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0 21: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鹿寨县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历 史
(历史与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共120分钟,其中历史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A.齐国 B.秦国 C.宋国 D.楚国
2.“东汉末年分三国……”是歌手林俊杰演唱《曹操》中的歌词,请问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3.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禹 B.汤 C.舜 D.黄帝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周平王东迁洛 ④夏朝建立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6.“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这一政治状况最终导致
A.“百家争鸣”的出现 B.王朝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人口迁徙的高潮
7.“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上述两句诗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史前时期 B.西周初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末年
8.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传说中,有一位勇敢善战的远古苗族首领,黄帝在天下大乱时,曾借助他的遗像安定了天下。这位传说中的远古苗族首领是
A.蚩尤 B.炎帝 C.舜帝 D.大禹
9.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A.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10.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措施后,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这说明
A.秦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变法得到新旧贵族拥护
C.改革总会遭到阻力 D.商鞅变法成效较为突出
11.周王朝崇尚礼治,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而春秋时,楚庄王问周王的使者“鼎之小大轻重”;战国时,秦国直接“兴师临,而求九鼎”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世袭制的加强 B.分封制的瓦解
C.统一趋势的加强 D.铁农具的出现
12.“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
A.神话传说 B.甲骨文 C.青铜器 D.《史记》
13.《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西周建立初期
14.“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15.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这表明春秋时期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2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1分)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①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请你依次写出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派别。(4分)
②孔子主张“仁”和“礼”;墨子主张 ,“施仁政于民”是 (思想家)的思想。(2分)
③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哪一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2分)
④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哪部著作?(1分)
(3)活动反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分)
17.(9分)民族关系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卷土重来,秦朝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发展。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他”是指秦朝哪位皇帝?(1分)秦朝的老百姓为什么咒骂他?(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重要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孝文帝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分)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18.(10分)中华民族从分散孤立到联结交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的革故鼎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机构及其影响。(2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
(2)根据材料二,反映了江东地区什么经济景象并分析其出现原因。(2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在“移风易俗”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民族与国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5 CAAAD 6-10 BCACD 11-15 BBC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
(1)百家争鸣。
(2)①道家、法家、墨家、儒家。②孔子;“兼爱”“非攻”;孟子。③秦王朝④《论语》
(3)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如仁爱、和谐等,我们应该继承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有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17.
(1)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秦始皇统治残暴。
(2)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发展。
(3)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18.
(1)机构:西域都护。
影响: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2)景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人南迁);东晋政府优待侨民政策(合理即可)
(3)说汉语、改汉姓、学汉礼、遵汉制等。(一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北魏的实力。
(4)观点: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中华民族在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多元统一体格局。如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与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各自发展又孕育统一的趋势;魏晋时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亦促进了中国各地的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举措,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等。
结论:所以说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我国强大统一的重要因素,应当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历史大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