?
我用绘示意图来理解抽象概念。将等高线看作等压线,阶梯坡度好比气压梯度。
阶梯等高线分布疏密与坡度大小的关系示意
10.6
10
E
F
E
F
10.6
10
C
D
C
D
10
10.6
A
B
A
B
(单位:米)
地转偏向力
2.考虑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风向,偏向:北右南左
大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特点:
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气压/百帕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
高空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488
486
484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北半球高空风向
3.考虑摩擦力
摩擦力
气压/百帕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方向:
与风向相反
大小: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例如:陆地>海洋 山区>平原等
特点:
既改变风向又改变大小
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高空
近地面
1020
1016
1012
1008
1004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小结
三种力 力的方向 对风向影响 对风速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决定风向 决定风速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影响风向, 南左北右 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影响风向 减小风速
影响风的三种力比较
大气水平运动受到的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地面摩擦力
风向垂直等压线
平行等压线(高空)
斜交等压线(近地面)
风 向
小结
步骤:
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
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
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
北半球高空风向
910
920
900
A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的画法
1010
1008
1006
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A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的判读
①同一幅图: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997.5
1000.0
1002.5
1005.0
1007.5
A
B
C
D
风力:A>B>C>D。
②不同图:要注意不同图幅上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A、B、C、D风力大小是A>B>C>D
分析:四幅图同比例尺,A点等压线间气压差最大,B、C、D气压差相同,但等压线疏密不同,由密到疏依次为BCD。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
②处风力最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图3-5 北半球某地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
500
500
498
496
494
494
单位:百帕




1010
1008
1006
1:100 000
A
B
图3-6 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
1026
1018
1010
1:10 000
C
D
(1)说出图3-5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再归纳等压线分布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并绘出风力最大处的风向。
(2)图3-6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绘出该处的风向。
C处风力最大。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概念:
意义:
地球上大范围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形成:
它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我们通过假设一系列条件,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得出大气运动状况。
(1)假设地表物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且地球静止不动。
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物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同时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赤道
30°N
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高空气流北上
右转成西南风
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
不再北上并在此堆积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下沉
上升
近地面形成高压
低纬环流
近地面右转
形成东北风
被迫下沉
低纬、中纬和高纬环流组成三圈环流,南北半球各有一个。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下沉
上升
低纬环流
下沉
爬升
90°N
60°N
30°N
极地受冷
空气收缩下沉
形成高压
近地面向低纬
形成东北风
与北纬30度北上气流在此相遇
被迫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气流
一支北上
一支南下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2)假设地表物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同时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冷空气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90°N


赤道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热空气上升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
规 律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

极地东风(东北风)






西

极地东风(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风带整体北撇南捺
极地高气压带
1)气流运动方向
低压带:气流上升
高压带:气流下沉
风 带:北撇南捺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气压带、风带特点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空气下沉
高气压
地面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空气上升
低气压
地面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赤道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60°N
3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冷、干
冷、干
暖、湿
暖、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干
暖、湿
冷、干
注意:
风带的湿度更多考虑风是从海洋上吹来还是陆地上吹来。
风从海洋上吹来,湿润;风从陆地上吹来,干燥。
3)气压带、风带成因
热力原因:
由于冷热原因导致气流上升或下沉
动力原因:
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空气被迫上升或下沉
风带都在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活动
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知识整理图。读图,结合课文关于三圈环流的描述,将图中内容填写完整。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90 N
60 N
30 N
0
( )风带
( )风带
( )风带
( )风
( )风
( )风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 )收缩
堆积( )
膨胀( )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极地东
盛行西
东北信




东北
东北
西南
冷却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气流之上,形成( )气流
上升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1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考虑地转偏向力
考虑摩擦力
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与分布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