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禄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测评试历史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测评试历史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01:35:25

文档简介

禄劝高中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测评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A B A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C D C D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A D A A D C B
【解析】
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
中国。据材料“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
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这表明良渚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而考古学
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
陶、青铜文化为主”可知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但它们都是中
华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D 项正确;A 项与史
实不符,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过交流,排除 A 项;仅凭玉器等信息不足以证明良渚文
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排除 B 项;良渚文化和中原文化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瑰宝,
各自代表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特点,不能单凭玉器的
精美就此判断中原文化不及良渚文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
物,A 项正确;政治制度转型、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态度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
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3.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和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认识,
受到不同时期评价者立场的影响。司马迁处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期,他认可统一的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积极作用,因此肯定商鞅变法。司马光处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他反对变法,从而突出
商鞅变法的问题,D 项正确;著作体例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本质,排除 A 项;“理性缺
失”说法绝对,两位史学家的评价也是基于一定的客观史实来分析,排除 B 项;时代不同
是客观原因,本质是评论者的主观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
据材料“在秦以前,中华文明已经存在数千年,但只有秦的名字会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远播至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及所学可知,公元前 221 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是此后古代希腊、罗马著作中将秦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重要原
因,A 项正确;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排除 B 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意在建立至高无上的决策权,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
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民族的南侵,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大量植物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印
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
的作物传入中国,印度乃至罗马的马戏也传入中国,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B
项正确;A 项错在“直接”一词,汉朝和罗马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
丝绸之路促进了植物和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融合,排除 C 项;D
项说法错误,西汉与罗马文化并不是同源一体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
隋朝末年与唐朝末年,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既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最终“南北经济并驾齐驱”,A 项正确;此时经
济重心依旧在北方,“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隋唐时期,国家
实现统一,排除 C 项;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是分科取士之意,
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士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由于它不论应考者的身
份,“不问门第”“用试策方法选拔官吏,代替州地方官的举荐”,这就打破了官僚和门阀
大族世代把持政治大权的状况,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利
于扩大统治基础,D 项正确。“消除了门阀政治的残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科举
制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加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 B 项:“保证了吏治的清
明高效”说法过于夸张和绝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8.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胡姬”“西域歌舞名胡旋”“此乐本自龟兹出”
可知,随着各民族交往程度加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开设酒肆,并且少数民族的舞蹈和
音乐也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B 项正确;长安在当时的确是国际化的大都
市,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未涉及民
族平等政策,排除 C 项;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
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而材料并未体现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
据材料“富而能仁”“富而好仁”可知,宋代众多商人富而“能仁”“好仁”主要是受到理
学思想的影响,C 项正确;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状况
恶化等,需要救济,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原因,排除 A、B 两项;商品经济繁荣
为商人开展救济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官分南北,以国制治
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管理制度,是习
传夷风的表现;行省制度的实行,使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天下一家。
故正确答案应为因俗而治、习传夷风和天下一家,A 项正确。
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故废
除了宰相制度,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
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由此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废除宰相,B 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排除 A 项;明成祖设置内阁,排除 C 项;材料与宦官专权无关,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区,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所以该学生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C 项正确;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
加强的表现是军机处的设立、奏折制度等,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没有涉及清朝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
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 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
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导致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大大降低,方便了资本主义列强
掠夺原料、倾销商品,B 项正确;通商口岸的开辟与关税的降低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A
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关税降低反映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 C 项;
战后赔款与关税的降低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这是当时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
的方向和道路”可知,符合当时潮流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潮流,符合条件的是洪仁玕的
《资政新篇》,C 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提出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排除 A 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平均主义,
主张的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排除 B 项;严复的《天演论》介绍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
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可以判断出 Z 曲线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D 项正
确;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材料未涉及,排除 A 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等,材料未涉及,排除 B 项;y 轴代表的是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6.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②③④符合题意,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
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17.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20 世纪初(中国)。据材料“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
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可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有利于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经济,D 项正确;进入近代,
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已经出现,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 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
想已开始传播,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919 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8.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
众参与的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目标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运动时期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 项正确;五四运动前期的运动中心在北京,并非上海,
排除 A 项;五四运动中,学生并没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五四运动学生喊出
的口号主要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排除 B 项;据所学五四运动是在 1919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 1921 年,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9.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46 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 项正确;根据所学,五四运动时期
提出的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而“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提出的,
排除 A 项;“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
排除 B 项;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0.与“星火燎原”有关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全国又先后建立了很多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
形成了燎原之势,B 项正确;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 A 项;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 C 项;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进京赶考”相关,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于日军之
手,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以该纪念日是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
杀中遇难的同胞,D 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一·二八事变是在 1932
年 1 月 28 日,七七事变是在 1937 年 7 月 7 日,时间都与这一纪念日不符,排除 A、B、
C 三项。故选 D 项。
2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 年(中国)。材料中的《将来我们所看得见的结果!》这幅漫画,
以粗犷有力的笔触,预言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必将以正义之剑插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者的胸膛,取得胜利,反映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B 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是在 1938 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抗日情况,排除 C 项;
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3.材料中的“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指的是 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
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A 项正确;从材料中的“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
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来看,这一事件发生在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期,排除 B
项;淮海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在 1947 年 6
月,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C 项;1948 年 11 月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在数
量上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2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
