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农耕,我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神农尝百草,教民耕种”,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材P8—10内容,提问:
1、我国原始农业的代表作物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请大家阅读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并找出河姆渡遗址及半坡遗址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思考先民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生活。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展示图片:《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3.住房:干栏式建筑。
4.工具:骨耜。
5.主要作物:水稻。
6.畜牧业:饲养猪、狗、水牛。
7.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雕刻技术。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人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居民的生活
教师:(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展示图片:《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3.住房: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5.主要作物:粟。
6.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7.手工业:彩陶;纺织、制衣。
思考回答:
河姆渡人、半坡人二者之间主要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主要差异:农作物的种植、居住房屋。
主要原因: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的发展
兴起过程: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列表)
从发现地区、距今年代、原始农耕、生产工具、原始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进行对比
共同特征:①原始种植农业;②磨制石器;③制造陶器;④定居生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注重对比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把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