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暑期预习练习卷(3)(用分解反应氧气)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暑期预习练习卷(3)(用分解反应氧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07-03 09:13:34

文档简介

2015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暑期预习练习卷(3)
(用分解反应氧气)
[知识梳理]
1、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2H2O22H2O+O2↑其中MnO2是催化剂;
2、催化剂的作用: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3、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4、氧气的收集装置:
5、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再锥形瓶中装入二氧化锰 ③塞好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的下端一定在液面以下,否则氧气会从长颈漏斗中跑出来) ④向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⑤收集氧气【版权所有:21教育】
6、含氧化合物制氧气: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7、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装置:

8、注意事项:
1)制取时要加热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2)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一定在液面以下,否则氧气会从长颈漏斗中跑出来;
3)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牢记“查”“装”“定”“点”“收”“离”“熄”7个字。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
5)加热时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6)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小颗粒进人导管。 7)盛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因为在相同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减少气体的逸散。
[典例精选]
[例1] 右图是小涵同学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指出图中错在哪里、错误的后果及改正方法。(可不填满)
错误
后果
改正
解析:图中的错误有: 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容易造成试管口会有冷凝水形成,并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②导管伸入试管太长,气体不易导出,只需比橡皮塞稍长即可;③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容易造成高锰酸钾颗粒随氧气流进入导气管,进而堵塞导气管或进入水槽,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④酒精灯火焰未对准药品加热,容易造成药品受热不充分,反应速度较慢,应让火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⑤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是错误的,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会从瓶中逸出,集气瓶要正放在桌上。21cnjy.com
答案:
错误
后果
改正
管口未向下倾斜
试管可能会炸裂
管口稍向下倾斜
导管伸入试管过长
管中空气和氧气不能全部排出
导管伸入试管少许
火焰未对准药品加热
药品受热不充分
火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
氧气会从瓶中逸出
未在管口加棉花球
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或水槽
在管口加一个小棉花球
错误
后果
改正
管口未向下倾斜
试管可能会炸裂
管口稍向下倾斜
[例2]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不变
C.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D.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解析:A、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由于催化剂就是改变反应速率,所以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故A正确;B、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催化剂对速率的改变有加快也可以减慢,需要根据需要来选择;故B不正确;C、有许多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二氧化锰也不是只做催化剂用的,又是可做反应物;故C不正确;D、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催化剂改变的是能够发生的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能否反应的事实;故D不正确.2·1·c·n·j·y
答案:A
[例3] 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氧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 )  21*cnjy*com
A.通电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解析:A中制取氧气的反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节能的;中制取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燃烧大量的酒精释放出二氧化碳也不低碳;C中的反应无需要条件直接反应,也环保低碳;D中制取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燃烧大量的酒精释放出二氧化碳也不低碳。
答案:C
[例4] 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类型可能相同 B.反应条件不可能相同
C.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 D.气体收集装置可能相同
解析:A、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分解反应;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反应类型不可能相同.故可选;B、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反应条件,有的需要加热,有的需要催化剂;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不需任何条件,反应条件不可能相同,故不可选; C、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发生装置可以相同,故不可选;D、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都比空气要大,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不可选。 2-1-c-n-j-y
答案:A
[自测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
A.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B.只能用排水法
C.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 D.只能向下排空气法
2. 小明在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中,忘记放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反应不能发生 B.产生的氧气减少
C.产生的氧气不变,但反应速度减慢 D.产生的氧气不变,但反应速度不变
3. 实验室里常用某些受热时易分解放出氧气的含氧物质来制取氧气。例如,常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较理想的催化剂一般要求开始反应和剧烈反应时的温度均较低。实验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催化剂
氧化铁
氧化铝
氧化铜
氧化镁
开始反应温度/℃
420
515
305
490
剧烈反应温度/℃
490
540
350
545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最好选用(   )
A.氧化铁 B.氧化铝 C.氧化铜 D.氧化镁
4.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D.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5. 某同学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原因可能有(  )
①没有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入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底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时,先撤走酒精灯,后移出导管⑦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物;
A.全部 B.除④外 C.除④⑦外 D.①③⑤⑦
6. 医务人员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伤者处理伤口时。伤口上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21教育网
A.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
B.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C.只有二氧化锰能够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
D.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7.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其操作步骤有: 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熄灭酒精灯; ⑤将导管移出水槽。那么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A.③①②⑤④ B.③②①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正确的分析是( )
A.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的不断增大

第8题图 第9题图
9. 下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C.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10. 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21·cn·jy·com

