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课 题 《小猴子下山》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小兔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等教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学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有始有终等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客人,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来猜一猜。(出示谜语) 2.小猴子特别喜欢吃桃子,你能帮助小猴把桃子摘下来吗?出示词语,指明学生读准生字摘桃子。 3.质疑导入: 这是小猴子第一次下山,小猴子一路去到了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猴子下山去到了那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抽生汇报,(玉米地 玉米、桃树下 桃子、西瓜地 西瓜、小兔子 )然后课件演示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学习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话说,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小猴子首先去到了什么地方?(玉米地)出示课文插图一。他看到了怎样的玉米呢? “又大又多”。谁来读好这个词?评:你读出了玉米的大、多。我仿佛看见这样的一块玉米地。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 玉米长的这么好,小猴子看到了心情怎样?“非常高兴”。这还不是一般的高兴,课文里用到了一个词“非常”,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特别、十分、无比)。让我们为小猴子高兴一下,读好这个词。 看到这么好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你能不能找出小猴子的两个动作。“掰”“扛”4什么是“掰”?老师这里有一只粉笔,你能把它掰断吗?(学生上台掰粉笔)。像这样两只手用力的把东西分开就是掰(出示图片)。看,小猴子左手握住玉米,右手握住玉米,用力往下一掰,玉米就拿到手了。谁来边做动作读好这个词?评:我看出了你的用力。看来你理解了掰的意思。请女生一起掰一掰。男生也来掰一个。 小猴子就这么掰了一个玉米。一个玉米重不重?那为什么他不拿手里,而要扛起来呢?(请你注意小猴子的表情、动作。那谁来扛着玉米走一走,感受一下?)评:是啊,扛着玉米走,显得神气十足、得意... 让我们一起做着动作,一起读好这句话。 小结:小猴子走到( ),看见( ),就( )了一个。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又走到哪里呢?我们快点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1.抽生说说小猴子走到了哪里?(桃树下),看见了什么?(又大又红的桃子) 2. 这次,小猴子看到又()又()的桃子呢?“又大又红”,谁来读好这个词。评:真想摘一个吃。 桃子不仅大,红,还很(多)呢,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满树”。 评:真聪明,这也难不倒你。谁来读好这个词?评:桃子真多。数也数不过来。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你也能读好吗?“他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评:你的朗读真流利。你读出了桃子的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见到满树的桃子,猴子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嘴巴张大,眼睛笑成一条缝、手舞足蹈)。见到桃子的小猴子不仅是高兴,更是开心,激动,我们试着一起来读读感受着这种喜悦。 这个时候,你觉得小猴子心里会怎么想呢? 是啊,心动不如行动,小猴子马上——引读“扔”...“摘”... 7.小猴子还喜欢掰到的玉米吗?“不喜欢”,哪个字可以体现出来?“扔”。是啊,不要的东西才会扔掉。请一二两组读一读,要突出“扔”。现在小猴子的目标是摘几个桃子,也请三四两组读,突出“摘”。 8.第一次掰了玉米,小猴子开心的扛着玉米走。第二次摘了桃子,又是怎么把桃子带走的呢?.“捧”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7. 9.它为什么要捧呢?(个头小,捧在手心不会坏——可见,小猴子多么喜欢吃桃子;怕把桃子弄烂——说明它喜欢。桃子珍贵——是啊,所以才会喜欢。得之不易,更喜欢) 10小结:小猴子走到( ),看见( ),就( )。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小猴子这么小心地拿着桃子。走啊走。接下来的一路,它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填空:小猴子来到( ),他看见( ),就( )先请同桌之间轻声交流。交流。评:你一下子把内容填完整了。你说明白了小猴子做的事。 小猴子先来到了西瓜地,看到了——“满地的西瓜又圆又大”。这么多西瓜想摘一个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来读出你心中的想法。开火车读,(评:太令人惊喜了。都是大的,摘哪个好呢。真想马上切开一个。馋的口说都要流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这么多的西瓜谁不喜欢呢?所以小猴子一看到这片西瓜地,他两眼冒光,——引读“扔”“摘”3.小猴子看见了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你们发现没,这些东西呀,都用(又 ,又,)来形容。你还会说说其他词语吗?(又大又黄,又香又甜) 小猴子摘好的大西瓜怎么带回家呀?“抱”。谁来抱起一个大西瓜读好这句话。“小猴子抱起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评:这个西瓜有点重。虽然西瓜大,小猴子抱的还是很开心。迫不及待想吃了呢。一起抱着西瓜读一读。 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它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6.小猴子看见了谁?(小兔子)小兔子长得怎么样?(蹦蹦跳跳,非常可爱)积累像蹦蹦跳跳这样的“AABB”式的词语。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小猴子看见小兔子,它就怎么做的?(扔西瓜追兔子)。 2.兔子追到了吗?“没有”。再看一眼自己的手里,还有东西吗?“没有”。摘的玉米,桃子、西瓜都被它扔掉了。所以结果就是——他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3.现在的小猴子什么心情?(出示图片)“不开心、失望、失落、后悔”。指读情感。 4.小猴子终于下山了,我们现在根据它路过的地点,填一填这个表格 8.表格里面这些表示小猴子的动作的有哪些词语呢?请你们来说一说,(掰、扛、扔、摘、捧、抱、追)找得真仔细。那谁来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带有提手旁)回答得很准确,这些动作都用手来完成,所以跟手有关系,是提手旁。你还知道哪些字带有提手旁呢?(看来同学们生字都积累得很扎实) 扩展升华 小猴子为什么会空手而归呢? 因为小猴子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三心二意,所以最终他什么也没得到,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去。 全文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不能像小猴子那样,做事三心二意的,那样就会一事无成 六、课外作业 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板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 玉 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 子——又大又红——摘捧 一心一意 西 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有始有终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在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并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会迁移运用。以及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并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朗读指导不到位;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缺乏教学机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化,不仅精备教学内容,更要多备学生。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