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图2所示为“隋朝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量设置粮仓
高一历史考试
9.清朝时,北方的山西梆子、河南像剧非常流行;在南方,由弋阳腔发展起来的江西赣剧,由皮黄
系统发展起来的汉剧,湘剧、桂剧等也都逐渐成熟。这表明清朝戏剧
A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B.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考生注意:
C剧种多样,各具特色
D.思想性强,关注现实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10.福州船政局从建立到1905年,共造出兵商轮船40艘,其中前4艘,轮机均购自西洋,自第5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艘“安澜”号开始,轮机由船厂自己制造。虽然仍是仿照外国样式,但具体制造全由中国丁匠
完成,质量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也不逊色。这说明洋务运动促使中国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A摆脱了对列强工业技术的依赖
合题目要求的。
B.自主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1.子贡被认为是儒商鼻祖,得到鲁、卫等诸侯国君的敬重。有学者认为,子贡是借助了孔子弟子
。长
C.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
的身份,并恪守忠恕理念,构建起广泛的人脉,才形成了遍布四方的商业网络,以致“家累干
图2
D.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金”。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当时
A.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11.陈独秀认为,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木质上是畸形的文化,既然民主和科学能把西方引到高度
A需家思想广泛用于商业
B.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C.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D.促进了运河交通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那么也一定能帮助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主张
C,重商主义观念开始兴起
D.义利价值观得到较好统
5.《旧五代史》我:“(后唐)闵帝闹位…便延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后
以科学改造中国社会。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
2.某同学为设计一份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备好了以下素材(见图1)
汉隐帝与臣子讨论德政,臣下劝其读《贞观政要》:后周杜良曾撰《唐文皇画像记》,强调唐太宗
A.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①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统治中“仁义”的重要性。这说明,五代十国时,
B.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②实行盐铁官司营,潍行均偏平准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B.盛唐政治遗产被认同
C.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③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C.华夏认同观念由此萌生
D.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6.建隆二年(公元96】年),赵普在与宋太粗的对话中,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D.启迪民众思想以改造社会
下列与这一主题相符的史实是
建议,并被采纳。该建议针对的是
12.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宜言》,旗积鲜明地提出“坚持抗
A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B.分设刺史到13州部
A.军阀割据
B.冗兵问题
战到底一反对中途妥协!巩周国内团结一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
C.宰相专权
D.宦官乱政
倒退!”三大口号。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C.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D.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
A.坚持闭结抗战的方针
3.表1所示为史书记载的几段南朝时期史事。这反映出南朝
表1
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B.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时
概况
A.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功能
C.奉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四境之内,晏安无事,户口蕃息:出租供徭,止于岁赋,晨出幕归,自事而已
B.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D.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宋文帝元春时期
《资治通鉴·宋纪五
C,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13.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的“翻身”,对农民来说,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意味着破除
齐高至
府藏内充,民鲜劳役,宫室苑,未足以伤财,安乐延年,众底所同幸”
D.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迷信: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促进男女平等:更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
齐帝时期
《南齐书
8.明朝后期,大量的农民放弃农业耕作,进入城镇谋求生计,这使得农民数量减少和手工业、商
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这一“翻身
果式帝时
乃帅军人于苍陵立,溉千余顷。岁放谷百余万石
《梁书
业从业者增多,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农民为基础的行业的金字塔结构出现松动。这一现象的主
A.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
陈或帝至陈宣帝时期
出现“良美拓,哇畎相望”的景象
《陈书》
要原因是
B.直接推动国共力量发生逆转
A.人口数量剧增
B.政治局势稳定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延缓了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
C经济发展向好
D.得到普遍开发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D.社会稳定推动长途贸易发展
D.有利于农村社会环境的变革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
【⊙高一历史第3页(共6页)⊙】高一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2.B3.C4.D5.B6.A7.B8.A9.C10.B11.D12.A13.D14.C
15.A16.D
17.(1)表现:吸收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任用汉人为官,采用汉族政治制度;借鉴汉民族历史
来治理国家;遵循汉族的礼仪官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开放包容:因俗而治(怀柔政策为主):中央管理与地方自治相结合。(4分,答出两
点即可)
(3)影响: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特点:具有政论性;语言平实易懂;突出时效性。(6分)
(2)原因:旧的禁令被废除;民国成立,民众政治热情高涨;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的建立:革
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政党政治发展的需要。(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原因:国家政策的调整;文化和社会观念滞后:地理位置、资源变化及气候环境的影响。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东北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增强实现民
族复兴的信心和勇气。(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2分)
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领导武装起义进攻大城市受挫的
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工
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下,中共建立了一系列革
命根据地,工农红军力量不断壮大。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8分)》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白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