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思维发展: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审美鉴赏: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作品一: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作品二: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作品吗?是微雕,微型雕刻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走近这些作品感受它“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的妙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微雕作品相关的文章《核舟记》,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及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学习有目标,心中有方向,请同学们读一读本课的学习目标。(点名读)
师:课下都做了预习,对作者的情况了解多少呢?
课件出示魏学洢的情况介绍。学生根据预习填空。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朝末年)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涨潮)收入(《虞初新志》) 。
三、写作背景
雕刻艺人王叔远,名毅,号初平山人,曾刻一枚精致的核舟赠给魏学洢,魏学洢赞叹王叔远的技艺,便写了《核舟记》这篇文章,后来被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
四、预习反馈
1.检查词语
师过渡:大家对课文都做了词语,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词语: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余 壬戌 石青糁之
不属 诎右臂 椎髻 舟楫 篆章 峨冠
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曾不盈寸
指名读(多关注中下游的同学),教师正音。强调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中“有”的读音,八分有奇读“yǒu”,为字共三十有四读“yòu”,同“又”,曾不盈寸中“曾”读“zēng”,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一样,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2.课文朗读
师:同学们,字词已通关,那把他们带到课文中,会不会流利地读出来呢?
找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足的地方指正。
齐读课文。
五、(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过渡: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找出文章中总写核舟的段落
明确:第一段 读文概括。“奇巧”;第六段 曾不盈寸 为人五 为窗八 核舟上东西多;赞美 “技亦灵怪矣哉”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要求提示:
1.研读第2段、第5段,讨论交流在船舱、船尾部分,哪里体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用自己的话说说。
2.研读3、4段,要求尽可能还原人物形象,人数不限,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说。
预设: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展示交流:
1.交流在船舱、船尾部分,哪里体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用自己的话说说。
预设 生:读第二段,概括船舱位置有箬篷覆之,有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欣赏齐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生: 船背部分有题名、篆章,颜色有黑色、朱红色。可见作者的心细、用心。
生根据交流发言。
2.研读3、4段,要求尽可能还原人物形象,人数不限,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说。
找两组学生上台表演,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说。
课件出示描写五个人物的段落,再找学生读,概括人物特点,再次感受人物神态逼真,感悟雕刻者技艺高超。
苏轼 黄庭坚 (豁达放旷) 佛印(洒脱不群)
舟子(悠闲自在)(神情专注)
六、 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七、课文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八、作业设计
用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一个你很感兴趣的民间手工艺品,不少200字。
九、板书设计
总 分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