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痛点。严峻的生态形势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人们不得不反复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对这样的时代课题,我们自然会想起马克思。回首二十世纪,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部生命力植根于当代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发展本身的矛盾之中,马克思的哲学仍然具有意义,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宝贵思想资源。
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个研究领域开启以来,其论题鲜明的时代感和具体的实践指向,越发使其呈现出与人类文明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意义。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一方面,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想、新视域的开掘,使其随着时代发展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着眼于全球生态治理,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想保障。
人类由原始蒙昧逐渐走向文明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自然观念中蕴含着不同的生态见解。人类童年时期以神话的形式来解读世界,形成的有机论的自然观是有利于自然万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古希腊哲学开始运用理性来看待世界,继承了有机论的观点,也诞生了人类管理自然思想的萌芽。中世纪在宗教神学旗帜下形成了人类管理自然的思想,文艺复兴时代有机论的自然观(承认自然是活的有机体。)稍纵即逝,很快被机械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巨大的机器,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占据思想舞台,至今仍被诟病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然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批判,实现了理论转向,确立了以实践为本质、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点、以“两个和解”(人和自然和解,人和人
和解)为价值旨归的富含生态意蕴的自然观。马克思指出,劳动和生产是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无论在个体还是集体层面,劳动使人与环境之间进行持续的物质新陈代谢。在资本逻辑下,这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出现了断裂,也就是生态物质循环被人为地破坏,环境逐渐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造成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本主义由于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利润的疯狂追求,其天然就是反自然、反生态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共产主义的生态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生态和谐的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是可以通过自由的联合体对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理性控制实现的。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是一个被持续关注的主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生态批判,作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无法跳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本身,显示出了其理论的局限。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当代价值已经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国情,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缓解了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生态治理初见成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对生态和环境的品质要求越高,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越是期待。两个世纪以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指出其生态弊病,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向的历史大视野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智慧,立足本国,积极参与世界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正带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的新时代。(摘编自《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重视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就能为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供思想保障。
B.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于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因其制度性质而具有局限性。
C.马克思认为,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是由于在资本逻辑下,物质循环被人为破坏。
D.人类在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因历史阶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见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开篇以严峻的生态形势引出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至关重要的观点。
B.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来看,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的神话式解读优于人类中心主义。
C.材料四五段阐述了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的内涵,简要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情况。
D.最后一段中的“事实”是指两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疯狂追求利益,导致生态危机。
3.下列选项,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吕氏春秋·义赏》)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齐桓晋文之事》)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D.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识仁篇》)
4.简要概括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进出房间和上下楼梯时,碰见的人都很陌生。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办公桌就在营业处那头。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美国太太说。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披着橡胶斗篷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朝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
“对,一只猫。”
