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北方地区初中地理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下(单元分析+4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北方地区初中地理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下(单元分析+4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1 09:38:18

文档简介

《北方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小麦——旱作农业典型作物、文明的起源与中心 教学思路: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成就,认识首都职能。
四、教材分析
北方地区是中国地理差异讲解的开端。在第一节简述北方地理区域的概述,用以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一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在第一节共设置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黄土地”,在此标题下教材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要介绍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教材第二节主要讲述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教材系统的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了“山水环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题,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自然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教材介绍的是东北三省是一个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又是教材讲述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介绍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知道的区域。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北京为必学区域,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建设。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北京发展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本节教材共设了三个标题分别是“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
五、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湖南地区学生,学生生活在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形、气候、水源等等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与体验,因此在讲授自然地理特征时可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将其与南方地区做对比学习。初二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认知水平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归纳演绎方式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书本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归纳。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分区地理且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初步了解,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思维。
六、单元目标
1.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区域认知)。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区域认知)。 5.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比较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6.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7.通过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8.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卯、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9.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0.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及城市建设成就(区域认知)。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4.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5.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比较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6.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7.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8.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卯、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9.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10.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及城市建设成就。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1.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区域认知)。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区域认知)。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比较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比较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3.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通过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卯、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卯、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及城市建设成就(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及城市建设成就。 学法大视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分主题1:特性:小麦的生长条件
一、基本信息
课题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区域认知)。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农作物分布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案例展示】 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7月24日电 “截至7月23日,全省农田积水面积1132万亩,农作物受灾1068万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等,占秋作物面积的9%。” 提出问题:读完这篇新闻报道,你获取了什么地理信息? 生:阅读案例素材。 运用乡土地理素材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类型 【读图总结】 师: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都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特点? 【承转提问】 师:为什么北方种植的农作物大都是旱作作物?这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系吗?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北方地区农作物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入下一内容。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P8-12内容,读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描述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读图思考:北方农业发展条件】 结合所学地形知识,说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 北方地区的地形有何共同特点? 【对比读图】 对比郑州市与衡阳市降水,郑州市降水有何特点? 【回顾小结】 师: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 生:认真笔记。 通过读课本,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读图思考与对比读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与农业发展 探究: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任务1: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任务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任务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探究: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展示材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华北地区春季严重干旱的真实写照。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而此时降水较少,经常出现旱情。 结合材料与教材11-12页内容,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回顾小结】 师:强调因地制宜观念发展农业,总结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通过读图思考与对比读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师:整理课堂思路 生:跟随老师整理课堂思路,回顾本堂课知识点。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师: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从长远来看,如何实现此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三、自然特征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2课时 《北大荒vs北大仓》教学设计 分主题2:东北三省:北大荒vs北大仓
