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2 21: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词汇的积累能力,以及从所积累词汇中感知文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写法及内容探究的能力。
课堂环节:
走近鲁迅-走入故乡-深入故乡-讲述故乡
课堂准备:16开记录纸,备用做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一、走近鲁迅:
内容: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味所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腾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②教师为学生诵读鲁迅的小说《药》、《祝福》
要求:学生在听读小说的时候注意摘抄所听到的有感触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历史课所学的时代背景,走近鲁迅,走进那个年代。
二、走入“故乡”:
内容:自读《故乡》、摘抄关键词句
步骤:①学生在自读的时候摘抄有感触的小说关键词句
②自读后,指名学生板书关键词句,每人只板书一个条目
③学生板书后,鼓励学生主动到台上,用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颜色的粉笔画出自我感觉相类似的关键词句,并讲述归类理由。然后由该生诵读所画条目,每诵读一条就由该条板书者对该条关键词句进行诠释与解说,可参照句式“这个关键词/句出自……,作者用它……,体现了……”。学生解说完,主讲学生就对该条进行擦除,逐条进行,直至将黑板擦干净。
④没有参与板书和解说的学生从自己的摘抄笔记中任选两个条目进行赏析诠释,课后上交。
三、深入“故乡”:
内容:自主探究三个问题。
步骤:
①教师给出三个探究课题
②学生结合小说文本进行自主思考,各自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形成书面材料。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彼此交流自主思考的成果,并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修正完善自己的探究结论。
课题:
①小说所写的人物中谁给你的感触最深?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你什么样的触动?
②试从多个角度赏析这篇小说的写作方法(可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叙述方式、语言修辞等角度进行)。
③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以下四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认识:
人与社会现实、人与人的关系、新的生活、地上的路。
四、讲述“故乡”:
内容:学生进行探究展示、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步骤:
①鼓励学生主动或指名学生,从三个探究课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自主表达,其他学生倾听。相同的课题至少指名三位或以上的同学进行表达。
②教师从人物、写法、主题三个方面,结合学生的讲述,对课堂进行简要总结,结束《故乡》的学习。
附:学生学习笔记
一、摘抄笔记:
阴晦、萧索、悲凉、为了别他而来、永别、异地、枯草断茎、项带银圈、紫色的圆脸、无端、素不知道、苏生、尖利的怪声、张着两脚、细脚伶仃、鄙夷、嗤笑、贵人眼高、絮絮、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瑟缩、又粗又笨而且开裂、松树皮、单在脑里回旋、恭敬、寒噤、、松松爽爽、迟疑、石像一般、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痴痴地想、惘然、飞也似的、潺潺、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二、自读摘抄感触:
满怀期待回来与久违的故乡作别,看到的却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片悲凉的景象:屋去人空,故乡人尖酸刻薄,儿时的伙伴已经变成了一个麻木的庄稼汉,怎能不令人伤怀?小说中曾经年少的闰土变成了他父亲一样的人,他的儿子水生和“我”的侄儿却又重复着“我”跟闰土二十年前的故事。闰土--一个旧时代农民的缩影,世世代代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而“我”却满怀着救治人类思想与精神的信念离开了故乡,要踏出一条光明大道。
三、探究活动笔记:
①小说所写的人物中谁给你的感触最深?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你什么样的触动?
小说中给我触动最深的人物是闰土。他的变化很大,“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手由“红活圆实”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对“我”的态度也变得“恭敬”,完全不再是“我”曾经认识的闰土。
读“我”回忆故乡的部分,就如同回到儿时。可以深刻感受到那时“我”与闰土的快乐和纯洁的友谊。可是,我却无法相信后面的中年闰土与前文所写的是同一个人。中年闰土只是一个在田间经受风吹日晒的农民,孩子群中拼命挣饭吃的父亲,一个有着奴性的下人。二十年的岁月,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变成了麻木的求食者。在那个时代就只能这样麻木地了却一生吗?
②试从多个角度赏析这篇小说的写作方法(可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叙述方式、语言修辞等角度进行)。
环境描写。开头以深冬的“阴晦”景象来写“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将别离故乡的悲凉;用月下瓜地的环境来展示少年闰土的生机与活力,结尾的潺潺水声就如同“我”不能平静的心。一系列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展示了人物的境遇,使文章更具内涵。
细节描写。“豆腐西施”拿“我”母亲的手套,闰土的外貌描写等,均体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人物刻画。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了活泼的少年闰土、麻木的中年闰土、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内心充满矛盾的“我”,羞涩的水生,天真的宏儿和淳朴的母亲。这些人物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更加耐读,小说主旨更加明显。
对比手法:小说将少年闰土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年闰土、二十年前的“豆腐西施”与现在的杨二嫂、回忆中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作对比,突出了人物、环境的巨大变化,表现了“我”内心的悲凉与叹息。
叙述方式。文中插入了少年闰土的故事,文末又插入杨二嫂发现草木灰里的碗的事情,丰富了小说内容,完善了人物形象。
修辞手法: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将杨二嫂的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将闰土的手比作开裂的松树皮,将闰土整个人说作石像;“飞也似的”跑开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文章最后的“不愿意……不愿意……也不愿意”的句式构成了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小说主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③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以下四个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认识:人与社会现实、人与人的关系、新的生活、地上的路。
地上的路
“我”从二千余里外回到故乡,“专为别他而来”,从此走上了一条远离故乡的路,也是一条远离故乡的人、故乡的陈旧的路。闰土继续走着祖祖辈辈相同的路,没有改变的欲望,麻木地走着,即便有也将全部希望寄托给了神灵。水生和宏儿的路多少与“我”和闰土有些相似,他们所要面对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杨二嫂装着高底的小脚,在占别人便宜时却“飞也似的跑”……
小说中写了许多人不同的路,有的走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会让人永远停留在那种生活方式中,做一个完全麻木的人;有的会越走越窄,直到跑不动为止;而“我”则选择了一条本没有的路,走下去,会变成一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