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7.
历。史
注意事项:
8.
1.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9
1.考古学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遗迹,灰烬最厚
处可达6米。这些发现表明
A.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B.北京人过着集体、定居的生活
C.使用火改善了北京人的体质
D.北京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2.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坐落在大河流域附近,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其主要原
因是
A河道适宜航行,水上交通发达
B.地形复杂险要,战略位置重要
C.自然环境优美,吸引早期居民
D.水土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
3.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以黄帝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这体现了
A.世袭制度的确立
B.华夏文明的传承
C.中央集权的神圣
D.儒家思想的推广
4.文物“利簋”(见右图)是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此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A.涿鹿之战
B.夏朝建立
C.商汤灭夏
D.牧野之战
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
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
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兴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6.商人先将龟甲或兽骨刮削,然后用火灼烧,卜者根据正面出现裂纹的密度、方向等进行占卜,
最后将经过写成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备查。这一内容有助于了解
A.青铜器
B.禅让制
C.甲骨文
D.造纸术
【历史第1页(共6页)】
·24-CZ72a2·
7.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
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对此叙述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
B.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民族交融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D.民族交融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8.下列选项符合右图所示内容的是
燕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赵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
魏
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韩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
9.当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还未建立的时候,社会流动性强,原来的规则平衡被破坏,人们已经
不安于现状,纷纷为了自己阶层的利益发声。这里强调的是
A.春秋争霸的表现
B.百家争鸣的背景
C.商鞅变法的结果
D.百家争鸣的特点
10.“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上述内容反映的是
A.秦始皇巩固统一
B.统一文字对后世的影响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中央集权制的重大意义
11.右框内容是秦朝时期的一段歌谣。人民发出如此感叹的根本原
因是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A对西周王朝的怀念
老二成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B.秦朝统治十分残暴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C.农民赋税十分沉重
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昏庸是胡亥,统治更凶残。
D.分封制度引发混乱
12.下表中秦始皇和汉武帝所推行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人物
秦始皇
汉武帝
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北击
措施
轨;北击匈奴
匈奴
A.促进经济交流
B.消除地区差异
C,巩固国家统一
D.抵御匈奴侵扰
13.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提炼,有助于学习历史。下框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文帝二年:“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文帝十二年:“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其除田之租税。”
◆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整理自班固《汉书》
A.休养生息政策的全部解读
B.文帝景帝勤俭节约的表现
C.减免田租导致了七国之乱
D.文帝和景帝减轻农民负担
【历史第2页(共6页)】
.24-CZ7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