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历史 2024.1
本试卷共7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A.古人类的起源
B.中华文明探源
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
2.战国时期《商君书》中“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记载可以直接佐证秦国
A.户籍制度的实施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井田制逐步瓦解 D.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3.史料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与该段史料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废除苛法异姓封王 B.七国叛乱同姓操戈
C.裁并郡县清查田户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4.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反映出宋代
①日常生活的丰富 ②饮茶之风的盛行 ③商帮群体的壮大 ④门第观念的淡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下列史料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料 结论
A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秦国实行上计制选拔官员
B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代建立起中央监察体系
C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抑制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D 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官吏的管理关系治国理政的效果
7.以下为一位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中枢机构演变示意图,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8.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对一场战争痛感道:“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这一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有学者对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相关史料 24日,未署年月 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
6月8日 《晨报》刊载上文电报并注明,“上月廿四(24)日国务院发出电报”
6月26日 北洋政府电令中国代表称,如不能保留山东,即拒绝签字
学者推断 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向巴黎发电需数日才能送到,26日发电为时已晚。北洋政府在最后时刻做出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A.北洋政府坚决拒签和约 B.《晨报》支持五四运动
C.拒签促使学生运动爆发 D.北洋政府推卸签约责任
10.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的决议案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
A.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11.下图是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业增长率统计,对第二阶段统计数据分析合理的是
①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③国民政府在收回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④为日后中国长期坚持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在1932年出版发行的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序言中,作者写道:“当本书发排之际,日人侵占我东北三省及上海事变,先后发生。事态重大,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在现代史中,实为最可注意最可悲痛的材料。因附撰两章于第六篇国民革命之后,俾读者知所警惕,而共谋挽回我华民族的厄运。”表明作者意在
①引导学生对时事加以关注 ②警惕日本侵占中国的野心
③培育学生救亡图存的意识 ④增添了史学研究最新成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下表摘引自某史学著作的目录节选。根据所学判断,表格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第一部分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缘起与发展1949-1956
第二节 与苏联结盟
第四节 抗美援朝
第五节 援越抗法与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六节
第七节 参加亚非会议
A.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中美关系僵局 D.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14.1992年我国相继出台《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当时有人认为这两个条例“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并说“当时想创立企业,可是不知道资本从哪儿来,有了这两个文件后,就可以去募集资金,可以去依据一种商业模式寻找投资人来投资。”这体现了当时
A.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 B.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
15.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2000年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部开工。2001年,包括青藏铁路在内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这一战略
A.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B.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标志
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 D.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
16.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A.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17.有历史学家在书中写道:我从基本资料出发,试图把构成14世纪初法国南部村庄蒙塔尤社区生活的各种影响因素揭示出来。那里存在着支配性的大小权力,首先是法兰西的国王,如果当时的法兰西可称为“国家”的话,国王便是“全国的”统治者;其次是伯爵,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统治者。这表明
①史学研究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 ②法国王权已经达到顶峰
③社区开始成为基层自治的方式 ④封建领主仍有较大权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提出万有引力与运动三大定律。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人类不是以公历纪年,而是以人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纪年,就应该以1687年为元年。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展 B.宗教改革过程中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C.人应该更多的关注本身和现世世界 D.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19.1847年成书的美国小说《瓦尔登湖》体现了对社会的反思,文中有许多双关语,比如,借枕木(sleeper)写道“铁路底下躺着的枕木是什么?每一根都是一个人,铁轨就铺在他们身上……如果有人乐意坐火车,就必须有人遭受被碾轧的命运”。这反映出
①铁路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②工业化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
③作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影响 ④作者反思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右图漫画创作于19世纪末的美国。海岸边站着的几人分别代表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海面上挂着星条旗驶向拉丁美洲的美国战舰上写着“门罗主义”。该漫画的寓意是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开展成果斐然
B.欧洲列强彻底结束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C.美国进一步强化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与侵略
D.“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意识深入人心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0分。
21.(16分)人口与历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隋 609年(炀帝大业五年) 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
唐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 约3700万 《通典·食货》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唐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 约1700万 《通典·食货》
