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月19日16:30—18:00】
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第1-10题每小题1分,第11-3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由魏尔肖总结提出的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肺炎是一种冬季高发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由支原体或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引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糖类,但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B.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一个支原体和一个新冠病毒均属于个体层次
C.新冠病毒和支原体都可以用营养物质齐全的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
D.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
3.某兴趣小组在一次湖泊调查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微生物,由于该湖泊长期受到水华污染,因此兴趣小组猜想该微生物很可能为蓝细菌。下列特征最能说明该微生物为蓝细菌的是
A.具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
B.具有藻蓝素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C.具有含磷脂双分子层的细胞器,使代谢高效、有序进行
D.将其细胞膜中的磷脂铺展为单分子层并测得其面积为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4.如图表示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越高
B.自由水能够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如胃内蛋白质的水解
C.甲的含义是“组成细胞结构”,种子晾晒过程中,丢失的主要是这部分水
D.水是良好的溶剂,因此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有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
5.糖类和脂质在细胞的构成和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
B.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缩合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6.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可以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这种手术缝合线可以被人体组织吸收,从而避免拆线的痛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手术缝合线通过主动运输被人体细胞吸收
B.手术缝合线包含游离的氨基及羧基,且具有大量肽键
C.胶原蛋白被人体细胞吸收后可水解、转化为各种氨基酸
D.胶原蛋白与双缩脲试剂混合,须经50-65℃水浴加热后呈紫色
7.发菜是一种陆生固氮蓝细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进而合成氨基酸,同时具有强烈的旱生生态适应性,能在极度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复吸水后仍可恢复代谢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极度干燥条件下,发菜复吸水时的动力为液泡中的溶液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差
B.组成发菜和菠菜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直接能源物质都主要是ATP
C.发菜适应干旱环境的机制可能是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降低代谢水平
D.发菜细胞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进而合成氨基酸的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
8.我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对酿酒酵母的16条染色体进行了研究,重新设计并人工合成为1条染色体,这1条染色体就可以执行16条染色体的功能。将这条染色体移植到去核的酿酒酵母细胞后,细胞依然能够存活并表现出相应的生命特征。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酿酒酵母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能高效、有序地进行细胞代谢
B.可将酿酒酵母置于清水中涨破,以获得其人工合成的染色体
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质
D.移植染色体后酿酒酵母依然存活,说明其遗传信息均储存于染色体中
9.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利用台盼蓝染液鉴别细胞死活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增大膜面积,提供酶的附着位点
10.生物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各种实验方法以方便研究。下列实验方法与教材实验举例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方法 实验举例
A 差速离心法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B 不完全归纳法 细胞学说的建立
C 建构模型法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D 荧光标记法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
11.模型构建是解决很多生物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下图为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下列关于DNA分子及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模型为概念模型,常见的模型除此之外还有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B.DNA结构模型的制作,首先需要将作为碱基和磷酸的材料连接在一起
C.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DNA中的碱基共有4种
D.DNA、蛋白质、纤维素等生物大分子均由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脱水缩合而成
12.细胞连接是指在细胞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骨架等形成的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常见的细胞连接包括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胞间连丝等,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细胞连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质网参与形成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功能
B.细胞溶胶即细胞质基质,含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所需的多种酶
C.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胞吐至细胞外
D.某些细胞连接处相关蛋白被固定无法运动,则此处的细胞膜丧失流动性