A B C D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62分)
11.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A B C
(3)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
12.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实验室里,常采取分解过氧化氢(H2O2)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分析图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MnO2在上述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2)图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3)写出过氧化氢溶液快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13.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是   ,对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来说,二氧化锰是   。www.21-cn-jy.com
1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了一瓶氧气,并完成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实验结果并没有出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经过分析,是因为收集的氧气不纯而引起的。请你猜测,该同学可能存在哪些操作上的错误,导致此结果。 猜测一: ; 猜测二: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14题图 第15图
15. 有六种途径可以制得氧气,如图所示:
(1)C、F两种途径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途径A和F都会用到一种黑色的物质做催化剂,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 (填字母)途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4)根据“绿色化学”理念, (填字母)途径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方法。
16. 实验是化学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分别取适量木屑和煤粉(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如图甲所示,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2)装置乙、丙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夹持仪器略),两种发生装置比较   (填编号)更好,原因是 。www-2-1-cnjy-com
17. 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对实验装置进行______;【来源:21cnj*y.co*m】
(2)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一套装置是(填字母号) ,写出用此装置制备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3)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滤的因素是 。
18.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它们的反应类型是 。 (2)利用上面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你选择的装置按合理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为 ,若用F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进气口为 ,瓶内盛放的干燥剂为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理由 ;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理由是 。21*cnjy*com
三、分析、探究题(3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9.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要收集氧气,收集装置可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___ 或 ___ (填写序号); (3)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氧气时,A与B相比,A的优点是__________。
20. 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仪器B的名称:   ;
(2)应选取的试剂是MnO2和   ,MnO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   作用;
(3)除用排水法外,还可选择   法收集氧气;
(4)实验前,先用止水阀夹住橡胶管,再向仪器 A 中加入水,观察到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 小明是一名“小马虎”,他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进行氧气性质实验时遇到了下列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红色,原因是 ,你的改进措施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你认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至少写两条)
① ,
② 。
(3)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015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暑期预习练习卷(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A 解析: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因此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21教育网
2. C解析:A、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反应也能发生放出氧气,故A不正确;B、催化剂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放出氧气的质量不变,故B不正确;C、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度会减慢,放出氧气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对过氧化氢制氧气放出氧气的质量没影响,故D不正确。www.21-cn-jy.com
4. C 解析: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加快,故A错误;B、二氧化锰在双氧水、氯酸钾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而在高锰酸钾分解反应中则是生成物催化剂,B法错误;C、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C说法正确;D、过氧化氢溶液能否分解放出氧气,与加入二氧化锰没有关系,故D说法错误,2·1·c·n·j·y
5. B 解析: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⑤加热时,试管底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时,先撤走酒精灯,后移出导管、⑦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物。21·世纪*教育网
6. C 解析:A、由于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所以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故A正确; B、因为一种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所以说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故B正确;C、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用氧化铁、氧化铜等作催化剂,故C错误;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故D正确。2-1-c-n-j-y
7. A 解析:A、步骤有: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在铁架台上;给试管加热;收集氧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故选项正确;B、②①颠倒了,④⑤也颠倒了.故选项错误;C、④⑤颠倒了,就会造成水倒流而炸裂试管.故选项错误;D、第一步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错误;www-2-1-cnjy-com
8. C 解析:解析:A、在理论上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a-b)g的氧气,但由于氧气可能有部分溶于水或部分氧气留在试管中,因此实际上收集的氧气会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B、P点是氯酸钾部分分解,因此有未反应的氯酸钾和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故不符合题意;C、在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较少,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氯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符合题意;D、由于在0-t1时间段反应没有发生,因此MnO2的含量没有变,故不符合题意。  21*cnjy*com
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B错误;C、分析图象可知ab产生的氧气一样多,b反应用的时间短.故C错误;D、分析图象可知b反应产生的氧气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D错误。21·cn·jy·com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62分)
11.( 1)试管 (2)B (3)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12. C 氧气 2H2O2 MnO2 2H2O+O2↑
13. 催化剂;生成物
14. 猜想一:集气瓶未装满水;
猜想二:开始冒出气泡就开始收集
解析: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注意要将集气瓶装满水,不留气泡;开始加热冒出的气泡不能收集,此时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的空气。【来源:21cnj*y.co*m】
15. (1) 分解反应 (2)催化剂 (3)D(4)A
16. (1)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
(2)丙;能够控制反应的进行或停止
17.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AC或AE(BC或BE);
(2)实验室可利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此时的发生装置应选A装置;也可使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制取,此时的发生装置应选B装置;而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因此收集氧气时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C进行收集,也可选择排水法E进行收集;
(3)装置A适用于对固体物质的加热,因此在使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应选取固体药品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18. (1)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分解反应 (2)BD;a;浓硫酸(3)A;加热两种固体制取气体;E;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解析:(1)A装置是固体和固体的反应装置,且需要加热,所以可以可以用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也可以用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采用的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发生装置采用B装置,用F装置干燥,盛放浓硫酸,气体从a处进从b处出;(3)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发生装置采用A装置,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收集装置可以采用E装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分析、探究题(3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9. (1)2H2O22H2O+O2↑ (2)C;D (3)可以随时补充反应所需双氧水,控制反应速率21cnjy.com
20. (1)水槽 (2)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
(3)向上排空气 (4)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出现
21.(1)高锰酸钾进入了水槽中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①氧气不纯 ②铁丝没有打磨(答案补充:铁丝太粗)
(3)


2015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暑期预习练习卷(3)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21教育网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62分)
11. (1) (2) (3) ;
12. (1) (2) (3) ;
13. ;
14. (1)
(2) ;
15. (1) (2) (3) ;(4) ;
16. (1) (2) ;
17. (1) (2) ;(3) ;
18. (1)
(2) 、 ;
(3) ;
三、分析、探究题(3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9. (1) (2) ;(3) ;
20. (1) (2)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4) ;
21. (1)
( ) ;(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