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09: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中,“厚重”一词频频出现,乃至成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那么,向来以率性自由、轻松随意为特色的散文,是否也需要“厚重”的品质呢 鲁迅先生曾指出,散文随笔是“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比”的一类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理论批评界多持相似的看法。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散文”的兴起,散文这一古老的文体,无论在篇幅、内容还是思想含量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张,这证明散文完全能够以深沉厚重取胜。
散文“厚重”与否并不以篇幅为据,也与流于表面的宽闻和宏大无关。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削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更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正如徐懋庸对小品散文的定义:“小品文虽小,但必须有和写大作品一样的思想的体系、智识的基础、技术的程度。狮子搏兔、牛刀割鸡,小品文的做法有如是者。”
散文的“厚重”还在于其创作是否与时代同频共振。有些伪“厚重”的散文之所以显得笨重、华而不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离开自己最熟感的时代和生活,去涉足缺乏案头功夫和知识储备的题材领域,最终见诸笔端的只有肤浅、空洞的议论。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但是,强调时代关怀的同时也要避免空喊口号,重蹈主题先行的老路。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多年来,围绕历史、文化、生态、哲学等话题展开书写的散文轮番上场,描写日常人生和人情冷暖的散文也不少,但后者受关注的程度和在理论批评界中的影响一般不及前者。个中壕由,无非是日常体验零碎、扁平,无法承载厚重的思想。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棋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此外,“厚重”的散文还应关注细节。丰盈而又充满意味的细节描写,是散文作者敏锐洞察力的外在表征,凝聚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天地人心的深刻体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个人生命的体温和热力。有些散文或文化散文读起来味同嚼蜡,就在于作者把自己埋入无穷尽的材料、学识中,而忽视对细节的发现和捕捉,个人的悲欢和低回婉转无所托付,文学美的质感和弹性也就难以显现。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材料二:
怎样的散文算得上是“原浆散文” 《原浆散文精选集》最前面有《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的短文《痛饮生活的原浆》,这篇类似宣言的短文是“原浆散文”的“行业标准”。其中写道:“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脸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谷酒一样用真本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与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可以发现,“原浆散文”既强调材料,也看重流程和工艺。
在主打“一手生活经验”的非虚构写作时代,散文的文体优势并不仅仅在于“一手生活经验”,而是经验的审美化和文学性。《星火》编辑给符合“原浆散文”的作者的回信中评价道:“在螺旋式地开掘与抵达,平俗的日常生活在你的句子中仿佛一口幽深地井,可以不断涌出清冽的精神活水。”“不到五千字,却几乎写出了一部长篇的厚度,那种时代的广博与命运疏离下人的精神之韧劲之辽阔,读来让人凝重与动容。”“当许多人痴速于经历或经验的简单交代呈现,你却走向了更纵深,向人的价值发出诘问与探索。”这么看来,“一手生活经验”是个人的、个别的、单薄的、局促的、浅表的,但当它转化为“原浆”则是公共的、时代的、历史厚重与辽阔的。
“原浆散文”的“一手生活经验”不仅仅向生活的深处开掘,也突出精神和心灵意义。富有意味的是,上面提到的回信,其中有一封是这么表达的:“我们并不排斥文化历史奥散文写作,但希望可以穿透历史资料的表层烟云,让笔触不只是交代与铺陈,而更能创造性地直戳历史人物的骨头与血脉,呈现更有新意的解读风貌。”在对待文史资料和历史类散文写作上,“原浆散文”可能是有犹疑的。
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看,“原聚散文”不是孤立的文学事件。每至散文走到高蹈地疏离大众、时代、现实生活的时刻,就有类似“原浆散文”的偏导和矫正。2019年至今,“原蒙散文”登场四年多,它的未来前景如何 这要看倡导者和响应者的行动力,也要看“原浆散文”进入整个中国当代散文的活力。
(摘编自何平《“原浆散文”重视一手生活经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散文应该体现“厚重”的特点,且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也是相同的。
B.材料一指出,散文是一种以率性自由、轻松随意为特点的古老文体,无论是篇幅、内容还是思想含量,都胜过其他文学样式。
C.材料一认为,作家的丰富学养、深刻见识以及灵活的笔触,使得其创作的长篇散文更能打动人心。
D.材料二指出,比起“一手生活经验”,经验的审美化和文学性才是散文这一文体的优势所在。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在创作“原浆散文”时要将自己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融入到作品中,不可过度使用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
B.从范晓波的观点可以得知,创作“原浆散文”要像酿谷酒一样既强调真本实料,也要注重流程和工艺。
C.“原浆散文”对历史类散文的写作持怀疑态度,主要在于历史类散文仅是停留在交代与铺陈上,不够厚重。
D.作者认为,当散文脱离时代生活时,就有类似“原浆散文”来倡导矫正,但他对“原浆散文”的发展前景持理性态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总说散文能以厚重取胜,接着分别论述“厚重”散文的品相和质地。
B.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星火》编辑的回信论述了如何在“一手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转化为“原桨”。
C.材料一以汪曾祺的散文为例,说明厚重散文的创作与作者熟悉的时代和简单平凡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D.材料二围绕“原浆散文”的行业标准、创作原则、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阐述透彻。