13.下图是细胞膜上两种转运蛋白介导的甲、乙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运输方式转运物质时载体蛋白每次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B.两种运输方式的转运物质都需要与转运蛋白某部位结合
C.肾小管细胞能快速重吸收水分主要依赖甲方式进行
D.乙方式中的载体蛋白可能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
14.下列现象与渗透作用无关的是
A.松土以提高植物根部对无机盐的吸收速率
B.红细胞稀释液中加入蒸馏水制备细胞膜
C.高盐或高糖腌制的食品不易腐败
D.土壤施肥过多引起“烧苗”
15.叶绿体内含光合色素,可以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叶绿体在叶肉细胞内的定位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被称为叶绿体定位。如图表示细胞内叶绿体的不同定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叶绿体外,该细胞的线粒体和核糖体中也含有遗传物质
B.可使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C.图①和②依次表示强光和弱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定位状态
D.叶绿体定位既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又避免其被强光伤害
16.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分泌蛋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完成合成
B.通过图示过程合成染色体中的蛋白质时,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小
C.可通过检测放射性来研究
18O标记的亮氨酸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
D.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但具有核糖体的细胞不一定含有核仁
17.图1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漏斗内外均为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高度为h。图2是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图3中P1、P2是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所示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A室内为2mol/L的蔗糖溶液,B室和C室内均为1.5mol/L的蔗糖溶液。蔗糖分子均无法通过上述半透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漏斗内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在最初以及渗透平衡时均为漏斗内>漏斗外
B.图2中的①②⑥组成的结构为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
C.图2细胞此时浸润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外界溶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液浓度
D.图3中的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P1向右移,P2不移动
18.成熟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运输钙离子或氢离子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将钙离子或氢离子运进液泡时需消耗能量(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液泡膜两侧钙离子和氢离子的浓度都将趋于相等
B.钙离子进入液泡时细胞内ATP含量会明显下降
C.与上述过程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线粒体
D.当钙、氢离子进入液泡的同时水分子将流出液泡
19.细胞的生物膜之间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囊泡的移动加强了细胞各组分之间的交流。下图为某吞噬细胞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吞泡和分泌小泡的形成与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有关
B.吞噬细胞吞入细菌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C.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后通过囊泡运输至内质网进行加工
D.溶酶体消化细菌后形成的物质均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
20.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操作或改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染色后用70%酒精洗去浮色
B.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的实验中,可用成熟的叶肉细胞代替洋葱外表皮细胞
C.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将底物过氧化氢溶液换成淀粉溶液
D.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应使用高倍镜观察液泡体积和颜色的变化
21.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能利用吸收的光能转运H+。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紫膜质可以吸收光能,并具有载体蛋白的功能
B.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
C.该过程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该过程将光能转化成了ATP中的化学能
22.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该细胞和其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为植物细
胞细胞壁以内的所有结构)的相对体积与细胞液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甲、乙分别表示原生质体和细胞相对体积的变化
B.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的差别仅在于是否含有细胞液
C.细胞液的初始浓度a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
D.曲线甲、乙变化出现差异的原因与有关结构伸缩性的大小有关
23.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B.ATP中的“A”与DNA、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C.能产生ATP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ATP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24.生物体里的化学反应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物体内含有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在酸性条件下,人体内所有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B.夏季人往往食欲不佳,主要原因是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外界高温的抑制或破坏
C.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体外储存酶时,最好将其置于低温和适宜的pH环境中
