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书写生字“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注释讲故事。
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具准备:
预习单、板贴。
课前交流:用古人的方式介绍自己,跟学生互相认识一下。
预习单
了解故事背景:
1.本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的故事,我对他有这样的了解:
------------------------------------------------------------------------------------------------------------------------------------------
本文选自《 》。
2. 给加黑字注音。
王戎( ) 诸( )多 竞( )走
折( )腾 李树多子折( )枝 折( )本
3. 解释下列字词。
尝:-------------------- 竞走:------------------------
唯:-------------------- 信然:-----------------------
故事内容我知道:
4.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学法
1、引出王戎回顾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等图片
师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学生简单介绍王戎。
2、指导书写“戎”王戎的“戎”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出示甲骨文“戎”):戎是个会意字,可以看出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
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写这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书写“戎”同桌之间星级评价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读通课文
1、生自读课文。
2、展示读书成果。指导读好“折”字。
3、师范读。
4、指导读好长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5、想象画面帮助理解
6、古今意义比较:走。
7、借助节奏读好课文。
(二)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小组练习。
2.学生根据提示,讲意思。
(三)熟读成诵
1、练习背诵
A、第一遍 图片文字
B、第二遍 图片加少许文字
C、第三遍 只有图片
(四)感悟品质
1、领悟写法。
2、师结延伸:遇到事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跟从。正是这样,长大后的王戎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能够名留青史。
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3、学生联系生活说说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过渡:接下来就继续运用学古文的方法,走进《王戎观虎》这篇小古文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注释:①宣武场:场地名,在洛阳城北。断:隔绝。纵:让,任凭。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围起栅栏,包住虎牙,派大力士跟虎搏斗。
②亦往看:也前去观看
③承间:同“乘间”,趁着空子。
④辟易颠仆:害怕躲避
⑤湛然不动:很平静,一动不动。
1、生配乐自由读文章
2、指生读
3、借助注释讲故事
4、说说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四、课下延伸,推荐阅读
师补充:《世说新语》
板书: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四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文言文,课堂上领同学们复习学习方法后,开始学习课文。学习新课时,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
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