4.材料二开篇的设问句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二者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哪些相似的主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略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躁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抓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撒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怒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例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离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伍原“想喊一声”壮胆、解怯、泄闷,但他“不能喊,不敢喊”,体现了一名八路军战土的高度警觉。
B.伍原始终毫无畏惧地寻找路标,追赶部队,是因为他肩负着向部队上交档案和报告老邹位置的重要使命。
C.文中反复出现的灯光,烘托出伍原从恐惧、迷茫到惊喜、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D.从“无月无星的夜”到“斗转星移的夜空”,暗示着伍原已找到了“路标”,坚定了继续追赶部队的信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暗环境,既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境。
B.本文善用反复的手法来增强语势,比如第一段连用多个“没有”来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氛围。
C.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作品,但都没有写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刻画小人物来揭示革命战争的宏大主题。
D.本文擅于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伍原这一人物形象。
8.哑巴这一角色着墨不多,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眼泪;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路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赞而能下,刚而能思,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
材料二: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闽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勃兵乎 对曰:“可。”闽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缺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中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遥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阖庐曰A子之十B三篇C吾尽D观之矣E可以F小试G勒H兵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无苟免”中“苟”有草率、随便之意,与成语“一丝不苟”中的“苟”含义不同。
B.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古代兵器,具有钩和刺的双重功能,也可作仪仗器物。
C.且,有将要之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含义不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中国古代君主和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将善用战术,用兵变化多端,能在险境中转危为安,出奇制胜。
B.步将身手矫捷,擅长使用兵器,战场上冲锋陷阵,斗志昂扬,能胜千夫。
C.孙武凭借兵法求见吴王,面对吴王让他用宫女练兵的要求,他也认真对待。
D.孙武三令五申后,吴王宠姬在操练中仍然嬉笑不止,孙武感到被辱,怒而杀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4分)
(2)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4分)
14.孙武的言行更趋向于材料一中哪一类“将材”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奉寄高常侍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传郎,转散骑常传,时年61岁。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离适秋后至波上,与杜甫结变。③总成楚到;指在楚到之地担任节度使。高造任节度使期闻,辖下多处为吐暮所陷。④曹刘;指曹植、刘椭。二人都以诗文见长。⑤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于无法当面送别即将入朝为官的友人高适,故寄诗以赠之。
B.开篇写诗人与高适多年后汶上相逢,感叹好友飞黄腾达,自己却迟暮无成。
C.“应全未”指高适在军事上未尽其能,“不啻过”指其在文才上能与曹植、刘桢相媲美。
D.诗歌借用谏臣汲黯、大将廉颇的典故来比况高适,暗指朝廷上下对他寄予厚望。
16.本诗尾联如何表现诗人内心复杂的愁绪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漫步在浔阳江头,仰头看到天空的那轮明月,不禁吟诵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写月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薄如纸,白如雪,声如磬,温如玉。”一手托起温润的瓷器,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将德化白瓷的艺术特点 ①。德化白瓷以质取胜、以白夺目,题材多元、内涵丰富,其瓷塑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瓷艺师制作人物瓷塑尤其是道释人物瓷塑时,擅长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由表及里,以形写神,使人物瓷塑 ② 。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人物或坐、或立、或卧,无不③ ,栩栩如生。“从日常使用的瓷具,到兼具工艺之巧与艺术之美的瓷塑,德化白瓷的文化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连紫华说。
千年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当代德化陶瓷艺人师古而不泥古,通过丰富艺术题材。改良制瓷材料等,推广德化瓷烧制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瓷器呈现千变万化之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增广贤文》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份乡土情。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重获力量再出发的不二选择。