2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曲线是常见的表述形式之一。关于某同学建立如图所示曲线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横坐标代表酶促反应时间,纵坐标代表生成物的量,则P点表示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B.若横坐标代表反应物浓度,纵坐标代表酶促反应速率,则P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
C.若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则Р点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D.若横坐标代表物质浓度,纵坐标代表物质运输速率,则该物质的运输一定消耗能量
26.下表是两种酶的相对活性与pH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H 相对活性(%) 1 2 3 4 5 6 7 8
酶甲 5 80 38 45 60 96 78 18
酶乙 5 15 19 38 58 97 72 19
A.向pH=1的试管中逐渐滴加NaOH,酶乙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B.在pH为3时,酶甲比酶乙提供活化能的能力更强
C.酶甲的最适pH为2或6,酶乙的最适pH为6
D.酶甲和酶乙都可能被蛋白酶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27.纳豆激酶是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酶,该酶在超过80℃时迅速失活,在冷冻时活性下降但不失活。纳豆激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溶解血栓,如图表示纳豆激酶与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效果对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宜通过直接口服纳豆激酶来治疗血栓
B.纳豆激酶在冷冻时活性下降但其空间结构未被破坏
C.维生素K2会促进纳豆激酶溶解血栓的效果
D.纳豆激酶溶解血栓的能力强于尿激酶
28.近年来发现,细胞壁在特定情况下能产生多种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应对外界胁迫等过程,下图是细胞壁相关信号通路简图。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是植物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酶活性的受体,由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激酶域三部分构成,信号分子与RLKs的胞外域结合后,可激活胞内激酶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RLKs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识别和催化功能
B.核膜是细胞核接收信号后将指令送到细胞质和细胞膜的必要结构
C.A类RLKs可能通过细胞骨架影响细胞的分裂、分化、运动等生命活动
D.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据图可知,纤维素可在细胞膜上合成
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超级细菌”,一般的青霉素对该细菌的杀伤力不强。为探究某种药物A是否能够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作用,某科研小组设计如下四组实验:
(1)甲组加入培养液+MRSA+生理盐水;
(2)乙组加入培养液+MRSA+青霉素;
(3)丙组加入培养液+MRSA+药物A;
(4)丁组加入培养液+MRSA+药物A+青霉素。
下列关于此实验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A,因变量是MRSA的死亡率
B.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实验,每组重复实验除自变量不同外,无关变量必须相同
C.设置丙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药物A对MRSA的杀伤作用
D.若乙组和丁组MRSA死亡率相同,则说明药物A与青霉素有同等大小的杀伤力
30.“酶-底物中间物”假说认为,酶(E)在催化反应中需要和底物(S)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再进一步反应生成产物(P)。反竞争性抑制剂(I)是一类只能与ES结合,但不能直接与游离酶结合的抑制剂。该类抑制剂与ES结合后,导致产物无法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结合位点可能是底物诱导酶空间结构改变产生的
B.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反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会随着酶量的增加不断增加
C.底物浓度较低时,反竞争性抑制剂不发挥作用
D.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31.(10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许多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除此之外,少数由_______脱水缩合而成的RNA也具有催化作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这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2)某蛋白质类激素由62个氨基酸连接形成的2条肽链所构成,2条肽链之间含有2个二硫键(即—S—S—,它是由两个“—SH”形成的)。这些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分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
(3)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蛋白质的常用试剂。简述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某蛋白酶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操作步骤:向试管内注入蛋白酶A溶液2ml,__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若以蛋白质为底物验证蛋白酶A的催化作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不同浓度的硫酸铵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蛋白质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某蛋白质混合液中含有甲、乙、丙、丁四种蛋白质,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硫酸铵浓度范围如下表所示。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质量分数/%) 15~20 23~30 25~35 38~40
析出的蛋白质 甲蛋白 乙蛋白 丙蛋白 丁蛋白
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32.(10分)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其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此外细胞核还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药物经过5过程进入细胞核时,穿过______层磷脂分子。
(2)上图显示,进入细胞的药物分子在_____________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为增强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及药效,需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的停留时间。
(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也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33.(10分)胰脂肪酶是肠道内脂肪水解过程中的关键酶,板栗壳黄酮可调节该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人体对脂肪的吸收,科研人员欲通过实验来探究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应为: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作答)
