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精神”主题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文言文。文中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孩子以自己对太阳的认识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两个小孩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品质,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阐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也渗透了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本课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后一篇古文,意义非凡——为小学古文学习画上完满句号,为初中古文的学习做最后铺垫。
教学目标:
1.会写“辩”字,读好句子的停顿,感受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背诵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理清两小儿是怎样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探究对话中的智慧。
3.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4.推荐阅读《列子·汤问》,布置了解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搜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工作。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还组织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人物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发“辩”之趣
1.关注“辩”字,理解课题
(1)揭示课题。“悟科学品质,集智慧卡片,承科学精神”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二期了。上节课我们在《学弈》中了解到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知道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得到了第一张智慧卡片。要想得到这节课的智慧卡片,需要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2)理解课题。学生交流。
2. 建立联系
3.两个小孩的辩论,和大教育家孔子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
4. 情景调动
(播放情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弟子一行人向东游历,颇为辛苦,但一路上讲学布道,见识非凡。)
板块二:读“辩”——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正确通顺
(1)个读,相机指导“孰为汝多知乎?”中关键字的读音和意思。
(2)多音字“为”的读音和意思。
2.读好长句子。辛在左,竖变撇,言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
3.关注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要停顿。
4.读出节奏。齐读。
板块三:知“辩”——疏通大意
1.回顾方法。你积累了哪些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出示,多种方法)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积累这么多。
2.学习任务一:请大家小组合作,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谁来读共学要求?
(1)圈画出难懂的词语,互相说说意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说给同学听听。
3.说一说故事内容。借助思维导图,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讲?
4.齐读。理解了意思,小古文就能读得韵味十足,齐读。
板块四:明“辨”——厘清对辩
1.过渡: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知识渊博。可对这场辩斗孔子不能决也,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辩斗呢?
2.聚焦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同桌为小组分角色读读两小儿的对话内容,用横线画出观点,用波浪线画出理由,完成共学单上的表格。交流汇报。
3.展辩斗风采,感受品质
(1)生生演“辩”,体会“辩”之味(出示演“辩”的要求)同桌辩斗(同桌练习),上台辩一辩。
(2)师生对辩,深化“辩”之思
(3)感悟人物品质。
4.知辩论真相
(1)连线科学老师,找寻真相。
(2)学生交流真相。
5.总结收获,朗读升华。
(1)交流学习启示,小结收获。
(2)多种形式呈现、引读——尝试背诵。
板块五:拓展延伸,文化传承
(1)激发学生阅读《列子·汤问》的兴趣。
(2)布置作业:
①完成延学单。
②阅读《列子汤问》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恭喜同学们获得了第二张智慧卡片。
下节课我们将穿越中外,继续了解如何用具体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比如《杨氏之子》,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不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让他们自主学习。
一、注重课文的读俗
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读正确、读熟练,才能在此基础上正确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学生已经借助预学单进行了自主预习。对课文中的读音和停顿问题做好了自主学习。课上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读正确,理解重难点词语的意思。再进行朗读,通过示范读,同桌对读,等发现朗读的有点和不足,进而达到读正确、读熟练的目的。
二、抓住重点句
重点的句子在于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对话的特点在于结构相似,语言凝练。在教学中,学生带着课前的预学,已经借助课本注释等资料,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重点指导表明理由的两个句子。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同桌互辩和师生互辩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比如:“你早上上学走在路上,看到的太阳是不是像车盖一样很大,等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回家吃饭的路上,日头高悬,太阳是不是看起来很小很亮,这不就是离得近看起来大,离得远看起来小的道理吗?”进而总结出两小儿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
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角色对辩,在对辩朗读,先小组内,然后请辩斗比较激烈的一组上台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来演绎《两小儿辩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学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特别好。
在这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让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科学资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辩日”的结果,只是在课堂上借助视频和文字资料,对这部分做了补充,同时对于孔子的态度没有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下一次的教学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