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压力也随之而来。人们渴望精神的满足和充盈,渴望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①)。于是,很多人奔赴多村,感受乡村那一壶清茶般质朴和清闲的生活。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成为周末熙来攘往的旅游热点;乡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莱也让人垂涎三尺。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大、加快,一些古镇的重建、古村落的复兴、古集市的开张也蓬勃兴起,体脸式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祖国的东南西北各尽其能,各领风骚。
每每捧读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紫绕在心头的都是一份亲切。因为曾经有过那样的日子:五月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捉蝴蝶,( ②),七月在村子中间的池塘里捞蝌蚪,九月在秋风扫尽落叶后的核桃树下捡核桃……乡间的一切,美好得令人难忘!乡土中国,乡土情!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涤荡着花草的清香,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割舍不断。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守;漂泊在外,(③)。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说:“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B.《乡土中国》内容丰富,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组织、宗族、行政……
C.全班齐声朗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你真厉害!”“……”他红了脸,更加羞涩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仿照前文画横线句子的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正确贴切,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于是,很多人来到乡村,感受乡村质朴和清闲的生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点点微光,也能让人看到希望;点点微光,也能汇成时代的星河……可见,微光也是有力量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A选项,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选项,材料一第一段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散文’的兴起,散文这一古老的文体,无论在篇幅、内容还是思想含量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选项缺少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散文’的兴起”这一前提,且“胜过其他文学样式”于文无据;D选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从“散文的文体优势并不仅仅在于‘一手生活经验’,而是经验的审美化和文学性”这一句可知,“一手生活经验”也是散文的文体优势所在。
2.C 【解析】“对历史类散文的写作持怀疑态度”表述太绝对,材料二第三段“在对待文史资料和历史类散文写作上,‘原浆散文’可能是有犹疑的”,原文为“可能是”。另外,并非所有的历史类散文都“仅是停留在交代与铺陈上”。
3.D 【解析】从论证结构来看,并没有体现“层层递进”的特点。
4.(4分)
①以设问句开篇,引导读者按照作者思路思考“原浆散文”有什么特点,具有针对性;
②以设问的形式引出话题,使下文作者的观点展示更突出。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都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是散文创作的重要素材;
②都主张散文创作要注重关注时代、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散文的“厚重”;
③都认为散文创作不可对各种既有材料过度依赖,应向生活深处开掘,突出精神和心灵意义。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 【解析】B项“始终毫无畏惧”错,伍原在前行路上也有过恐惧、迷茫和挣扎。
7.B 【解析】B项“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氛围”错,第一段中的石子、草棍、树枝、白粉是指路标,而非渲染氛围。
8.(4分)
①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哑巴在文中虽是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使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丰满。
②助推情节发展,让情节波澜起伏。伍原在无助中遇到哑巴,燃起了希望,但他又聋又哑,根本帮不上忙,伍原又彻底陷入绝望,最后,哑巴认出了伍原的身份并为伍原指路。在助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让情节产生波澜。
③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文章除了表现伍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外,还通过哑巴为伍原指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多次写伍原流泪。具体是从迷路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光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绝望、无奈的泪。
②眼泪蕴涵丰富意蕴。在文中,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③眼泪最能牵动读者的心。文章通过对伍原多次流泪的描写,使人物内心活动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标题是路标,路标是文章重要的写作对象。
②路标贯穿全文,从找不到路标到看到如豆灯光再到老乡指出前进的方向,伍原的行动轨迹始终与路标相关。
③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和勇气。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ACE 【解析】原文句子为: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 【解析】A项含义相同,都有草率、随便之意。
