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羿射九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九个太阳的故事。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人们生活十分艰难。第二部分讲羿克服重重困难,射下了九个太阳。第三部分讲大地重现勃勃生机。课文描述羿射日前后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羿的伟大功绩。课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选编本文,意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感受神话的神奇,同时让他们初步懂得神话中的人和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熔、稼”等12个生字,会写“类、艰”等8个字。
2.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能够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借助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讲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师生做《挖呀挖》的小游戏,邀请太阳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课。
(设计意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创设邀请“太阳”好朋友融合进入课堂。通过低年级儿童喜欢的动画方式,对本单元进行整体回顾,紧扣单元主题,引出课文学习。)
一、课文学习
学习活动一:识字词之趣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预习情况,随机交流识字方法。
2.通过教师示范引领,重点学习:
庄稼、轮流、值日、爆裂、滋润等形声字,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3.通过引领观察,发现“捺”这个笔画在“类”、“艰”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变化规律,师生互学,解决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美观问题。
(设计意图:字词始终是低年级孩子学习的基础,万万不可马虎大意,必须做到扎实有效。本课在字词教学方面,没有面面俱到,识字方面抓住形声字这一个点;写字方面抓住“捺”这个笔画的变比,力求扎实有效,做到一课一得。)
学习活动二:品句段之奇
1.神奇的景象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寻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进而抓住“扶桑树”、“二轮车”、“十个太阳炙烤大地”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的景象的同时,了解羿射九日的原因。
2.神奇的人物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关于“羿”的描写,抓住相关句子进行品读,通过神奇的数字、神奇的动作、神奇的想法,进一步感受“羿”这个神奇的人物,同时了解羿射九日的经过。3.神奇的变化读第七自然段,借助关键词语了解大地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和前
面十个太阳炙烤大地进行对比,初步感受神奇的变化,进而发挥想象,通过变化明白羿射九日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训练学生默读能力和想象力,借助画面、音乐、模仿动作、联系生活等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感受羿的英雄形象。同时梳理出羿射九日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后面讲故事做好基础。)
学习活动三:讲故事之妙
1.出示故事大王评价标准,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标准,让学生明白自己讲好故事,需要完成哪些要求。
2.引导学生依据标准在小组内进行练习,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完成讲故事。此环节需要全员进行训练,切不可流于形式。
3.将本故事通过三个环节让不同学生进行讲述。教师通过关键词、动作、想象等点进行评价,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标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讲故事仍然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本次引入故事大王评价标准,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训练,让每个学生依据标准进行学习,明白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还需要学习什么。这样的学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起来不马虎,不含糊。)
学习活动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介绍羿射九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羿射九日的过程?(第4~6自然段。)那么剩下的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
3.梳理故事的记叙顺序: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梳理。
先讲——天上的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再讲——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
最后讲——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文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这一环节,学生对羿的英勇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梳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为下面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学习活动四 品读想象,感受形象
1.读第4、5自然段,画出描写羿射日的语句,想象画面,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句子,师相机指导理解:
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
(1)这里的数字“九十九”让你读出了什么?(羿射日的决心与勇猛,他历经了千山万水。)
(2)想象羿遇到的困难,说说他会想什么,感受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3.小结:他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东海边。
4.谈谈感受。(对羿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到无比敬佩。)
预设:他如此艰难,难道他就不觉得苦吗?因为他一心想着——射掉太阳,让老百姓早点摆脱苦难,过上好日子。只要一想到老百姓,再苦再累,他也不怕。此时此刻,你觉得羿是个什么样的人?
5.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6.交流句子:
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 朗读时,“登、搭、拉、对准”等动词要重读。
(1)圈出句子中的动词。
(2)说说自己的感受。(羿是一个力大无穷,箭术高超的人。)
7.羿为什么要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呢?读读第6自然段,用“____”画出能说明原因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8.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形容羿。(大公无私、一心为民、为民造福。)
9.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阅读目标要求:阅读浅近的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据此,本环节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抓关键词句,谈自己的感受,来感悟羿的大公无私,体会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利用部分关键词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形成板书。
2.并通过补充适当的资料,将学生引入神话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板书和视频的形式对神话故事进行总结,明确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特定的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热爱中华文化。)
《羿射九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羿为了帮助别人脱离苦海,历尽艰辛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全文7个自然段,脉络清晰,故事性强。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几点反思:在这节课的开始,通过改编儿歌导入新课,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本篇课文做好了铺垫。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情节神奇。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通过朗读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体会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晒枯、烤焦、蒸干、融化”边读边想象此时的情景。然后结合播放课件的插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体会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人类将无法生存。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交流“后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环节中,谈得还不透,致使学生对后羿虽然有认同感,但是热度不够,还不是从心底里发出深深的敬佩之情。有些设想很好,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可能是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