一、基本信息
课题 北大荒vs北大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区域认知)。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比较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北的地形特征、气温与降水分布特点、工业发展
教学难点 东北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关系;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主题式情境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实事导入】 师: 2021年夏,“中原粮仓”河南省因暴雨受灾严重,不少居民担心粮价上涨。对此国家粮油中心回应称东北三省地区今年粮食产量足,市场供应充足,预计后期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 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家粮油中心如此笃定东北三省地区能够产粮供应充足? 联系事实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认识北大仓 【自主学习】 师:阅读教材17页,总结现在东北三省的农业地位;并说一说在以前,东北地区又是什么样的状况? 二、北大仓的地理位置 【读图分析】 师:阅读教材第14页图文资料,在图6.11中找出东北地区的位置和东北三省的范围。 生:阅读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归纳。 三、北大仓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发展条件) 【读图思考】 师:阅读教材第14页图文资料,在图6.11中找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平原,描绘主要山地和河流,总结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合作探究】 师:读中国干湿地区和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分析东北三省冷湿的气候。 分析冷和湿的原因。 利用各城市气候图,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③读教材第15页图6.13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分析东北三省内部的气候差异。 【探究东北雪期】 师:完成教材第16页“活动”题,分析冷湿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点拨:雪期的计算方法:降雪最终日期-降雪最初日期。 拓展:东北寒冷的气候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深刻,如东北八大怪。 【联系思考】 从农业发展条件的角度,读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你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 四、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展示】 师:多媒体展示“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吉林长春生产下线”、“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在大连造船厂建成下水”、“大庆油田在黑龙江投入开发建设”图片,体会东北三省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1.东北三省的资源与工业 【提问导思】 师:读图找出东北三省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形成了哪些工业城市? 讨论: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哪一类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2.东北三省的交通与工业 【读图思考】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图。 师:读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四个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交通优势。 师: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请你说明铁路线与主要的矿产地之间的关系,并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性。 3.东北三省工业布局特点 多媒体展示“大庆、伊春、鞍山等地工业结构图”。 师: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请说出大庆、伊春、鞍山等地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生交流讨论,并分析回答。 4.东北三省工业问题及对策 师:东北三省工业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针对东北重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就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分析: 从农业发展条件的角度,说一说东北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图表分析: 说一说东北三省的人口与粮食产量有什么关系?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北大仓与北大荒的历史由来有初步认识,这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通过读图,使学生明确东北三省地区的位置。 阅读材料进行影响探究,达成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归纳与信息提取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雪期与影响因素等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老师指导与讲解相关概念、小组合作解决有关问题,初步了解区域气候内部差异的分析方法。 通过读图思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与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与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认识北大仓发展过程中工业的问题。 北大仓的由来离不开东北的工业发展,因此这里需要学生清楚认识到东北工业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造就了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型。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又到北大荒的思考】 近几年,东北三省又开始出现了“荒化”趋势,逐渐由“北大仓”向“北大荒”改变,请同学们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九、板书设计
北大仓vs北大荒 三、工业发展 ①工业地位 ②工业分布 ③工业结构 ④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十、教学评价
课堂效果
不足之处
改进方法
第3课时 《黄土高原的前世与今生》教学设计 分主题3:起源:黄土高原的前世与今生
一、基本信息
课题 黄土高原的前世与今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通过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卯、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与特殊的黄土地形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主题式情境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师:讨论我眼中的黄土高原。 展示清朝大学士王培眼中的黄土高原:“此地穷山恶水,不可久留”。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清朝时黄土高原被称为穷山恶水?现在还依然是穷山恶水吗? 展示材料开门见山通过冲突引入主题:黄土高原的前世与今生。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前世:为何被成为穷山恶水? 【自主学习】 师:阅读教材27页内容与“黄土高原卫星影像图”,推测黄土高原被大学士王培称为“穷山恶水”之地的原因。 生: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 【承转与导思】 说明原因:被称为穷山恶水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有着严重的水土流失。 提出疑问:什么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说一说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得土壤随着水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读图小组讨论】 师: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地形分布”图,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图8-65,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讨论问题;港澳发展经济的条件有哪些? 【人类活动强度探究】 读图思考: 历史上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怎么样? 【气候降水探究】 读图分析: 结合榆林市降水数据与资料,说一说榆林的气候降水有什么特点? 【坡度土壤探究】 资料分析: 黄土高原的地形坡度有何突出特点?这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影响? 总结: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认识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 对照地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 三、今生:水土保持与环境问题治理 【读图思考】 读图8-72、8-73,阅读教材P103阅读材料《高原绿了,农民富了》。 1.说一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狂沙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2.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何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并结合教材P103页的内容,说一说,黄土高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 完成教材P104活动1。 【总结归纳】 黄土高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农业。利用能源优势,建设了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 通过自主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加强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此部分难度适中,学生已学过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读图能力,巩固描述一个区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利用材料、问题情境、落实锻炼学生分析一个地区区位条件的思维。 