“一只猫 ”女侍者哈哈一笑, “雨里的猫 ”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
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
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 ”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 ”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太太坐在床边。“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 ”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色渐渐暗了。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 ”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还有,我想用银碗吃饭,要点上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注释]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青年展现出迷惘、彷徨的精神面貌。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要求与男性平起平坐。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横线句没有直言她的内心,只是客观描写了女主人公照镜子时的一系列动作,透露了其内心的状态。
B.女主人公想把头发留长,想用银碗吃饭,想要几件新衣裳,都表明她自立、自尊和自强的形象特点。
C.文中多次提及丈夫看书,也提及丈夫不支持她留长发,暗示了夫妻之间无法进行真正交流的隔阂感和距离感。
D.虽然店主对女主人公体贴认真,但他送猫给她的行为剥夺了女士自我冲破束缚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掌握了主导权。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滂沱的雨水、翻涌的海浪、空荡的广场、泛光的纪念碑、狭小封闭的旅馆等环境描写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B.作者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逐步揭露各个人物的态度,呈现小说含蓄而深刻的主题。
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以此作结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电报式风格:情节不蔓不枝,叙述语言及对话描写言简意赅,没有过多修饰。
7.小说对“雨”的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4分)
8.文中关于“想要猫”,女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主人公“寻猫前”、“寻猫时”、“寻猫后”的心路历程。(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谁人,哪个
D.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文中指用刑法奴役百姓。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词义相同。
C.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词义不同。
D.山东今指山东省,文言文中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在本文中用以代指东方诸国。
1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锄樓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
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
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16.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 (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头虽也写人生如梦,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旷达不同,流露出悲切之感。
B.上阙三四句由写景到写人,由季节之秋写到人生之秋,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C.下阕以物喻人,既写中秋佳节却乌云闭月之景,也喻指词人自身的政治遭遇。
D.中秋之夜,词人却无人可以秉烛共饮,一句“谁与”更衬托出“凄然”之感的浓郁。
18.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人心绪系于“凉”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10分)
(1)《论语》中有很多劝勉人谦虚好学的语句,《学而》中“ , ”就说明了君子应勤勉谨慎、向善学习的道理。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_”两句称赞《离骚》言有尽而意无穷。
(3)《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空灵意境,“ , ”两句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4)《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诗人怀才不遇,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5)小明要为学校的音乐节写一篇新闻稿,他学习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声写声的手法描绘音乐,获得一致好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5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从这条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因为她是党史的起点,这条船现在被称为红船。红船自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80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80年来,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今天,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丛舟中寸土,帆泊水上,到神州万里,红遍江山。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20.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1.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从大雪纷纷,寒风烈烈,到小雨淅淅,春光融融
B.从烽火遍地,狼烟漫天,到干戈止息,天下太平
C.从籍籍无名,潦倒落魄,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D.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2.本文多次使用叠词,第一段有三个叠词形式“小小、慢慢、轰轰烈烈”,说说它们和“小、满、轰烈”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今年,菠萝科学奖迎来了第十二个年头,获奖者依然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博士后孙祺对验证“头发越拔白得越快”这个古老传闻产生了兴趣。他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反复拔实验老鼠背上的毛,生生把黑老鼠拔成了黑白花老鼠。显微镜观察和基因研究发现,毛发反复被拔,毛囊内负责提供黑色素的干细胞难免“忙中出错”,日积月累就“罢工了”。这项研究①___,也揭示了毛发变白的机制之一。科学家凭借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医学奖。
菠萝科学奖②___ ,也关注重大科学事件。2019年,《科学》曾刊登过一篇行为经济学调查,将夹带电子邮箱信息的钱包故意“丢”在公共场所,通过“电子邮件回复率”来度量公民诚信度,结果中国在所谓的“诚信排行榜”上位列倒数第一。基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15所大学100多位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复制实验,结果发现更多中国人会通过电子邮箱以外的途径联系失主、归还钱包,实际归还数量接近八成。这场行动既反驳了对我国民众缺乏诚信的“指控”,也向学术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行动力和严谨性,③ .
