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中国在世界中》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差异造就世界中的多彩中国 教学思路: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条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八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为使学生能顺利从总论学习过渡到分区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地域差异的要求,因此设计了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从宏观上讲我国地理差异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微观上来讲,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本章教材主要讲述宏观上的地理差异。 中国在世界中,这一章教学内容没有与之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但教材依然将其设置为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主要在于课程标准中“有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加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样的目标要求。本章主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了中国分区地理后也需要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收尾章节以使教材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合理,因此本单元将第五章与第十章作为一个大单元,这是对中国国情进行的概括性总结,有利于从地理的视角认识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五、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认知水平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归纳演绎方式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书本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归纳。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分区地理且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初步了解,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思维。
六、单元目标
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够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说出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够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2.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说出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 学法大视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教学设计 分主题1:差异:秦岭-淮河一线
一、基本信息
课题 差异:秦岭-淮河一线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够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与界线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案例展示】 师:根据湖南省文化旅游厅的统计,2020年冬季湖南人出行人数最多的省份有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连续三年成为冬季最受湖南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提出问题:读完这篇新闻报道,你获取了什么地理信息? 生:阅读案例素材。 运用事实地理素材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差异 【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基于自己所生活的衡阳市为例,从生活景观与美食两方面对比衡阳市与黑龙江省地理差异表现。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差异引入下一内容。
二、从生活透视南北地理差异 【读图分析】 师:从纬度角度分析衡阳市与黑龙江省的差异及影响。 【读图分析】 从降水和气温角度分析衡阳市与黑龙江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读图思考与对比读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三、秦岭-淮河与地理差异 探究①:认识自然环境差异 读图5.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规律。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探究②:认识人文环境差异 读教材第3页,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5.2“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谈谈南北作息的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其他人文环境的分布特点 总结:我国在自然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探究③: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读图5.3和图5.4,观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人文差异,完成第5页活动1的表格,比较陈述。 秦岭— 淮河以北秦河— 淮河以南1月平均 气温(高于 0 ℃或低于 0 ℃)年降水量主要地形河流冬季结冰 (有或无)农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回顾小结】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从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通过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谈话,感受南北的巨大差异,体会我国纬度跨度广的特点,深刻理解我们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探究结果通过学生表格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师:整理课堂思路 生:跟随老师整理课堂思路,回顾本堂课知识点。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师: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从长远来看,如何实现此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生活中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2课时 《世界中的中国:发展、成就与挑战》教学设计 分主题2:世界中的中国:发展、成就与挑战
一、基本信息
课题 世界中的中国:发展、成就与挑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主题式情境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实事导入】 师: 1、2021年7月20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截至8月2日12时,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已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 2、10月2日夜间,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太原被倒进约 98 个西湖水量。多地出现内涝、地质灾害、洪水等灾情,造成人员伤亡。 提出问题:国家挑战不断,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联系事实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自主学习】 师:阅读教材第98—100页,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在世界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2.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3.想一想,还有哪些可以体现我国发展成就的新名词、新事物。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自主学习】 1.通过图片及文字,了解我国目前在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主要有三种表现:人地关系不够和谐,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特别强调人、环境、资源三者的关系,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2.中国在今日之世界中就应当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他国密切合作,共同谋求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应当在世界中做负责任的大国。 生:阅读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归纳。 【列举问题】 人地关系不够和谐 区域发展不平衡 海洋权益面临挑战 三、负责任的大国 【阅读思考】 师:列举多个时事热点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在世界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思考:就节能减排而言,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四、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 分析思考:我国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对气候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小组讨论:你可以为气候变化作出什么努力呢?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北大仓与北大荒的历史由来有初步认识,这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通过学生的解读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不盲目乐观。 通过图片展示新闻媒体对我国的赞扬,让学生直观认识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参与世界合作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从而理解“负责任的大国”。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气候变化并不是一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事情,我国这几年一直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间的作为,我们都有哪些呢?
九、板书设计
中国在世界中 一、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三、负责任的大国 四、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
十、教学评价
课堂效果
不足之处
改进方法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的地理差异+中国在世界中》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差异造就世界中的多彩中国
教学思路:
大单元主题
H
差异造就世界中的多彩中国
主题
↓
差异:秦岭
世界中的中国:
一淮河一线
发展成就与挑战
分主题
核
差异:地理分界线
空间差异显著
心
四大地理区域
知
中国在世界中
成就、挑战、
识
责任
内
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目标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条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
中的意义。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
八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为使学生能顺利从总论学习过
渡到分区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地域差异的要求,因此设计了中国的地理差异
这一章。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地理差异
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从宏观上讲我国地
理差异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微观上来讲,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差
异及地域差异,本章教材主要讲述宏观上的地理差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有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在世界中,这一章教学内容没有与之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但教材依
然将其设置为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主要在于课程标准中“有关心我国基本地
理国情,增加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样的目标要求。
本章主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了中国分区地理后也需要有一
个前后呼应的收尾章节以使教材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合理,因此本单元将第五
章与第十章作为一个大单元,这是对中国国情进行的概括性总结,有利于从地
理的视角认识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五、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认知水平发展处于
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归纳演绎方式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
书本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归纳。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世界分区地理且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初步了解,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认
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思维。
六、单元目标
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够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
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
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
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
维)。
2.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
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区域认知、人地协
调观)。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一淮准河的位置,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
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2.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指出四大
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
要的地理差异。
3.
说出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
挑战,从宏观上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的。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误时
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在地图上确定秦
1.找出北方地
岭-淮河的位置,并能
区与南方地区
1课
够从气温、降水、农业
西北地区青藏
新授课
时
生产、人们生活、区域
在地图上确定
学法大视野
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
秦岭一淮河的
淮河的地理意义,说出位置,从气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