利用材料、问题情境、落实锻炼学生分析一个地区区位条件的思维。 利用材料、问题情境、落实锻炼学生分析一个地区区位条件的思维。 熟悉和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斜坡种植防坡林,拦蓄坡面径流;沟壑中种植防冲林,固定河床,拦截泥沙。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缓坡上修筑梯田。 农业技术措施: 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等措施。 总结黄土高原前世今生的转变,树立学生保护自然、因地制宜的价值观念,总结课堂。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防止水土流失的现实案例】 新中国成立至今72年来,我国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治黄成果显著,“黄色高原”逐步向“绿色高原”转变,那么这其中同学们知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九、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的前世与今生 三、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斜坡种植防坡林,拦蓄坡面径流;沟壑中种植防冲林,固定河床,拦截泥沙。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缓坡上修筑梯田。 ③农业技术措施: 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等措施。
十、教学评价
课堂效果
不足之处
改进方法
第4课时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分主题4:北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基本信息
课题 祖国的首都北京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及城市建设成就(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 北京城市建设的古今共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主题式情境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实事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一说你在视频里看到的北京都有什么类型的建筑? 通过实事导入课堂, 热点新闻激发学生 学习 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到热点新闻的地理现象。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古都北京:成为都城的原因? 【小组探究】 师:北京都城的气候、地形、水源条件怎么样?对北京城有什么影响? 【读图思考】 读图说明古代北京城的交通条件,结合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2、现代北京:城市职能与国际都市 【阅读总结】 师:根据教材总结北京有哪些城市职能。 【北京新城建设】 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介绍中关村、王府井、金融街,介绍北京重点功能区。 【北京的交通】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中国公路交通图”学生读图,了解现代北京的交通条件,归纳北京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状况。 【古今融合的北京】 师: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有的城市职能,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景象。徜徉在北京街头,随时能感受到“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汇融合,相得益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小节知识点。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指导学生读 图,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 ,提高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锻炼提取信息与总结的能力。 及时回顾, 构建 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古都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交融碰撞】 北京古城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有效保护古城风貌的问题,北京四合院作为典型代表性传统建筑,但是现在面临着拥堵、卫生条件差、房屋年久失修的情况,请你谈谈该如何有效保护这些传统建筑?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评价
课堂效果
不足之处
改进方法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方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小麦
旱作农业典型作物、文明的起源与中心
教学思路:
大单元主题
小麦一早作农业典型作物、文明的起源与中心
主题
特性:小麦
白山黑水:北大
起源:黄土高原
北京:国家政治
的生长条件
荒vs北大仓
的前世与今生
分主题
经济文化中心
小麦:饮食与文明象征
位置气候
特性:水热条件
地形河流
北大荒vs北大仓
农产品基地与
无知
重丁业基地
黄土高原前
文明摇篮与水
黄土高原与国
世与今生
土流失问题

起源与中心
家核心
国家政治经
历史古都与现
济文化中心
代诚市的交融
区域认+综合思维十人地协调观
目标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
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
系。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
成就,认识首都职能。
四、教材分析
北方地区是中国地理差异讲解的开端。在第一节简述北方地理区域的概
述,用以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
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一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
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在第一节共设置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是“黑
土地黄土地”,在此标题下教材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
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在
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
件,还简要介绍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
影响。
教材第二节主要讲述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
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因
此本节教材系统的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
的内容。分别设了“山水环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
工业基地”三个标题,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自然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
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
地理区域,教材介绍的是东北三省是一个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域又是教材讲述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区域的地理
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介绍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
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
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知道的区域。课程标准也明
确规定北京为必学区域,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
述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建设。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北
京发展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本节教材共设了三个标题分别是“政
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
五、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湖南地区学生,学生生活在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
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形、气候、水源等等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与体验,因此
在讲授自然地理特征时可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将其与南方地区做
对比学习。初二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认知水平发
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归纳演绎方式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因此书本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归纳。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
习了世界分区地理且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初步了解,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
征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思维。
六、单元目标
1.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
界限,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区域认知)。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
区自然特征及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认知、综
合思维)。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综合
思维、人地协调观)。
4.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