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练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练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16:42:43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了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分析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3.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了解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统一: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 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3)崇文抑武
①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 枢密院 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强化了 中央集权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宋辽 关系 战争 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 燕云十六州 ,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协议 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 关系 战争 北宋与西北 党项族 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和议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 招募 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②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③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结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 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 临安 ,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宋金关系
(1)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2)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
(3)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 大散关 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4)此后,宋金之间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重点研习
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考探究】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特点: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削弱地方财权;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官、职、差遣分离;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
【素养解读】
材料图示说明,宋朝中央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增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政权;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地方设通判牵制知州,设转运司截留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基础,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探究】
(2)“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 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朝的“本朝之法”评价为何不同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崇文抑武政策。思路一:能指出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时代和评价的着眼点或目的进行分析。如:范祖禹为北宋中期人,评价着眼于宋朝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之前地方割据、武人跋扈的历史重演,侧重于王朝内部,以肯定为主;朱熹为南宋人,评价着眼于宋朝的文官制度导致了军事上积弱,最终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侧重于外部,以否定为主。两人的评价存在时代的差异,同时也都带有针对现实政治的主观反思。思路二:根据材料归纳出两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再进行辩证的评析。
【素养解读】
材料二强调宋朝崇文抑武政策防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材料三则是强调崇文抑武政策造成了地方军事战斗力低下。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地方上派文臣做知州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跟踪训练]
1.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说明宋朝(  )
A.确立了崇文抑武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 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朝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故A项正确;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崇尚武力,排除B项;宋朝没有形成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
二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续资治通鉴》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的富国之法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利益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体现: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你的观点。
提示: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的实际。
[重难归纳]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1)实现“(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足”,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
(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跟踪训练]
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司马光的评价(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答案:C
解析: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故C项正确。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职权
C.改革监察制度 D.在地方设通判
2.《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3.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实现了权力制衡
D.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繁衍),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老人),不见干戈(战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②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③澶渊之盟为宋辽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④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份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 12 677万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 13 186万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6.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  )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7.“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8.对下面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9.北宋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场。榷场中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界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二、非选择题
10.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战国]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司马光《传家集》
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话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 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3.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减小阶层间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时期的宰相表(部分)
宰相 人名 拜相时间 兼枢密使 时间 罢兼枢密 使时间 罢相时间 任相时长 兼枢密使时长
吕夷简 康定元年 (1040年) 五月壬戌 庆历二年 (1042年) 七月戊午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2年 10个月 17天 9个月 1天
章得象 宝元元年 (1038年) 三月戊戌 庆历二年 (1042年) 七月戊午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7年 1个月 3天 2年 9个月 11天
晏殊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庚午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庚午 1年 5个月 3天 1年 5个月 3天
杜衍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甲申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甲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4个月 3天 4个月 3天
贾昌朝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十月庚辰 庆历七年 (1047年) 三月乙未 2年 2个月 9个月 21天
陈执中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十月庚辰 皇祐元年 (1049年) 八月壬戌 4年 3个月 20天 6个月 28天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职权
C.改革监察制度 D.在地方设通判
答案:A
解析: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2.《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故C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故A项错误;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故B项错误;宋朝“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3.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实现了权力制衡
D.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宋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繁衍),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老人),不见干戈(战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②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③澶渊之盟为宋辽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④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②③正确。故选A项。
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份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 12 677万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 13 186万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021年到1065年,北宋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而支出却逐年增加,造成了“入不敷出”的积贫局面,故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看不出“积弱”引发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冗兵、冗官,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战争耗费及赔款的信息,排除D项。
6.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  )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反映的是方田均税法,这项举措意在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7.“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王安石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所间隔的时间上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变法有些操之过急,会导致广大百姓难以接受,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8.对下面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故选D项;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A项;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项;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项。
9.北宋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场。榷场中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界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在榷场中,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出现常见的“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现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文人对故国存在强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B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战国]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司马光《传家集》
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话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参考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
(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错误;财政机构统一的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D项错误。
2.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 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宋初州县数目变化的认识。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项。
3.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减小阶层间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采用以钱代役的办法,这一办法在唐朝租庸调制中已有体现,以钱代役可以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不至于因服役耽误农时,故选C项,排除B项;征收钱款对于有力而少田的农户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排除A项;募役法对减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时期的宰相表(部分)
宰相 人名 拜相时间 兼枢密使 时间 罢兼枢密 使时间 罢相时间 任相时长 兼枢密使时长
吕夷简 康定元年 (1040年) 五月壬戌 庆历二年 (1042年) 七月戊午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2年 10个月 17天 9个月 1天
章得象 宝元元年 (1038年) 三月戊戌 庆历二年 (1042年) 七月戊午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7年 1个月 3天 2年 9个月 11天
晏殊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年) 三月戊子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庚午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庚午 1年 5个月 3天 1年 5个月 3天
杜衍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甲申 庆历四年 (1044年) 九月甲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4个月 3天 4个月 3天
贾昌朝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年) 十月庚辰 庆历七年 (1047年) 三月乙未 2年 2个月 9个月 21天
陈执中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年) 十月庚辰 皇祐元年 (1049年) 八月壬戌 4年 3个月 20天 6个月 28天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宰相职权增大(兼任枢密使);普遍任期较短;以文制武。原因:宋与辽、夏政权关系紧张,军政事务繁重,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宰相兼枢密使撤换频繁;宋朝文人治国的传统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