23.下列对于画波浪线语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基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普遍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B.对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C.基于这样的结论,中国研究者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D.对于这样的结论,中国研究者普遍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决定用科学手段回应《科学》。
2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简称AI)是人类发展新领域。课间,同学们谈论着。
同学甲: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了。新闻评论说,人工智能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学乙:人工智能确实方便好用,它会制作图像,会写文章,会设计,现在还会帮人制作视频了。
同学丙:大家还是远离人工智能吧,我家一个亲戚遭遇了Al换脸诈骗,损失惨重,刚报了警。
………
班主任听到讨论,决定利用下周班会课,开展辩题为“人类大力发展AI利大于弊(正方)/弊大于利(反方)”的辩论赛,希望能够启发同学们更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一辩”的身份把你的感悟与思考写成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1.【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强加因果。“历史阶段不同”并非“形成不同的生态见解”的原因。
原文:人类由原始蒙昧逐渐走向文明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自然观念中蕴含着不同的生态见解。
2.【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事实的结果是“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对生态和环境品质要求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越期待”,因此事实应该为积极事实,而非选项所提指消极事实。
3.【参考答案】A(3分)
【试题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A项意思是将池塘弄干了来捉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是人向自然掠夺的做法,与自然对立、试图掌控自然的做法。B项是限制民众过度砍伐,为林木生长创造更多时间。C、D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B、C、D都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不属于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选A。
4.【参考答案】
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持续开展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明为指导,立足国情,开展生态治理等建设工作;
③积极参与世界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
【试题解析】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六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可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持续开展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第六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国情,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缓解了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生态治理初见成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知,当今中国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明为指导,立足国情,开展生态治理等建设工作。
根据第七段“中国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智慧,立足本国,积极参与世界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正带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可知,当今中国正积极参与世界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
【评分建议】
[4分。概括出第①点、第②点(国内做法),各1分;概括出第③点(国际做法),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5.【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自立”“自强”有误。女主人公有改变现状、主宰生活的愿望,却无力改变。
6.【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情节不蔓不枝,有误。小说以雨中的猫为线索,除了叙述与雨中猫有关的情节,还穿插了店主与女主人公交谈,妻子与丈夫讨论头发等情节。
7.【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因为大雨滂沱,所以小猫可怜,激发了女主人公的保护欲,才有了故事自然而然的开展。
②有利于故事的集中开展。女主人公寻猫,女侍者、丈夫、店主有不同的表现,都在下雨的时空之下展开。这场雨展现了战后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分析,侧重考查环境描写对于情节发展的作用。
【试题分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雨”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明确。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本文开篇就对天气进行描写,“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每一个意象都在雨水的笼罩之下,包括之后出现的美国女士和猫:“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自己也需要躲避雨水的美国女士因为看到雨中的猫而生发了保护欲,为她做出与以往不一样的行动提供可能。
因为这场雨,丈夫面对妻子不同于以往的强烈愿望,展现出难以改变的冷漠;因为这场雨,妻子受到了店主的照顾和帮助;雨停了,灯亮了,因为猫而起的纷争停止了。故事集中于下雨的时空开展。
【评分建议】
[4分。①分析出开头描写雨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故事切入自然),1分;结合原文分析(因为大雨滂沱,所以小猫可怜,激发了女主人公的保护欲,才有了故事自然而然的开展),1分。②分析出下雨对于全文情节开展的作用(有利于故事的集中开展);结合原文分析(女主人公寻猫,女侍者、丈夫、店主有不同的表现,都在下雨的时空之下展开。这场雨展现了战后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1分。]
8.【参考答案】
①寻猫前,女主人公见猫可怜,同情它,想要拯救它。
②寻猫时,女主人公发现猫不见了,大失所望。
③寻猫后,女主人公想通过拥有一只猫,过上她喜欢的、向往的生活。
④最终她想要拥有一只猫来消遣无聊、寂寞。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
【试题分析】
阶段 原文 语境 人物内心
寻猫前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 女主人公见猫可怜,表达想抓住猫的强烈意愿。 同情猫,想要拯救它。
寻猫时 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 女主人公发现猫已经不在桌子底下了。 猫不见了,她大失所望。
寻猫后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 女主人公回到房中,丈夫询问有没有逮到猫,她没有正面回答,而向丈夫反复强调自己想要那只猫的意愿。 持续失望。
