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
课 题 海陆变迁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内容层层递进,教材从探索实验开始,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教材以“阅读”形式出现。“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故事之后用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古地层、动物化石相似性三张图片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最后使用“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之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
设计理念 应用的智慧课堂环境指的是希沃的“希沃白板、希沃易课堂”的硬件和软件,主要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主要有希沃白板、希沃易课堂的海量资源、课件制作、互动活动设计等;学生端主要用的是希沃易课堂的学习平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使用,完成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作业等。该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该环境有助于教师实施针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海陆分布后展开,学生在知道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如何分布,进一步探究七大洲、四大洋为何呈现如今的分布格局。教学从近期发生的泸定地震开始,带着为何四川地震多发开始本课的学习。海陆变迁这部分首先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实例,再进行一些补充,通过实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紧接着安排了学生演示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哪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在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通过魏格纳研究“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掌握大陆漂移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培养,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实例来说明海陆变迁的自然规律,认识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论证,直到被世人公认的过程,以及魏格纳的执着与创新精神 5、让学生认识到机会与成功总是垂青敢于创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活动一:自主学习主题——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首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7页,完成下面的活动题,思考案例中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并分析原因。 (教师用数字地球实时演示并追问)
设计意图 在探究“海陆变化”活动中,借助了大众化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并加载了丰富的地理数据,创设了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例如,将同学们的视线带去亚欧大陆内部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然后在沙漠中呈现彭老师亲自拍摄的海洋生物化石照片,最后再将同学们的视线一点点地拉回到整个地球的空间尺度。在“荷兰填海造陆”案例中,运用了多了地理图层,如七百年前的荷兰地图、今天的荷兰地形图……彭老师在数字地球中还现场绘制了一条地形剖面图,运用数据、图形和地图等帮助同学们理解荷兰填海造地的事实。除此之外,还补充了许多海陆变迁的案例,如澳门填海造陆、汤加火山等等。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活动二:合作学习主题——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同学们,请我们小组合作、共同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使用数字地球寻找相似的大陆轮廓线)同学们,魏格纳曾说:“两片被撕开的报纸碎片,如果能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并且拼接处文字一致、图形一致,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两个碎片曾经是一张报纸!” 生:(合作寻找,代表汇报) 开展学生活动:在平板中,基于大陆漂移的各项证据,尝试恢复两亿年前的大陆。请学生代表到大屏幕上去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是利用大陆轮廓得拼合让学生发现假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而且本节课也要学生自己发现、大胆假设、勇于求证,如果不采用新技术的话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图片或是课前剪下各大陆轮廓,但前者方法比较单一乏味,仅限于视觉,后者活动操作困难度和量都比较大,所以采用了zSpace虚拟现实技术后,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既能拼合平面图,也能有同学拼合出立体图,反映出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而这也是传统拼纸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活动三:探究学习主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探究问题1 板块构造学说,首先把地球表层划分为6大板块,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42页,看看这些板块分别叫什么?(板块名称:利用数字地球现场测评) 探究问题2 在这六大板块中,你认为最特殊的板块是哪一个,请说出你的依据。(板块构成)(2)全班练习:请在平板中圈出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并判断该半岛属于什么板块。(采用金陵微校的“全班练习”功能,能实时看出学生的答题情况) 探究问题3 请同学们小组之间简单讨论一下: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板块运动:第一,打开地震网页,勾选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图层;第二,播放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探究问题4 描述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请同学们圈出地震尤其密集的地带。
设计意图 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的活动中,将四十年来的地震数据逐个地在大屏中闪烁呈现,这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给学生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示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充分运用了金陵微校的“弹幕功能”——观点云,每个学生可以输入六个关键词来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学生输入完毕之后该平台会将学生的关键词根据出现的频率按照不同的颜色和大小进行显示,自动上升到学科大概念和核心概念。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大陆漂移学说 2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运动学说 1、 六大板块 2、 板块的运动方式:挤压和张列 3、 板块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 4、 板块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教学反思 “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陷入‘技术主义’的误区,这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恰到好处,地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得很好。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需适当加强课程的“思政功能”,教学环节的过渡可以再自然、顺畅一些,课堂中的语言表述尽可能地准确。后期可多研究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习到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