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10: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景山区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
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
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
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偏家
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①一,②一。”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
“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
社会义务的人。
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
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怒”,即“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怒之道,就是“仁之方”
(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絮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
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礼记·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
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可见,决定行为的“絮矩”只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
东西之中。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帮矩”,随时可以用它。
(取材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
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
孔子的弟子子路告诉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依儒家看来,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
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
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9页)
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
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
而又归之于命。命,孔子指天命,它被看作整个字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
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
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
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
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
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尽义务的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
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
(取材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
孔子的弟子中,禀赋最高的当属颜回,所以《论语》中孔子回答颜回提问的内容,
是需要格外留意的: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此处“克己”与“由己”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理解此章孔子论的关键。
关于“克己”,首先涉及谁来克己的问题。“己”其实分为两个:被克制的“已”和
克制的“已”。仁者就是能够让主动的克制的“己”主导被动的“己”的人。再看“由己”。
“由己”的反面是“由人”,即不能自主,所以“由己”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两者都强
调了人的主动性的发扬,都是指让主动的自我支配或克制被动的自我。因此,仁就是人
的主动性的体现,而仁者就是充分实现了他的主动性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主动性呢?从根本上讲,经验世界的规律性关联并不具有必然性,
有的只是大概率的或然性。当人们被有偶然性的东西左右的时候,也就部分地沉陷到了
被动当中。只有当人们追求真正的必然,即“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必然时,才有真正
的主动性的实现。换言之,只有内在于人的心灵的、能够真正自我决定的部分,才是主
动的。孔子所说的仁,就是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主导或克制不能自主的被动境遇。
(取材于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