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09: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2024.01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中国古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
A.龙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良渚文化 D.红山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
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 B.增加国家税收
C.实现民族交融 D.削弱王国势力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5.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
度。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6.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种文化因素的混
合物。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7.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是
A.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B.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D.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8. 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出现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 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
③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④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其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制度 B. 实行内外朝制度
C. 废除分封制度 D.实行三省六部制
11.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C.明太祖废除宰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2.《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
织),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13.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君者,天下之大害也”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5.某同学进行“明代医学进步”的主题学习,梳理如下表格,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内
容是
明代以前 明代
病症 认为天花是无法预防的病症 发明人痘接种法,成功率达 97%
病理 东汉以来认为伤寒是皮毛侵入人 体引起的 认识到传染病是由戾气引起,戾气由口鼻侵入 体内,侵犯部位不同,引起疾病不同
著作 药物学著作说法不一,错漏较多 李时珍著 收药 1892 种,以多级 分类法区分,检索更容易,更注重药物考订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九章算术》 D.《本草纲目》
16.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其根本目在于
A. 扭转贸易逆差 B. 走私毒品鸦片
C. 镇压太平天国 D. 打开中国市场
17. 中国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和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法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8.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
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
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
19.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A. 上海地区近代工业出现 B.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中国近代实现了工业化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20. 下列有关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
B. 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战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事件
A.维护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直接引发辛亥革命的爆发 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22.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
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②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阀割据
③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3. 1915年爆发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宣传民主科学 ②提倡新文学
③提倡新的道德 ④开展保路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由此引发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
A.护法运动 B.保路运动
C. 五四运动 D.护国运动
2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A. 南京 B. 上海
C. 天津 D. 广州
26. 下列关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独自进行的 B.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北伐军从南京开始出发向北进军 D.北伐的目的是要推翻蒋介石统治
27.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战略转移的完成
C.日本实行大扫荡 D.九一八事变爆发
28. 1935 年,“华北事变”发生后,北平学生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这就是
A. 八 一三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一二 九运动 D. “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29.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9月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 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0.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这表明
A. 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B.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 D.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1.下列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①平型关战役 ②忻口会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文件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A.西北野战军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的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
C.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D.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33.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六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34. 有人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对应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和渡江战役 B. 《北京条约》和淮海战役
C. 《越南条款》和台儿庄大捷 D. 《辛丑条约》和百团大战
35. 某同学在查阅我国1952-1957年社会总产值构成时发现,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7.6%增长为1957年的40.6%,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得以完成 B.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成就显著
C.生产的“浮夸风”得到纠正 D. 对外开放开拓了海外市场
36. 下表是《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公、私成分的比较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所有者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力推动 B. 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的开展
C.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7.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许多新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8.1979年6月底,沈阳、阜新、丹东等地发放了3300多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既有修鞋、修车和缝补等修理服务,也有小冷饮、瓜果蔬菜小卖铺,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市场。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9. 有学者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被明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0.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成就有
①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中日正式建交
③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④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古今国家治理
明法度(法令制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1)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4分)
元朝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者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及作用。(5分)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
(3)概括材料中明朝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列举出三项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5分)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宣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背
景及历史意义。(6分)
42.(20分)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一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列出材料一中“大变局”的具体表现。写出康有为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而撰写的两部著作名称。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 献 史 料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教案》 (晚清的“教案 ”即民众与教会纠纷或冲突的案件,此书收录大量与义和团兴起有关的“ 民教冲突 ”案件)
② 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1899年(劳乃宣时任直隶吴桥知县)
③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1900年(袁昶为清朝大臣,因反对义和团被朝廷处死)
④ 《直隶总督裕禄折》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⑤ 《窦纳乐爵士致索尔兹伯里侯爵函》1900年,见《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窦纳乐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索尔兹伯里时任英国首相)
⑥ 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1900年(普特南·威尔为当时英国在华记者)。
⑦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清议报》1900年(《清议报》是梁启超主办的立宪派报纸)
⑧ 《军机处寄各省将军督抚上谕》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⑨ 《议和难善后更难说》,《汇报》1900年(《汇报》为晚清商业性报刊)
⑩ 《论列强对中国之政策即中国之前途》,《清议报》1900年
佚名《拳匪起祸李鸿章外交文件》1900年
《惩前乱而毙后患说》,《(上海)万国公报》1900年(《(上海)万国公报》为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报刊)
文悌《庚子西幸纪程》1901年(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和回京,文悌时任河南府知府)
吉田良太郎、八咏楼主人《西巡回銮始末记》1902年(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和回京,作者身份不详)
支碧湖《续义和拳源流考》1906年(支碧湖为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参与镇压义和团)
材料四 探究主题
甲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源
乙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
丙 外国列强与义和团运动
丁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时局的影响
(3)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三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对应的序号。参考材料三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个主题,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6分)
材料五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自己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4)依据材料五,结合1927年--1934年之间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掌握武装力量”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4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D A B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B D D A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C B B D C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C A B D A A C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分)国家治理
(1)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制定《秦律》。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及作用。(5分)
参考答案: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事务,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5分)
(3)概括材料中明朝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列举出三项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5分)
参考答案:
特点:分卷考试;各区域录取有差别;南方录取人数多、比例大。(任意两点就可
以2分)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措施: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3分)(任意3点就可以得3分)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背
景及历史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中共八大主要矛盾: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2分)
意义: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分)
中共十九大主要矛盾:
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GDP总量持续增长,中国正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分)
意义: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分)
42.(20分)挽救民族危亡
(1)结合所学,列出材料一中“大变局”的具体表现。写出康有为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而撰写的两部著作名称。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参考答案:
“大变局”是指列强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2分)
理论依据:《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任一点就可以得1分)
积极作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了新的思想;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任意1点得1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
背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4分)
意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幸福的愿望;三民主义指导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积极意义。(2分学思之窗)
(3)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三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对应的序号。参考材料三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个主题,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6分)
参考答案:
档案(公文):①④⑧;报刊:⑦⑨⑩ ;信件:⑤;日记:③;个人著述:②⑥ (3分)
说明:(一)写出三个类别名称,每个类别1分;每个类别对应两个序号,信件和日记对应1个序号即可。
(二)报刊可以写刊物、社会报道,写新闻不行;档案可以写官方文件、政府文书、馆藏等。
〖选答甲: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源〗
参考文献:①② (2分)
〖选答乙: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
参考文献:①③④⑧ (2分)
〖选答丙:外国列强与义和团运动〗
参考文献:①⑤⑥⑦⑩ (2分)
〖选答丁: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时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⑨⑩ (2分)
(4)依据材料五,结合1927年-1934年之间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掌握武装力量”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4分)
参考答案:
表现: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井冈山会师,建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9年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确立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以上四点内容,任意两点可以2分)
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