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遗迹,灰烬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发现表明( )
A.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B.北京人过着集体、定居的生活
C.使用火改善了北京人的体质 D.北京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2.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坐落在大河流域附近,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河道适宜航行,水上交通发达 B地形复杂险要,战略位置重要
C.自然环境优美,吸引早期居民 D.水土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
3.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以黄帝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这体现了( )
A.世袭制度的确立 B.华夏文明的传承
C.中央集权的神圣 D.儒家思想的推广
4.文物“利簋”(见图)是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此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
A.涿鹿之战 B.夏朝建立 C.商汤灭夏 D.牧野之战
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兴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6.商人先将龟甲或兽骨刮削,然后用火灼烧,卜者根据正面出现裂纹的密度、方向等进行占卜,最后将经过写成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备查。这一内容有助于了解( )
A.青铜器 B.禅让制 C.甲骨文 D.造纸术
7.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对此叙述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 B.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民族交融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D.民族交融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8.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内容的是( )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
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
9.当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还未建立的时候,社会流动性强,原来的规则平衡被破坏,人们已经不安于现状,纷纷为了自己阶层的利益发声。这里强调的是( )
A.春秋争霸的表现 B.百家争鸣的背景
C.商鞅变法的结果 D.百家争鸣的特点
10.“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上述内容反映的是( )
A.秦始皇巩固统一 B.统一文字对后世的影响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中央集权制的重大意义
11.如框内容是秦朝时期的一段歌谣。人民发出如此感叹的根本原因是( )
A.对西周王朝的怀念
B秦朝统治十分残暴
C.农民赋税十分沉重
D.分封制度引发混乱
12.下表中秦始皇和汉武帝所推行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人物 秦始皇 汉武帝
措施 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北击匈奴
A.促进经济交流 B.消除地区差异
C.巩固国家统一 D.抵御匈奴侵扰
13.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提炼,有助于学习历史。下框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全部解读 B.文帝景帝勤俭节约的表现
C.减免田租导致了七国之乱 D.文帝和景帝减轻农民负担
14.汉代民间曾流行这样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竹子编制的筐),不如一经。”这里的“经”可能是( )
A.道家书籍 B.儒家经典
C.法家典籍 D.佛教经书
15.“(武帝)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盗铸诸金钱罪皆死……有司言三铢钱轻……(于是)铸五铢钱……”上述举措的作用是( )
A.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B.中央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
C.为“文景之治”的到来创造条件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6.刘秀登基几年后,还乡宴请宗亲。酒酣喜悦之际,宗亲们说刘秀“少年时老实厚道,温柔绵绵,没想到他能有今天”。刘秀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以下信息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A.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 B.刘秀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
C.刘秀治理天下采取较温和手段 D.光武中兴时期是个繁荣的时期
17.下面壁画中有文“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但是《汉书》记载,前汉中宗为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所以这幅画的文字与史实不符。由此可以认识到( )
A.实物史料的表述一定客观真实 B.文献史料能够展现历史的全貌
C.史料的使用需要仔细辨别真伪 D.汉宣帝委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
18.如图是我国古代某项科学技术成就的主要流程图。这一科学技术的重要影响是( )
A.使我国出现了文字书写载体
B.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道教思想的广泛传播
D.便利了文化传播和典籍流传
19.下面年代尺所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20.从下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10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鉴于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在乌巢,率5000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全军覆没。袁绍带800残兵逃回
A.曹操成功是因为采取了恰当的战术
B.袁军在战役中一直掌握主动权
C.战役前曹操的实力要强于袁绍军队
D.双方的交战发生于公元208年
21.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这一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这里的“这一战”指的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2.“对于西晋而言,它使西晋走向了衰亡;对于中国而言,它使中国再一次陷入少数民族在中原(特别是北方地区)建立政权的混乱之中。”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 B.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C.八王之乱的发生 D.西晋大贵族生活奢侈
23.如图可以直接印证的是( )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西晋的短暂统一
C.北魏统一北方的关键
D.淝水之战的结果
24.《魏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这反映了孝文帝( )
A.崇尚汉族的文化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统一北方的原因 D.实行严苛的统治
25.因为他在圆周率推算上的成就太过醒目,所以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另一些事实,那就是他不仅是名出色的数学家,还是一位在历法上作出了不灭贡献的天文学家。以下解读符合上述表述的是( )
A.这里的“他”是西晋时的祖冲之 B.其历法成就为创制了《大明历》
C.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制造了指南车 D祖冲之最早对圆周率进行推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论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等。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用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
材料二 西周天子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之下的各级机构和各种官职,都是为天子个人服务的。辅佐天子的主要官员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之下则是负责日常政务的百官。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已开始动用军队和法制等强硬手段。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其分封的具体对象。(6分)
(2)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分封制体现的基本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与分封制有关的史事。(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某校七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主题研学活动。
【资料共享】
材料一学者们普遍认同将这种理念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就字面含义而言,它是“儒家”的专有名词,是儒家人格中最具典型的特征。 材料二董仲舒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认为,这一思想在秦朝施行所带来的冷酷暴戾中最终导致亡国,另一种思想虽有益于汉初的社会恢复,但却不利于封建统一王朝的巩固,通过对汉初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新变化的思考,董仲舒以天道哲学和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完整体系。——摘编自杨丽《董仲舒教化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理念”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这一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名称,(4分)并归纳董仲舒能够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前提。(4分)
【思维共鸣】
同学们认为,如果没有董仲舒,儒家思想不一定能够得以长期发展和延续。
(3)你认为上述说法有道理吗?(2分)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7分)
材料一 刘秀的开国之业,得益于南阳、河北两大豪族集团的追随和支持。但东汉一代,对裁抑豪族一直难有作为。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当时的社会: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论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肖黎在《魏孝文帝评传》一书中不同意对魏孝文帝的改革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他认为,魏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应给予充分肯定。在中原文化面临灭顶之灾的形势下,孝文帝提倡儒学,恢复礼乐,其积极因素也是远远大于消极因素的。
——摘编自《中国史研究历程: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一,指出刘秀能够取得“开国之业”的助力因素。(2分)学者的评价说明了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肖黎认为对北魏孝文帝“应给予充分肯定”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D 6.C 7.B 8.D 9.B 10.C 11.B 12.C 13.D 14.B 15.A 16.C 17.C 18.D 19.C 20.A 21.B 22.C 23.A 24.A 25.B
26.(1)目的:巩固政权。(2分)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特点:等级制度森严;官员均为天子服务;动用强硬手段维护统治;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6分)
(3)史事;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诸侯王,后来引发七国之乱;西晋时期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八王之乱。(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27.(1)“这种理念”:“仁”。(2分)
(2)法家思想.道家思想。(4分)前提:对汉初变化的思考;对各派思想的研究与总结;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有道理。(2分)因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并且其还通过兴办太学等措施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到各级政权机构。此后,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因此,儒家思想得到长期发展和延续。(言之有理即可,6分)
28.(1)助力因素:豪族集团的追随和支持。(2分)说明:当时豪族势力十分强大,威胁到了中央统治。(言之有理即可,3分)
(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孝文帝提倡儒学,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6分)
(3)因素:注重改革创新;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