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19:19: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艺术创作上堪称经典。篇幅虽小,但文笔简洁文采飞扬。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对社会的失望。但他既无力改变现实,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描绘理想社会来抒发情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对它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学生阅读面不够广阔,他们对作者思想把握不准确,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障碍。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类文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思想。
核心素养
本课程通过对《桃花源记》文本分析,抓关键语句,品析桃花源的景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品读类文,比较《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场景描写、写景手法和作者情感的异同点,掌握多文本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读陶渊明的群诗,作类比探究,获得人生启示,使学生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抓关键语句,感知桃源景象。
(2)品读类文,比较异同点,掌握阅读方法。
(3)联读群诗,作类比探究,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品读类文,比较异同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读群诗,作类比探究,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
1828年的托尔斯泰对他“无限神往”
1866年的罗曼罗兰称他的作品是“奇迹”
1881年的鲁迅说他“伟大”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桃花源记》,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厚重人生!
(二)好文不厌百回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桃花源记》的文意,分类整理了重点字词,本节课我们由《桃花源记》入手,结合其他作品从内容和思想两个方面来解读《桃花源记》传诵千古的文学密码。首先我们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1.品读语言,探究文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代表着美好、吉祥,而桃花源更是美好的象征,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用句式“那里( ),真是个( )的地方。”概括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明确:陶渊明的笔下,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座高峰,他其他的文章同样可圈可点。
欧阳修曾经说过,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同一个作者的两篇文章都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赞誉,看来我们一定要将它们的选段放在一起类比,探究它们的异同。
在比较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提供学习支架:群文阅读是将视线聚焦于文本间的异同,或同中求异,从微观角度研习文本间的独特个性;或异中取同,从宏观角度把握一类文本的共通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们从场景、手法和情感角度来品读两篇文章的异同。大家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平板所呈现的学案来完成表格。(小组合作)
阅读两文,我们完成了表格,大家分析得出,《桃花源记》选取了土地、房屋、鸡犬、道路等意象。《归去来兮辞》则选取了松菊、白云和飞鸟等意象。两篇文章选虽取意象不同,但都描绘出自然的美好。让我们用优美的读书声传递这份美好。在写景手法方面,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动静、视听结合,不同的是《桃花源记》由远及近写景,而《归去来兮辞》则由近及远写景。
陶渊明笔下的自然真是让人情动于衷,但是东晋的社会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认知?同是颠沛流离的岁月,黑暗绝望的背景,看看王羲之笔触下下的生活场景-- 丧乱至极!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为什么同时代的陶渊明却能想象并创造出这样安静祥和的画面?这位同学阅读广泛,他引导我们去触摸陶渊明最深邃部分-----思想。
(三)夭夭桃花丹心驻
文如其人,我们从《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中看出陶渊明的淡泊。但是陶渊明真的只有淡泊的一面吗?鲁迅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请大家品读两首诗,找出它们“不静穆”之处。大家眼神犀利,对词语敏感度很高,找出了青松、高枝、猛志。青松不惧霜寒,不媚流俗,高洁清风,卓然而立。猛志固常在,光焰照后人。
《读山海经》中他赞叹神人:“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更是对他自身猛志的向往。陶渊明性情过于刚正,很难取得上位者的欢心。在理想和黑暗现实的中,陶渊明最终走上了归隐之路。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陶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好文如佳酿,经过多年的积淀,才有美酒芬芳,后劲十足。我们再读这种文字,必然上头。
我们学过的《饮酒》就是他看透了世俗后,选择遵从内心的指示,归隐田园。所以,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我们刚才学习了群文阅读的方法,接下来学以致用,请对比三首诗意象来分析作者情感。(《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其(三))
他用最朴实的文字和最简单的景色,向我们讲述田园的宁静之美,构成高远脱俗之境。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所以同学们《桃花源记》好,不仅好在他文采承殊渥,更好在它是陶渊明深邃思想的集中外化。
我们跟着陶渊明的足迹,听听他最深情的自白。(配乐朗诵)
我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年少的我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和报效祖国的人生抱负。“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终于我出仕为官,实现我“猛志”的政治理想。那年我29岁。
虽然自身怀有美好品性,但是飘如陌上尘的我无法照亮整个官场。在彭泽做官,督邮视察,县吏告诉我穿官服束发带,“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竖。”我不愿因此违背我“劲直”的道德理想,那年我41岁。
我的本性是自然,理想是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我“旷达”的哲学思想,那年我42岁。
隐世生活洗涤了我的心境,同时,我对当时黑暗的不满也愈发强烈。在两种思想交织中,一个虚构且充满美好的理想社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并让我心生向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是我美好的社会理想,那年我58岁。
先生的理想在当时虽未实现,但依旧是我们思想的高标。
因为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田园之上,让我们向先生致敬。
(四)高山仰止铭五内
先生的“桃源梦”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始终没有实现,但对我们的影响却不可估量。
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创作儿童剧剧本时,他改变了先生原本的结局,桃花源里的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里。过了一阵子,春雨下过,桃枝就发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
黄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培育桃花源。我们的习主席也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孩子们,让我们在这个可将梦想照亮现实的时代,不要辜负你的青春,不要吝啬你的才华,敢于做梦,更要勇于追梦。
我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的目标,这节课我们读了《桃花源记》,读了先生的文,品了先生的诗,看到了一个在深渊中苦苦挣扎却依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君子形象。最后,让我们用顾城的诗做结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四、作业设计(二选一)
1.结合本节课所讲到的古诗文,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2.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加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推荐阅读: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钱志熙《陶渊明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