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 项正确;抗美援朝的胜利,我国仍然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B 项;当时仍然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
峙,排除 C 项;抗美援朝战争是关于战争方面,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5.根据题干意思中国想要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但美国却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甚至提出“一中一台”的方针,试图分裂中国,由此可知中国在努力恢复联合国合法席
位,D 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反对美国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挠,并不是抵
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排除 A 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排除 B 项;题干不能体现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6.材料主要体现了 1979 年 6 月底,辽宁多地放松对个体经济的限制,出现百业复苏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内实行
改革,允许私营经济的出现,放松国企行政管理,提高国企活力,对外进行开放,积极
“引进来、走出去”,促进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
除 B 项;材料现象主要是放松对私营经济的限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对国企的
改革,排除 C 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7.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 年(中国)。根据“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
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可知,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不会因为地理环境或
者生活模式的差异而改变,因此这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A 项正确;材料中涉
及的座谈会并未直接使得“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该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 项;“唯
一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九二共识”是到 1992 年才达成的,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28.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
续探索中走出来的,D 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排除 B 项;
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9.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1954 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到宪法保障,由“1984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
制轨道,由“2017 年,中共十九大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中”可知,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的大政方针,C 项正确;“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没有体现民族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排除 B
项;材料不仅仅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也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与完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0.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23
年中国。中国政府向土、叙两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实际行动诠释命运与共、风
雨同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联合国的作用,排除 A 项;
人道主义援助主要是帮助受援国家度过受灾期间的困难,不能确保其经济发展,排除 C
项;土耳其、叙利亚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4 分)
(1)(4 分)机构:军机处。(2 分)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皇权。(2 分)
(2)(4 分)进步意义: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
主专制;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
力。(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3)(6 分)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 分)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
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
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4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
心”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
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
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
帝处理政务。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
的统治工具。
(2)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的觉醒;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
知,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可知,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据材料“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
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可知,明确
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
(3)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三“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
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可知,“1954 年宪法”的特征是原则性
与灵活性的结合;据材料三“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
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知,“1954 年宪法”的特征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 1954 年宪法的知识可知,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
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2.(12 分)
(1)(4 分)时间:1921 年。(2 分)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
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 分)
(2)(4 分)难处: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2 分)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 分)
(3)(4 分)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21 年的中国。第一小问时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召开于 1921 年。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共一大最
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
帆启航”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灾难深重
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27 年后的中国。第一小问难处:根据材料二“在
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
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可知,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
的经验和答案。第二小问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
出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21 年至 1936 年的中国。精神: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包括开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
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33.(14 分)
(1)(4 分)原因:过于发达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农民
起义等打击(太平天国运动)。(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2)(4 分)措施:实行“一五”计划。(2 分)
目的:巩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
业体系;重工业发展后反哺农业和轻工业等。(2 分)
(3)(6 分)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2 分)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
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等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4 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
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得出过于发达的小农经济;由材料一“明清
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由材料一
“在 19 纪中期战争和危机中”得出农民起义等打击。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集中有限
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得出实施“一五计划”。第二
小问目的,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
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得出为巩固国防;由材料二“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
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得出借鉴苏联经验;由材料二“担负起 100 多
年来受到严重阳碍的工业化重任”得出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由材料二“加快建设重工
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得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结合重工业、轻
工业、农业发展的关系得出重工业发展后反哺农业和轻工业。
(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78 年以后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
材料三信息 1996~2000 城镇总人口数、劳动力移动人数迅速增加得出大量农村人口流向
城市。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三劳动力移动人数迅速增加的数据信息,结合材料中的时
间信息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
速增加,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工业生产和
服务业等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高一历史 LQ 参考答案·第 9 页(共 9 页)
{#{QQABYQAEogCAQgAAAAhCQQn4CgGQkAAAAIoGxAAMIAAACQFABCA=}#}4.在秦以前,中华文明已经存在数千年,但只有秦的名字会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远播
禄劝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测评试卷
至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例如,在1、2世纪的希腊、罗马著作中,已经将当时的中国
高一历史
称作“Thinai'”或“Sinai”,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的英译名“China”的来源。秦
成为古代希腊、罗马著作中中华文明象征的原因是其
A.完成了大一统
B.实行了郡县制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修筑了万里长城
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
5.西汉时西域的大量植物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
考试用时90分钟。
等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这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说明
注意事项:
A.东西方文明开始直接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C.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融
D.西汉与古代罗马文化同源一体
题卡上填写清楚。
6.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A.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7.隋文帝立国后,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人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才,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增设进
1.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
士科,用试策方法选拔官吏,代替州地方官的举荐。隋朝选官制度的变化
了鲜明的良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
A.消除了门阀政治的残余
B.加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C.保证了吏治的清明高效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未发生碰撞
8.下述唐诗中的场景说明唐朝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李白《少年行二首》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C.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白居易《胡旋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选项对促成
李颀《听安万善吹瘠策歌》
南山截竹为瘠策,此乐本自龟兹出。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A.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B.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
A.社会大变革
B.政治制度的转型
C.统治者奉行民族平等政策
D.少数民族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C.经济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提倡
9.中国自古有“为富不仁”的说法,但宋代商人逐渐成为社会救济的重要力量,越来越
3.《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多的商人“富而能仁”“富而好仁”。苏辙在奏疏中曾言:“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
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则说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这能看出司马光修史与
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这主要
司马迁修史不同的是
是由于
A.史学著作体例的差异
B.史家理性缺失导致偏离求真
A.社会动荡不安
B.土地兼并严重
C.时代不同致评价不同
D.对政治变革立场的巨大差异
C.理学思想影响
D.商品经济繁荣
高一历史LQ·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LQ·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