唐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600万 《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 (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5分)
(2)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4分)
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3)结合折线图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7分)
22.(7分)士人群体与时代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3分)
材料二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掊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4分)
23.(11分)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11分)
24.(8分)流动的白银
材料二 (中国)吸食鸦片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把钱花在鸦片上,导致了对其他商品之需求停滞,其后果是市场的普遍萎缩。此外,鸦片的持续流入引起了白银的不断外流。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这种白银外流的情况最为严重,每年约有400万到500万元的白银流出。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震动了市面上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任选一条白银流向路线加以说明并简析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谈谈你对“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25.(8分)兰克学派
关于“世界历史”的观念,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和发展,最初,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
对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没有遇到大危机,整个社会洋溢着信心和乐观主义,这成为兰克学派及其观点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写道:“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发生了”。同时强调,“我的注意力将放在(欧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该学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史料,因为其认为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是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稿等。而进入20世纪,其光芒逐步褪去。
分析兰克学派史学观盛行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简要评价其史学观念。(8分)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2024.1
一、选择题(共 5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A A D C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C D C B A D C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1. (16分)
(1)原因: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前,战乱频繁等因素导致人口大量减少;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大量户口依附于豪强地主,导致政府控制人口低于实际人口。(2分)
价值:上述数据属于政府实际控制人口,并非当时全部人口;但上述数据来源于官修正史等价值较高的史料,对研究不同时期政权掌握的人口数量与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等问题有较高价值。(3分)
(2)
评分标准:
水平 描述
水平三(4分) 完整利用时间、人口数据;准确标注坐标单位(如横坐标单位是“年”;纵坐标单位“万人”);时间刻度与人口数据刻度恰当(如1个时间刻度是“10年”或“20年”或“50年”,不超过“100年”;1个人口数据刻度是“500万人”或“1000万人”,不超过“2000万人”)。
水平二(2-3分) 较完整利用时间、人口数据;较准确标注坐标单位;时间刻度和人口数据刻度不够恰当(如1个时间刻度大于或等于“100年”;1个人口数据刻度大于或等于“2000万人”)。
水平一(0-1分) 未完整利用时间、人口数据;未标注横纵坐标的与单位;时间刻度与人口数据刻度不够恰当。
(3)变化: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快速上升到政府能够控制的人口数量锐减。(1分)
阐释:唐朝前期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轻徭薄赋,重视社会救济;农耕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长;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上升,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盛世局面的出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3分)
安史之乱导致人口锐减;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影响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政府能够控制的人口数量锐减,反映了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唐朝逐步走向衰落。(3分)
22.(7分)
(1)影响:新型士人群体提倡复兴儒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推动了文治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新型士人群体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3分)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被反思与质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推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4分)
23. (11分)
抗日战争时期,体育观念与救国图强相结合。30年代日本侵略不断加剧,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这种体育救国的观念激发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3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观念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时,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了人民的体质,为保卫和建设国家作出贡献。(3分)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体育观念被赋予了拼搏竞争、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等内涵。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性体育赛事赢得荣誉,激发了中国人民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展现出中国开放包容的心态、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分)
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时代主题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从争取民族独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反映了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2分)
24.(8分)
(1)①美洲白银通过贸易经由太平洋流向东南亚后,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刺激了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围绕白银输入的贸易网络逐步形成;推动明朝赋役制度的改革推行了“一条鞭法”。(4分)
②美洲白银由欧洲殖民者经大西洋流向欧洲。美洲受到欧洲殖民者剥削和掠夺、带来巨大灾难,改变了美洲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增加了资本积累,出现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带动商业格局的变化,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4分)
③欧洲国家掠夺自美洲的大量白银,经大西洋、印度洋贸易流向印度、东南亚地区、中国。推动了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枢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4分)
(2)白银的枯竭是随鸦片走私引发的大量外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萎缩,造成贸易逆差;形成银贵钱贱的状况,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社会危机;造成国家财政困难。(4分)
25. (8分)
(1)背景: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欧洲通过殖民确立了在国际格局中的优势;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增强。(4分)
(2)积极:注重历史的客观叙述;强调史料的可靠性。(2分)
局限:理论上,认为世界历史以欧洲为核心(欧洲中心论),这忽视了其他地区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作用,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内容上,偏重于政治,缺乏对社会的全面性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