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21 08: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课 题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绳、弹簧、学生预习体验
教材内容 分 析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模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波,学习波动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设计理念 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很难在学生心中建立科学模型,借助动画模拟和亲身感受,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通过赣教云教学通,能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有个更之直接的反馈。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学习机械振动和受迫振动,为研究波的形成和传播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后一质点在前一质点的带动作用下运动形成的,但对波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任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是质点与质点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知道横波、纵波、波峰、波谷、密部、疏部的概念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4、理解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二、科学思维 从研究某一质点的振动到研究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及机械波的特点,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交流、评估与反思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勇 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共同协作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难点: 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波源的能量,但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①观看一段人浪表演视频; ②观看红旗迎风飘和带操表演图片; 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视频,联系生活实际,用具有视觉冲击的情境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引入新课。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实验。 准备了一根绳子,两人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将绳子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另一个同学手持另一端作为波源沿水平桌面抖动。 (2)提问: ①绳子上出现了什么形状? ②绳子的振动形式从哪传播出去的? ③绳子的一端振动后,为什么后面的绳子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
设计意图 使用体验实验的方式引入波形。让学生有感官上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①建立绳波模型 ②结合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后面的质点开始运动时间的先后? 分析波的形成:波源上下振动时带动相邻的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是比前面的质点振动滞后,从总体上看就形成了凹凸相间的波形。
设计意图 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动画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建模,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①分析和时刻的波形及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②示范画出和时刻的波形及各质点的运动方向。 ③布置学生先独立完成分析时刻和T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并画出对应的波形图,再进进行小组讨论。 展示五个时刻的波形,对比五个波形引导学生思考: ①波向哪边传播? ②质点的起振方向和波源的起振方向是否相同?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④后面质点的振动形式是否和波源的振动形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⑤后面质点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设计意图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②学案导学、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两种方式结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③通过赣教云平台的手机展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分析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活动。 ①16个男生将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每一个同学代表一个质点,第一个同学作为波源,带动后面的质点一起振动。用半蹲代表平衡位置,现所有质点处于平衡位置,波源持续向上振动。 ②剩余的同学观察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 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 增加游戏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教学环节 (六)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合作学习得出机械波可以分为两类并总结出横波和纵波的概念及特点。 ①阅读教材。 ②合作得出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的定义。 ③知道横波的波峰和波谷 ④纵波的密部和疏部。 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波。(投屏) 展示声波模型。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声波形成和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常根据运动的特点对它进行命名,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教学环节 (七) 师生活动 机械波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 ①敲击音叉和不敲时的两种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波源的概念。 ②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真空罩内,引入介质的概念。 ③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波产生的条件。 ④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设计意图 ①通过初中所学的音叉和上一章的机械振动,体现了学生认知的过程来; ②培养学生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快乐。
教学环节 (八) 师生活动 课堂小结 就本节课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完成老师在赣教云平台上布置的作业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产生原理及特点和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 1、通过平台作业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2、设置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对波的形状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实验演示及波的形成动画模拟,清晰地把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给内容的理解,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情景和问题的多种形式来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