12.D 【解析】D项“孙武感到被辱,怒而杀之”错误,孙武斩杀队长是因她们不按规定执行,无视军纪。
13.(8分)
(1)(4分)看见(到)贤者,如果自己比不上他,就要像顺流的水一样,听从他的劝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称之为大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若”“宽”译出,各给1分。)
(2)(4分)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都像用规矩绳墨量过一样,合乎标准,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跪起”“中”译出,各给1分。)
14.(3分)
信将。孙武在练兵过程中赏罚分明,不因吴王的求情和宠姬身份高贵而免除刑罚,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符合信将“赏不逾时,刑不择贵”的标准。
(评分参考:点明将材类型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2分,如有其他合理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B 【解析】B项“多年后汶上相逢”错误。“汶上相逢年颇多”是回忆当初两人在汶上相识的场景。
16.(6分)
①以乐景衬哀情,借美好春色反衬羁旅天涯的诗人人生迟暮的感伤,以乐写哀,更见其哀;
②拟人。“催”字将春色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无奈之情;
③夸张。诗人眼泪竟使平静的江水增添了波浪,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泪水之多,承载了诗人浓浓的离别愁绪。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8.(3分)
①娓娓道来 ②形神兼备 ③惟妙惟肖
(评分参考:每填对一个成语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若填其他成语,视其能否与上下文衔接连贯,酌情给分。)
19.(4分)
修改为:通过丰富艺术题材、改良制瓷材料等方式,推动德化瓷烧制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瓷器呈现千变万化之美。
(评分参考:画波浪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二是搭配不当。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4分)
20.B 【解析】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标示列举的省略。A项,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C项,标示引文的省略;D项,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21.(6分)
①渴望田园生活的开阔与闲适
②六月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
③那是一份魂牵梦萦的浓浓乡愁
(评分参考:每补写出一句给2分。句式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2.(4分)
①原句使用“奔赴”这一动词,与前文的“渴望”一词相呼应,更能突出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急迫心情,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来到”则没有这种效果。
②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表达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乡村的迫切心情。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作文(60分)
【立意提示】
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微光也有力量。
(2)每一束微光都有存在的意义,或温暖过去,或照亮未来。
(3)做发光的人,点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助力时代发展。
(4)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注意事项】
文章要围绕“微光的力量”展开,而微光既能让人陷入绝望,也能给人带来希望。此处应谈微光的积极影响:能寄予美好的愿望,能给人带来希望;能促进人们积极向上,献出微光;甚至能激励他人,引领社会,助力时代发展。若考生能从微光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思辨,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要在评分上予以肯定。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关于作文的“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40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二等上打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
根据表达,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将帅可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了解部下是饥是寒,清楚部下的辛劳苦楚,这种将帅是仁将;做事一丝不苟,不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对勇敢向前的人加以重赏,对贪生怕死的人加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因对方的地位高低有所改变,这样的将帅是信将;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看见(到)贤者,如果自己比不上他,就要像顺流的水一样,听从他的劝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称之为大将。
材料二:
孙子字武,是齐国人。他以所著兵法求见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可以试着为我操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阖闾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王的宠姬二人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妇女们说:“知道。”孙子说:“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妇女们说:“是。”规定宣布清楚,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用地位在她们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都像用规矩绳墨量过一样,合乎标准,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