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艺术班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艺术班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09:55:27

文档简介

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1-5 DBCAA 6-10 CCBAD 11-15 CBBBA 16-20 ADDCA
21.(1)华夷一家,民族平等
(2)①设机构:如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②封首领: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武力征伐:唐太宗灭东突厥,唐高宗攻打西突厥。
④政治和亲:唐太宗命文成公主入藏嫁松赞干布。
⑤会盟: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建立会盟碑等。
22,(1) 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
(2) 原则:犬牙交错 (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作用: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23.略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艺术班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3.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4.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 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人类文化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以下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思想主题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存天理,灭人欲” D.“节用”“节葬”“非攻”
5.“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7.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8.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9.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需要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与交流
B.发动高丽战争需要运输军粮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10.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11.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剥夺了宰相权力
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 D.削弱了君主专制
12.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
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13.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
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14.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C.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15.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A.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D.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1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17.“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
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
18.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20.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2分)
史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自《贞观政要》
史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自《新唐书·地理志》
(1)史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据史料二,概括唐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4分)
史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史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据史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2分)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8分)
23.阅读材料,就宋朝是否积弱积贫完成论文,题目自拟。(14分)
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再探析
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漆侠重申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在土地兼并、官私租增重和国家赋税剧增三者交织的侵袭之下,广大农民日益贫困从而造成了民困的严重局势。封建国家尽量扩大征税,但财政上依然是捉襟见肘,拮据不堪,也形成国穷这一局势。与此同时,宋虽然养了百万大军,对辽夏则卑躬屈节,纳币求和,而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小股起义,也难以应付。外不足以抗击辽夏,内不足以镇压农民反抗,宋专制统治的积弱的局势也暴露出来了。经济上的国穷民困,政治上的积弱挨打,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总局势。”
李裕民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一文中则指出:“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史的误解,应予纠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