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末考试初一年级
历史试题
(闭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 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请在答题卡中把正确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文献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者推断
2.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半地穴式房屋 D.搭上草棚的水井
3.“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屏蔽周室。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孙为二十六国也。”该史料阐述了周代分封制的( )
①分封目的 ②分封对象 ③封国权力 ④诸侯义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如图为甲骨文中的“年”字,本义是“收成”,字形是一人扛着成熟的庄稼回家的情境。“年”字的形成( )
A.印证了黄帝建造宫室的传说 B.反映我国原始农业技术先进
C.证实我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D.与我国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5.在我国近年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春秋晚期的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手工业发达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左图右史”是一种强化空间地理概念的历史学习方法。读下图,判断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7.《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道德经》 B.《诗经》 C.《孟子》 D.《韩非子》
10.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材料中的“政治结构”指的是秦朝实施的(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1.如图是“书同文字”木方,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等方面的用语。它的内容反映出秦朝( )
A.交通发达 B.经济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治理四方边疆
1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商汤灭夏 B.国人暴动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13.“诏令劝农薄赋谣,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巩固大一统 C.文景之治 D.开发江东
14.大一统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实行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5.下图是东汉初期人口增长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东汉初年( )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C.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16.《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中明确指出“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史事是(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漠北战役的胜利
C.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7.下图所示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运动姿势各异的人像。据此可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 )
A.诊断疾病的必要性 B.外科手术的作用性 C.运动保健的重要性 D.对症治疗的关键性
18.《史记》“以人物为纲,以时代叙史”,“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以上表明( )
①《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②司马迁公正记录史事
③《史记》对后世影响大 ④司马迁注重实地考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下面是小诚同学上课时整理的笔记,他所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20.历史事实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史事是( )
A.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B.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C.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D.造纸术的改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1.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百家争鸣
③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④盘庚迁殷
A.④②①③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22.“北方人口向南迁移,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此可知,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3.下图为《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相关的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
A.迁都洛阳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 B.《兰亭集序》——东晋钟繇
C.《大明历》——南北朝刘徽 D.《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25.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②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③ 官渡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总共25分。请按照答题卡上的要求作答。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所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同时这个时代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的背景。(3分)结合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1分)
材料二 两汉时期文化艺术的成就是辉煌而巨大的。其中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以叙事的特色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另外这一时期的舞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这一时期的舞蹈文化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国家的富强,道路畅通,中、外各族乐舞文化的交流、交融,使两汉乐舞文化迅速发展和提高。
——摘自百度文库《汉文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文化艺术的特点。(4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新的整合。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的意义。(3分)
(4)综上所述,分析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分)
27.(13分)寒假即将到来,七年级一班的小渝同学及家人计划进行一次旅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小渝同学收集资料后,整理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
【探寻古蜀文明】
计划前往景点名称 查阅到的景点简介
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金沙遗址(四川成都) 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再现了古代蜀国辉煌。金沙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根据方案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两处历史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中华文明有何共同的价值?(2分)
(2)与三星堆遗址同时期的商朝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请列举一例反映商朝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杰出代表。(1分)
方案二
【观赏卓越工程】
计划前往景点 查阅到的景点简介
景点一 该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该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景点二 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开凿,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河海大学水力学研究院《始于秦代的水利奇迹:灵渠》
(3)请写出景点一的名称。(1分)对比两项水利工程,分析其不同的历史作用。(2分)
方案三
【领略丝路风光】
计划前往景点名称 查阅到的景点资料
阳关遺址(甘肃敦煌) 丝绸之路示意图《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凿空西域》邮票
(4)请结合阳关的地理位置分析为何诗人王维会认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此基础上,请分析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并说明张骞身上体现的精神。(3分)
方案四
【感悟文化魅力】
计划前往景点名称 查阅到的景点简介
曲阜孔庙(山东曲阜) 孔庙,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孔子,春秋末期楚国人氏。他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晚年还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献,撰写了《论语》,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5)小渝同学在摘抄景点介绍时出现了史实错误,请你帮他订正错误(2分)
(6)习主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综合上述材料,从对历史遗迹和历史成就的了解中,请你谈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初一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D C C D C A C C C C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A C D A D B D B
二、非选择题
26.(12分)
(1)背景:(一点1分,共3分)
①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见“社会大变革”给分)
②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必须见“经济发展”,可多一句,如: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但不可全抄)
③第一种情况:科技(科学/各个(很多)方面/一系列)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第二种情况:科学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后面“丰富了……”可以不要
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关键词:“第一次”、“思想文化”)
(2)特点:(六选二,每点2分)
①成就上,辉煌而巨大
②内容/形式上,丰富多样
③方式上,文化的交流或交融
④速度上,发展和提高迅速
⑤汉代乐舞具有叙事性(具体等次,见“叙事性”给分)
⑥舞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具体层次,见“丰富多样”给分)
(3)意义:(一点1分,共3分)
①冲击了汉族传统文化;
②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①②在一起也给两分)
③促进南北统一后新的整合。
(4)因素:(任答一点得1分)
文化的交融、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宽松的学术氛围、科技的发展等。
27.(13分)
(1)价值:(一点2分,共2分)
①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一体提供了物证。(2分)
②为研究古蜀国(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代四川地区/蜀文化)提供了材料/支撑/物证
(2)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1分)
(3)景点名称:都江堰。(1分)
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起到了防洪灌溉的作用(不能抄文言文“水旱从人……”)(1分)
灵渠的作用:①对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任答一点,1分)
(4)原因:阳关以西,人迹罕至/环境恶劣/地广人稀(1分)
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1分)
精神: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等。(言之成理)(1分)
(5)订正错误:(一点一分)
①春秋末期楚国人氏改为春秋末期鲁国人氏;(见“鲁”给分)
②撰写了《论语》改为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见“孔子弟子”给分)
(5)认识:(一点两分,围绕“中华文明”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①杰出人物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丰富多样
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脉相承/兼容并包/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