a、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b、在一定条件下将两组胰脂肪酶溶液均与等量的底物混合;
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板栗壳黄酮;
d、将胰脂肪酶溶液等分为①②两组,再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
(2)上述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胰脂肪酶可以催化食物中的脂肪水解为_____________,由图1可知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活性具有__________作用。
②图2中的A显示底物与胰脂肪酶活性部位结构互补并结合时,胰脂肪酶才能发挥作用,该过程体现了酶的_____________性。图2中的B和C为板栗壳黄酮对胰脂肪酶作用的两种推测的机理模式图。结合图1曲线分析,板栗壳黄酮的作用机理应为____________(填“B”或“C”),请说明推测不是另外一种作用机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0分)人体甲状腺激素(T3、T4)是含碘的酪氨酸衍生物。右图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主要过程(a→d代表生理过程)甲状腺内的滤泡细胞利用从血液中吸收的氨基酸和I-(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倍),首先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分泌到滤泡腔中,然后经碘化后储存。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泡细胞会回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并水解产生T3和T4,释放到血液中。
(1)据图分析,I-通过Na+-I-转运体进入滤泡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甲状腺球蛋白碘化的过程体现了无机盐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2)用3H标记的酪氨酸培养甲状腺滤泡细胞来探究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路径,随时间延长检测到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泡细胞通过d过程回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的方式是__________,完成d过程需要细胞膜上__________(填“载体蛋白”或“受体蛋白”)的参与。
(4)甲状腺激素以碘化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储存在滤泡腔内,可供人体利用50~120天之久。某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其血浆中T3、T4含量过高,在治疗时使用药物抑制c过程,但发现药物起效较慢。
试解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0分)白色脂肪组织(WAT)负责将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棕色脂肪组织(BAT)则通过分解脂肪来维持机体体温。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促使体内棕色脂肪细胞死亡。
(1)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除此之外脂肪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一点)。
(2)动物脂肪在常温下通常为固态,是因为其脂肪分子中__________(“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3)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棕色脂肪细胞死亡后会大量释放三种物质:腺嘌呤、次黄嘌呤和肌苷,并且周围健康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会增加。请设计实验验证:促进健康棕色脂肪细胞产热增加的物质是肌苷,而非次黄嘌呤、腺嘌呤。首先,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棕色脂肪细胞若干,分为A、B、C三组,按照下表所示完成实验操作
分组 A B C
细胞培养 向三组细胞中a.___________________,在b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
结果检测 一段时间后检测c.___________________。
(4)肌苷促进棕色脂肪细胞产热增强的原理如下图所示。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蛋白复合物可利用H+的运输合成ATP,推测H+通过该复合物的运输方向为:_________(填“顺”或“逆”)浓度梯度。当棕色脂肪细胞被肌苷激活时,H+可通过UCP1蛋白流至线粒体基质,此时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__________,从而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
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5BDBDC 6-10BBACA 11-15DABAD 16-20DACBB
21-25CDBDB 26-30DCBCA
31.(10分)
(1)核糖核苷酸(1分) 免疫(或防御)(1分)
(2)1084(2分)
(3)向试管内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向试管内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2分)蛋白酶A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分)
(或蛋白质的初步水解产物中的多肽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合理即可)
(4)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质量分数达到35%(或35%≤硫酸铵质量分数<38%的其他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向其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丁蛋白(2分)
32.(10分)
(1)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2分) 0(1分)
(2)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2分) 缩短(1分)
(3)放射性出现的位置(2分)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2分)
33.(10分)
(1)dcba(2分)
(2)甘油和脂肪酸(2分) 抑制(1分) 专一(2分) B(1分) C图显示的作用机理为板栗壳黄酮和脂肪竞争胰脂肪酶上的活性位点,从而减少了脂肪与胰脂肪酶的结合几率,进而是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此种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缓解(2分)
34.(10分)
(1)主动运输(2分) 参与组成复杂化合物(2分)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分)
(3)胞吞(1分) 受体蛋白(1分)
(4)滤泡腔内贮存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多,需要被耗竭后药效才能体现(2分)
35.(10分)
(1)缓冲、减压;作为绝热体,保温(2分)
(2)饱和脂肪酸(1分)
(3)a.分别加入等量的腺嘌呤、次黄嘌呤和肌苷(2分)
b.相同且适宜(1分)
c.检测三组细胞产热强度(1分)
(4)顺(1分) 降低(下降或减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