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她告诉丈夫不喜欢自己的短发,丈夫却赞赏她的短发。对于这个分歧,她坚持自己的立场,并继续提出想要一只猫。 幻想通过拥有一只猫过上自己喜欢的、向往的生活。
“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丈夫让她别说了,去读点东西。她没有照做,而是继续重复自己的愿望。 从最开始的想要救助猫,变成拥有一只猫来消遣生活。
【评分建议】
[4分。分析出同情它,想要拯救它,1分;分析出大失所望,1分;分析出想通过拥有一只猫,过上她喜欢的、向往的生活,1分;分析出消遣无聊、寂寞,1分]
古代诗文阅读(4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3分)
9.【参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谁何应为“盘诘查问”,C项错误。
10.【参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C,词义相同。
11.【参考答案】A(3分)
【试题解析】文中波浪线句子为判断句。A为判断句,B为省略句,C为状语后置,D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故选A。
12.【参考答案】(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4分。主语1分,“揭”1分,“景”名词作状语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13.【参考答案】BDF(3分)
修笑而辞曰B昔者之举D岂以为己利哉F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试题解析】本句意为“欧阳修笑着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
14.【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原文“若讷上其书”并非是“高若讷上书给皇帝”,而是“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故选B。
15.【参考答案】即使是台谏的官员议论政事,他也必定以是非对错责问,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
[3分。诘1分,益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6.【参考答案】①因为与《丧服记》的规定不符,所以不能称濮王为皇伯;②因为于礼不合,所以不能进封大国爵位。
[2分。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科举中进士,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获罪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执政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台谏的官员议论政事,他也必定以是非对错责问,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英宗想要崇奉生父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官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的爵位。欧阳修援引《丧服记》的有关规定认为“:‘过继给人当嗣子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服丧。’如果将亲生父亲改称皇伯,这样做,考查以前历朝各代,都是无典可依的。进封大国爵位,则又于礼不合。所以中书的意见与大家不一样。”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多次遭到污蔑后,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退休更加迫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7.【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中秋谁与共孤光”中的“孤光”指的是月光,而非是烛光。故选D。
18.【参考答案】
①伤秋苍凉,中秋之夜风吹树叶之声,环境苍凉,引出伤秋之情;
②年老悲凉,由秋景写到“眉头鬓上”的秋意,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悲凉;
③世事薄凉,以酒贱客少、乌云遮月喻指词人被贬后无人问津的境况、小人当道的政治环境,体现了世事薄凉;
④孤寂凄凉,中秋与弟弟分隔两地,无人陪伴赏月,只能独自把酒北望,表达了词人孤寂凄凉之情。
[6分。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于文有据、言之成理亦可。]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参考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0分,每句1分。句中有多字、少字、错字,均不给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20.【参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原文中引号为间接引用。A为直接引用,B为特殊称谓,C为间接引用,D为反语、讽刺。
21.【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原文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为对偶、借代。A、B、C、D都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但只有B也用到借代。
22.【参考答案】
①“小小”表示微小,比“小”规模更小,能突出船的体积之小;
②“慢慢”表示频度低,比“慢”更缓和,能表现出环境的平静祥和;
③“轰轰烈烈”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比“轰烈”更能突出建党以来80年间的拼搏与功业。
[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3.【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根据上下文义,不应该是“基于这样的结论”,而应该是“对于这样的结论”;滥用介词“在……中”,主语缺失;“普遍”应该修饰“认为”,而非“决定”。故选D。
24.【参考答案】
①证实了古老传闻
②不仅面向科研成果
③因此获得了科学事件奖
[6分。第一空“古老传闻”1分,句子完整通顺1分;第二空“不仅”1分,“科研成果”1分;第三空“因此”1分,“科学事件奖”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写作(60分)
25.【写作提示】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理性辨别其利与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阐发自己的见解。大力发展AI,可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催生了一批人工智能新产品、新产业;在家居家电产业、零售业等旧产业进行广阔的开发;促进生产过程降本、提质增效等。AI进一步融入生活,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福人类。然而,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AI技术发展引发了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诈骗分子的新型犯罪手段。人类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筑牢防火墙,逐步建立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避潜在风险。
“以‘一辩’的身份把你的感悟与思考写成一篇辩论词”对交际情境和体裁进行了限定,要求学生能够以正方或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词。辩论词包括标题(表明辩论观点)、开头(表明身份,点明辩题和立场)、正文(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观点进行阐释,有理有据)、结尾(总结观点、结束发言)。
【参考立意】
① 人类大力发展AI利大于弊
② 拥抱新技术,创造新未来
③ 发展AI,赋能生活
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⑤ 拥抱技术变革,用好人工智能
⑥ 发展人工智能,化危机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