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9.1.2 函数的图象(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中出示的教学插图和例题. 【学生准备】 坐标纸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内容为初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节课需要从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1.从图象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有关信息,并预测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决策,应用于社会生活.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函数三种表示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步骤. 2.通过作图、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会利用函数知识推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不够牢固,只能先从较为简单易学的例题开始讲解、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函数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获取函数的性质. 2.全面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一步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3.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表示函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并能利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函数,体会函数意义.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及时间……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回答. 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是t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T轴,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实质上给出了某日的气温T(℃)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例如,14时的气温是8℃,表现在气温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4,8).实质上也就是说,当t=14时,对应的函数值T=8.气温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t,T),表示时间为t时的气温是T. 教师引导总结结论: 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 2.这天中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 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4.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直观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5.如果长期观察这样的气温图象,我们就能得到更多信息,掌握更多气温变化规律.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用描点法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函数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获取函数的性质. 如图,这是2014年3月23日上证指数走势图,你是如何从图上找到各个时刻的上证指数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情况. 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表示上证指数.这一指数曲线实质上给出了3月23日的指数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例如,14:30的指数是1746.26,表现在指数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4:30,1746.26).实质上也就是说,当时间是14:30时,对应的函数值是1746.26. 上面指数走势图是用图象表示函数的一个实际例子.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及解读函数图象信息.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达到。如:“采用展示 直角坐标系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温度观察新课。接下来就开始导入新课了。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函数的图象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计算并填写下表: x00.511.522.533.54S
学生计算发现:函数关系式为S=x2,因为x代表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自变量x>0,将每个x的值代入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对应的S值. 教师启发:好!如果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你所填表格中的自变量x及对应的函数值S当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在坐标系中得到一些点. 大家思考一下,表示x与S的对应关系的点有多少个 如果全在坐标纸中描出的话是什么样子 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 学生在坐标纸中尝试描点,发现:这样的点有无数个,如果全描出来太麻烦,也不可能.我们只能描出其中一部分,然后想象出其他点的位置,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点评: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表示S与x关系的图.图中每个点都代表x的值与S的值的一种对应关系.如点(2,4)表示x=2时S=4. 归纳总结: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象.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后,函数图像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合理。同样技术应用能满足教学、能够创新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图中了解所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也符合学生本阶段的学情。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2.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要做一个面积为12m2的长方形小花坛,该花坛的一边长为 xm,周长为 ym. (1)变量 y 是变量 x 的函数吗 如果是,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求出这个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吗 (3)当 x 的值分别为1,2,3,4,5,6 时,请列表表示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4)能画出函数的图象吗 师生分析,共同完成解答. (1)由于面积一定的长方形,当一条边长为xm时,另一条边长可以用x表示出来,那么长方形的周长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由函数的定义可知,y 是 x 的函数,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x>0. (2)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另一条边长为 m,周长为y=2x+m. (3)列表: x/m123456y/m2616141414.816
(4)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归纳总结: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 还是按照相关内容进行抛砖引玉,到此已经讲完本节新课内容,通过PPT、动画、图片以及学生手中的坐标纸,大部分同学可以知晓什么是函数的图像和函数基本的画法。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课堂小结 1.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若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则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2.函数的图象 (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2)当函数图象从左向右上升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大而变大;当函数图象从左向右下降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大而变小.
设计意图 每堂新课讲授都会留出5-10分钟进行新知小结。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9.1.2 函数的图象 1.函数的图象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象. 函数的三种表达方法 解析式法 图像法 列表法 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一列二描三连线
课件设计 此处粘贴课件下载地址,建议放在阿里云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间上合理进行,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本节课所授知识。 不足: 由于一体机的用的时间久了,存在卡顿现象。但是过了一会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